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故宮考古新發現 宮牆600年矮了90釐米

故宮考古新發現 宮牆600年矮了90釐米

宮牆600年矮了90釐米

故宮考古新發現 宮牆600年矮了90釐米

故宮博物院即將迎來建院90華誕。您知道這個巨集偉的建築群始建之初是什麼樣子麼?您能想象從來沒有大拆大建過的宮牆600年矮了大約90釐米麼?這些資訊其實都被宮牆內的72萬平方米土地銘記著,今年,這座博物院將首次公開這些祕密。

下個月,故宮西部的慈寧宮區域將首次揭開面紗,惟一的現代建築是一座古樸的棧橋,觀眾站在上面往下看,考古實況現場將一覽無餘。

從2014年6月到11月,故宮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配合院內熱力、電力和消防等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對故宮南三所門外電力增容管線工程工地、南大庫消防管道改線工程工地、慈寧花園熱力電力管線改造工程工地等3處發現古代建築遺址的施工區域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每一處都有新看點。

故宮的系統考古,不僅帶來了新發現,更是理論上的一次創新。故宮第一次被視為一個整體,將各處考古發現的同時期夯土建築基礎進行科學記錄,為研究故宮建築群建立初期情況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材料。目前,故宮明清建築基址正在角逐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將在本月9日下午公佈。

地點:慈寧宮花園

看點 最早宮殿地基首次露面

考古工作者在這裡找到了15層夯土,每一層都記載著一段歲月的變遷。在這個坑的最底層,考古工作者找到了7個磚砌的建築基礎,每一個都大約2.44米見方。這些建築基礎的學名叫做磉墩。“這些就是宮殿的地基,目前只是探明瞭南北方向的,東西方向的今年繼續找。之後,古建築專家可以依據這些資料推斷出當年這座大殿的具體規模。”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員王光堯說。

在夯土層內,出土了極少的紅砂胎綠釉琉璃瓦,這種紅砂胎、施白護胎釉的琉璃瓦具有鮮明的元代特點。同層出土有一小塊青釉凸脣碗口小片,已往對景德鎮瓷器山元代窯址的發掘表明,這種造型、釉色的碗為元末明初的產品。

在考古學領域,斷代就晚不就早。因此,這些可以標識年齡的文物證明,這組夯土地基代的建築是在明初,大約有六百歲了。但是歷史變遷,這個時代的文獻大多已經遺失,現存記載中已經找不到更多的蛛絲馬跡。對於慈寧宮最早的記錄是“該區宮殿的改建始於嘉靖十五年,至十七年完工,是為慈寧宮與慈寧宮花園”。“因此,我們推斷,這組建築可能是故宮裡最早的建築,是永樂時期肇建紫禁城時的遺構。”

揭祕 宮殿設計定位“百年大計”

在磉墩底部,居然還有地基——兩層排木,下層南北向鋪、上層東西向鋪。根據實驗室初步分析,承臺用材有云杉、落葉松兩種。承臺下部連同周圍夯築厚0.6至0.9米的碎磚,成為極其堅實緻密的加固層。“電鑽打上去,就是一個白點。”故宮考古研究所徐華峰博士介紹,在這個碎磚層上由黃土、碎磚逐層交替夯成地基。

梳理一下,建築大殿的順序是先砌築磚墩臺(磉墩),再在周邊逐層交替夯築黃土與碎磚地基。

不僅建造過程繁雜,而且對施工區域南部的發掘表明,該區域南、北建築地基的夯法不同,效果也不同,說明即便在同一宮殿區內,地基的處理方法也可能是因地制宜,各有不同。“這座宮殿在建築時的設計年限就是現在所謂的‘百年大計’。”

存疑 地基用到了糯米汁麼?

從已經揭露的現象來看,夯土地基的建築工藝是由碎磚、黃土交替鋪築並夯實,碎磚間可能使用黏接劑。“磚石間可以看到有一些發米黃色的黏合劑。”王光堯說,“我們也懷疑這是不是就是傳聞中的糯米漿。”拿到實驗室初測,基本排除了這個可能。不過到底是什麼?仍有待研究。

標籤: 宮牆 故宮 考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4l9p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