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清朝的九龍奪嫡為什麼沒有出現過第二次?

清朝的九龍奪嫡為什麼沒有出現過第二次?

清朝擁有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酷的皇家教育制度,尤其是康熙以後。

清朝的九龍奪嫡為什麼沒有出現過第二次?

清朝的皇子從六歲就要開始讀書(康熙的皇子四五歲就開始讀書)。幼年時每天上半天課,年長後每天要學習十二小時。每天從凌晨五點就要起床讀書,一直學到下午四點。全天只能休息一兩次,每次不能超過一刻鐘。一年只休息五天,寒暑假更是痴人說夢,甚至連除夕那天只是提前放學,還不能全天休息。這樣的學習節要一直保持到結婚,一般是十五歲到二十歲。皇子一結婚就要搬出皇宮,到外面去住了。但還是得每天回來學習,只是稍微鬆懈一些,只上半天課。

學習的功課,有各種初高階儒學課本、有前輩皇帝編寫的教材。語言方面要學滿、蒙、漢三語(乾隆除了通曉滿、蒙、漢語外,還懂得維吾爾語和藏語),藝術方面要學習書畫寫字,體育方面要學習騎馬射箭(康熙時還有游泳課),絕對的德智體全面發展。

常年嚴酷的教育,導致清朝的皇帝都十分勤政。

比如雍正的日常作息,就是每天早晨四點多起床,讀書到七點吃早飯。吃完早飯見大臣到中午,下午開始批海量的奏摺直到深夜。

但是,畢竟再嚴格的教育,也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百分之百優秀。每個人的天分、性格是天生的,教育並不能完全彌補。

所以皇位繼承這件事上,還有一個選拔過程,擇優錄取。

但擇優錄取有一個問題:“立賢不立長”會破壞嫡長子繼承製。而嫡長子繼承製的好處是可以防止皇子內鬥導致的政局混亂。

那滿清是怎麼解決皇子內鬥的問題呢?

一開始,滿清沿襲原本的部落制度,沒有嫡長子繼承製,繼承人靠各部落貴族商議。後來皇權變大,權力集中在皇帝手裡。繼承製就變成了皇帝個人指定,讓誰繼承誰就繼承。

到了康熙時,他按漢人的傳統繼承製度,恢復了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康熙忽視了一點:清朝皇權的過度增長,已經讓皇子們的競爭發生了質的改變。

皇位競爭是中國古代王朝最大的隱患之一。無論是皇子之間的競爭,還是皇帝死後旁人的篡位,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英明如漢武帝、唐太宗,晚年都遇到了皇子競爭引發的血案。開國雄主如秦始皇、趙匡胤、朱元璋,死後都遇到了旁人篡奪王位的政變事件。

中國人之所以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就是寧可用“讓笨蛋當皇帝”的巨大代價,來儘可能減少這些內鬥。

具體的做法是,皇位繼承不再遵守嫡長子繼承製度,只憑皇帝個人選擇。這個選擇在皇帝生前是不公開的。皇帝當著王公大臣的面,把寫有傳位人名字的聖旨放到密封的盒子裡,把盒子放到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等到皇帝去世以後再當眾開啟宣讀。為了防止聖旨被篡改或者意外丟失,還寫了一封一模一樣的聖旨,藏到圓明園內(乾隆是隨身攜帶)。

在傳統的繼承製下,太子早早被確立,他也就成了其他皇子的眾矢之的,是各種汙衊、陰謀的中心。太子為了自保,也要想辦法培植勢力,甚至搶先出手去幹掉下一個順序繼承人。皇子之間的敵對關係是十分明顯的。

在祕密立儲制度下,一個皇帝有數個乃至數十個皇子,到底誰是繼承人大家只能猜。皇子之間互相攻擊也就缺少了明確目標,你也不知道誰是自己的競爭者,陷害所有的兄弟、到處樹敵也不是辦法。所以皇子最好的競爭方式是老老實實做好自己那點事,討父皇的喜歡而不是攻擊別人。這樣就把皇子之間的內鬥減少到最低限度。

其他的好處還有很多:

太子本人也不知道自己被選中了,所以也不會驕傲自大,去威脅父皇,更沒有理由去謀殺父皇及早奪位。群臣也不會過早地攀附在太子身邊鑽營巴結。

老皇帝本人也自由了很多,發現接班人不妥可以隨時撤換,反正群臣也不知道具體是誰換成誰了,對朝政不會有影響。不像以前那樣,改個太子是個天大的事,很容易就會引起政局動盪。

這還防止了偽造遺詔。過去的遺詔是皇帝臨終委託身邊人寫的,想要偽造遺詔太容易了。在祕密立儲制度下,兩份詔書都是皇帝親筆寫成,這就沒法偽造了。

更重要的是,祕密立儲制打破了嫡長子繼承製,改成了“立賢不立長”,這對於看重皇帝個人能力的清朝是極為重要的。

標籤: 九龍 清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7drl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