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神仙傳》麻姑形象貌美時尚 傳為唐時宮人

《神仙傳》麻姑形象貌美時尚 傳為唐時宮人

老人做壽,應該送什麼禮物?過去有個規矩,男人做壽,就送南極仙翁像或“壽星獻壽”圖;女人做壽,就送麻姑像或“麻姑獻壽”圖。麻姑,在古代傳說中是長生不老的美麗女仙,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曾專門為她撰寫了千古名篇——《麻姑仙壇記》。

《神仙傳》麻姑形象貌美時尚 傳為唐時宮人

麻姑來歷眾說紛紜

長壽,是五福之一。每逢老人做壽,晚輩和親朋好友都會送些禮物孝敬老人家。送什麼禮物呢?現代人往往送紅包、滋補品等表達心意,但如果按傳統習俗,這樣做還有所欠缺。在古代,祝壽可以不送金錢和貴重物品,但必須送寓意吉祥的禮物,而且要區分男女。如果是男壽星,人們送南極仙翁像或“壽星獻壽”圖;如果是女壽星,則送麻姑像或“麻姑獻壽”圖。

對壽星的來歷,人們很熟悉,壽星的形象,更是婦孺皆知。麻姑在過去知名度也很高,民間一直把她視為長生不老的女神仙,只是對麻姑的來歷,自古以來眾說紛紜,現代人更是所知甚少,這個麻姑,到底是何方神聖?

東漢蔡經見麻姑

妄動凡心被鞭笞

最早的麻姑傳說,見於晉代著名道士葛洪的《神仙傳》,稱麻姑是東漢著名仙人王遠的妹妹,看上去只有十八九歲,長得非常漂亮,她頭頂上打了一個髻,餘發散垂至腰際,穿著文彩繡衣,光彩耀目,還長著不同尋常的長指甲,其形象與眾不同,即使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也是一位時尚美女。

王遠,字方平,東漢時人,曾舉孝廉,當過郎中,官至中散大夫。他“學通五經,尤明天文圖讖河洛之要,逆知天下盛衰之期,九州吉凶,如觀之掌握”。後棄官入山修道,聞名遐邇。漢桓帝聽說他能知過去未來之事,便令地方官強迫他出山,送至京師。桓帝問天下將來走勢如何,王方平閉口不答,在宮門扇板上寫了四百餘字,皆說將來之事,暗示漢朝即將大亂。桓帝見了,很不高興,令人將字刮掉,但怎麼刮都刮不掉,原來墨跡已入木三分,越刮越清楚。王方平後來又到四川隱居修煉,據說於三國魏青龍年間在平都山(在今豐都縣境內)得道飛昇。

王方平有個徒弟叫蔡經。王方平教他“尸解”之法,所謂“尸解”,是早期道教信奉的成仙術,即道士得道後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託一物(如衣、杖、劍等)遺世而昇天,又稱為“蟬蛻”。蔡經學道十年,但凡心未泯,王方平到他家中做客,邀請麻姑前來相聚,蔡經見麻姑手爪似鳥,心裡突發奇想:我脊背發癢時,要是以麻姑的長指甲來撓癢,那該多麼舒服啊!

沒想到他這番心思已被師傅察覺,王方平大怒,喝道:“麻姑是神仙,你怎能胡思亂想,竟想用她的指甲撓背?”叫人用鞭子狠狠地抽了蔡經一頓,旁人但見鞭子打在蔡經背上,卻不見誰人持鞭打他。蔡經動凡心被鞭打,本是神話傳說,後來卻成為文人常用的典故。如唐代詩人杜牧《讀韓杜集》有句雲:“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用蔡經想麻姑指甲搔癢的典故來形容讀杜詩韓文的感受,真是神來之筆。

兄妹見面,自然有很多話講,王方平與麻姑的一番交談,無意中談出了一句成語——滄海桑田。麻姑說:“自得道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剛才到蓬萊,又看到海水比以前淺了一半,難道東海又要變成陸地了?”王方平感嘆道:“是啊,聖人們都說,大海的水位在下降,不久以後,那裡又將揚起塵土了。”

相傳麻姑為獻壽王母以靈芝釀酒

南朝劉宋時期,劉敬叔在《異苑》一書說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姑廟,“梅”懷疑即是“麻”,該書稱梅姑生時有道術,能“著履行水上”,後濫用道術,為夫所殺,投屍於水,後人立廟祭祀她。這個傳說文化內涵不多,所以流傳不廣。到了元明之際,又有新的說法出現。《列仙全傳》卷四稱麻姑乃後趙石勒時麻秋之女,因幫助農民工,觸犯父親,逃至仙姑洞修道,而得飛昇。

這個傳說樹立了麻姑的正面形象,而且頗為感人,故流傳甚廣。故事詳情是:麻秋是後趙皇帝石勒的手下大將,他勇猛凶悍,性情暴躁。有一年,他奉皇帝命令徵發民夫築城。為了儘快把城池建好,他讓監工催逼民工晝夜施工,直到雞鳴時分,才讓大家歇一會兒,沒幾天,就有不少民工累倒在工地上。麻姑見民工不堪勞累,十分同情他們。她想出一個辦法,於半夜起床,悄悄跑到工地附近的草叢裡,學公雞鳴叫,叫聲一響,所有公雞也跟著叫起來,監工以為天快亮了,便依例讓民工休息。

時間一長,監工發現有詐,很快就查出是麻姑在暗中“搗鬼”,於是告到麻秋那裡。麻秋大怒,聲稱要打死這個不孝女。麻姑知道父親發怒後,不敢回家,逃入山中,隱居在一個洞中修道,此洞後來名為仙姑洞。傳說後來她在城北一座石橋上飛昇,人們便把那座石橋命名為“望仙橋”。

另外,還有傳說稱麻姑本名黎瓊仙,是唐時放出的宮人;或稱宋代政和年間也出現了一個麻姑,建昌(今江西南城縣建昌鎮)人,修道於牟縣(今山東掖縣)東南姑餘山,後被冊封為真人。因傳說麻姑是得到王母娘娘指點才修煉成仙,故每逢王母壽辰麻姑都前往賀壽。據說麻姑為賀王母壽,專門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獻給王母,這就是“麻姑獻壽”的來歷。

麻姑傳說

引出一段書壇佳話

因傳說麻姑是建昌人,故今江西南城縣留下了不少歷史文化遺蹟。在該縣西南,有一座山,周圍四百里,山峰高聳入雲,道教稱為“第二十八洞天”。古代有道觀,山上有會仙亭,相傳就是蔡經的住宅,即當初王方平與麻姑相會的地方。山頂還有古壇,傳說麻姑得道於此。

這個傳說,還引出了一段書壇佳話。唐代宗大曆三年(公元768年),著名書法家顏真卿任撫州(今江西撫州市)刺史,他對麻姑的仙蹟十分仰慕,多次登上麻姑山,站在古壇上,緬懷古今。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夏四月,顏真卿根據《神仙傳》上所說的,作了一篇《麻姑仙壇記》,全名是《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在這篇記中,顏真卿生動地描述了麻姑山的景色,稱“(古)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傍有杉鬆,皆偃蓋,時聞步虛鐘磬之音。東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餘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輒應。”

記中又稱唐代道士鄧紫陽曾在麻姑山修道,後被召入宮廷為皇帝修功德,死後歸葬麻姑山。唐玄宗天寶五年(公元745年),曾派人投玉龍於古壇下瀑布中,池中有黃龍出現。此後麻姑山又出了不少得道之士。最後,顏真卿感嘆道:“非夫地氣殊異,江山炳靈,則曷由纂懿(傳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

《麻姑仙壇記》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千古名篇,是顏真卿楷書的代表作。傳說顏真卿曾寫過大小二本。大字本存在臨川,到元朝時為火所焚;小字本存在南城。以後南城改屬建昌,所載仙壇的碑,也就移到建昌縣衙門中,不料後來被某官帶走,於是建昌人又命石工重新模仿鐫刻了一座。現在社會上流傳的《麻姑仙壇記》,有大、中、小三種拓本,多為翻刻本,其中以宋拓大字本最為珍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dlml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