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朝鮮戰爭時美軍為什麼沒用原子彈對付中國

朝鮮戰爭時美軍為什麼沒用原子彈對付中國

1945年8月6日、9日,美軍大型轟炸機分別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一顆剛剛研製出來的原子彈,兩地上空升起的蘑菇雲,久久不散,數十萬居民慘遭其害,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核打擊。原子彈巨大無比的殺傷力與威懾力,展現於世人面前。而朝鮮戰爭期間,美國企圖故伎重演,多次密謀使用核武器對中國核訛詐,核戰爭一觸即發。

朝鮮戰爭時美軍為什麼沒用原子彈對付中國

杜魯門:我們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南北內戰爆發。隨後,美國拼湊了16個國家組成的所謂“聯合國軍”,麥克阿瑟任總司令,由仁川登陸,悍然入侵朝鮮,很快又越過三八線,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為了抗擊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支援北朝鮮人民的正義事業,10月19日,6個軍共18個師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雄糾糾地奔赴朝鮮戰場。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志願軍擊碎了麥克阿瑟“回家過聖誕節”的叫囂,“聯合國軍”傷亡達3.4萬餘人,被迫從鴨綠江邊撤至三八線附近。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大規模出兵參戰和美軍的慘敗,引起了美國的震驚和恐慌。情急之下,杜魯門丟擲了他的最後一張“王牌”---原子彈。

原子彈是美國人手中掌握的一個重要的威懾武器。早在1950年7月中旬,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提出,如果中國或蘇聯軍隊在朝鮮參戰,美國應該使用原子彈,並認為這可以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11月20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應著手研究對朝鮮、中國東北以及內陸實施核打擊的目標問題,他們認為倘若中國全力以赴地進行干預,那麼使用原子彈是必要的。與此同時,美國有關部門就可能使用原子彈的數量、目標地區以及使用時間和運輸方式等問題展開了研究。當然,這些都是祕密進行的。

當五角大樓在祕密討論使用原子彈的時候,杜魯門卻在無意間洩露了“天機”。

11月30日,杜魯門參加記者招待會,進行了如下問答:

記者:總統先生,您對朝鮮的事態打算如何應付?

杜魯門:同以往一樣,我們將採取任何必要的步驟,以應付軍事局勢。

記者:那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彈?

杜魯門:包括我們擁有的任何武器。

記者:總統先生,您說的“包括我們擁有的任何武器”是否意味著正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

杜魯門:我們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可是我不希望看到使用原子彈,它是一種可怕的武器,不應用來對付無辜的男人、婦女和兒童……可是原子彈一經使用,這種情況就無法避免了。

杜魯門的話令記者們大吃一驚,一個合眾社記者連忙問:總統先生,您說正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我們清楚瞭解您的意思了嗎?

杜魯門:我們一直在積極地考慮。這是我們的一種武器。

記者:總統先生,這是否意味著用以打擊軍事目標或民用---

杜魯門(插話):那是軍方人員將要決定的事。我不是批准這些事情的軍方權威。

其他記者提了幾個問題後,又回到了原子彈的話題。

記者:總統先生,您剛才說這有賴於聯合國的行動。這是不是意味著除非聯合國授權,否則我們便不能使用原子彈?

杜魯門:不,完全不是那種意思。對共產黨中國的行動有賴於聯合國的行動。戰場上的軍事指揮官將改變武器的使用,正如他以前常做的那樣。

杜魯門的談話,以“美國考慮使用原子彈”為題,飛快地傳遍了世界各個角落,引起了其盟國的驚恐不安。

當天下午,在日內瓦的荷蘭代表“含著眼淚”問法國駐聯合國大使是否有機會避免戰爭。其他西方大使們同樣極為震驚,發狂似地向美國使館打電話詢問詳情。倫敦、巴黎、羅馬、維也納的各大報紙紛紛譴責美國試圖擴大戰爭,並對事先未與盟國協商就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表示強烈不滿。

美國新聞記者R·M·波特就此評論說:“隨著中共介入的被證實,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亡靈再度復甦了。蘇聯為了阻礙西歐的重新武裝,已把美國引進了同中國進行的可怕的消耗戰。強大而缺乏準備的美國,為了集中打敗北朝鮮軍隊所必需的兵力,廣泛蒐羅,剛把部隊送進朝鮮,卻又出現了新的敵人。美國必須同擁有幾百萬大軍的中國進行戰爭是陷入已設好的圈套了吧?美國驚慌失措,並且發怒了。所以,並不是不存在這樣的看法,即認為原子彈雖然不能使用,但卻是必要的。然而西歐國家認為莫斯科一定會勸解中國,一邊抱有不切實的幻想,一邊開始擔心,美國會不會挑動中國把世界捲入原子戰爭?”

反應最激烈的是英國。在倫敦,大約100名工黨議員聯名向首相艾德禮致信,反對在任何情況下使用核武器。英國參謀長會議還致電“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我們看來,如果在朝鮮使用原子彈,不僅不能有效地阻止中國軍隊的前進,而且將會使局勢變得更加糟糕,蘇聯空軍將不可避免地參加戰鬥。”

艾德禮不得不在一次內閣緊急會議上宣佈將赴華盛頓同杜魯門進行會晤。臨行前,艾德禮還與訪英的法國總理交換了意見,雙方一致同意:應當阻止美國把戰爭擴大到中國。

在各方壓力下,最後,杜魯門被迫正式宣告“不使用原子彈”,輿論才大體上平靜下來。

麥克阿瑟:建議投擲20至30顆原子彈

艾德禮的造訪並沒有打消美國軍方“給中國人顏色看看”的立場。最為囂張和狂熱的是“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美國政府內一些人例如國家安全資源委員會首腦賽明頓和駐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代表巴魯奇以及美國四大退伍軍人組織的領導等各種右派勢力,幾乎都站在麥克阿瑟一邊,積極鼓吹使用原子彈,對中、朝軍隊實施核襲擊。曾是美國西點軍校校長、二戰期間著名英雄的麥克阿瑟在朝鮮戰場上被彭德懷打得一敗塗地,自然惱羞成怒,極力想挽回面子,總想把戰爭擴大到中國,使朝鮮戰爭演變成中美大戰。

麥克阿瑟把攻勢的失敗歸於華盛頓對他的“戰史上前所未有”的限制。他堅持認為,美國要想取得勝利,就必須:(1)封鎖中國海岸;(2)動用海軍和空軍轟炸中國進行戰爭的工業生產能力;(3)在朝鮮使用國民黨軍隊;(4)撤銷加於國民黨軍隊的限制,引導它去反攻中國大陸兵力薄弱的地方做牽制行動。

麥克阿瑟甚至狂妄地建議,投擲20至30顆原子彈轟炸中國,在中朝之間沿鴨綠江設定一條放射性地帶。他認為,採取這些行動,將嚴重削弱並大大抵消中國進行戰爭的能力,從而不僅能確保在朝鮮的勝利,而且還能把亞洲從它面臨的滅頂之災中拯救出來,否則,就會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產生嚴重的後果

有一條美國從未公開承認過的祕聞,但戰後解密的美國陸軍檔案資料證明了此事:1950年底,麥克阿瑟曾提交一份“遲滯目標”清單,他估計需要26顆原子彈,其中用4枚原子彈轟炸“敵人進攻部隊”,用4枚原子彈襲擊“敵人空軍的重要集結地”。

麥克阿瑟的我行我素再次引起英國等盟國對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擔心,當時已能生產原子彈的蘇聯也提出強烈抗議,“炸彈也可用炸彈回敬”。杜魯門不得不親自出面阻止麥克阿瑟的冒險行徑。

1951年1月15日,美國遠東空軍司令官、空軍少將奧唐奈爾被免職。奧唐奈爾是麥克阿瑟原子彈轟炸的公開支持者之一。他對記者證實了人們的猜測,東京戰略轟炸指揮部曾經計劃在“敵人”的心臟實施原子彈轟炸,只是“我們從沒有得到准許”。

奧唐奈爾被免職後,空軍部長提出重建空軍,並說明其目的在於使華盛頓的空軍參謀長能夠“指揮”而不僅僅是“監督”在前線的作戰部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空軍部長的議案是針對麥克阿瑟來的。正如美聯社一針見血地指出:儘管空軍部長沒有明說,但毫無疑問,要求空軍重建的目的之一在於使華盛頓在應用原子彈問題上擁有最後一刻的決定權。如果裝有原子彈的飛機在遙遠的空軍基地已經起飛,它也能在認為不必要的情況下使它停下來。

但是,杜魯門仍不能使麥克阿瑟安靜下來。麥克阿瑟不僅依然隨隨便便向報界談論原子彈問題,更為嚴重的是,1951年3月,正當杜魯門政府精心策劃通過談判解決朝鮮問題之時,麥克阿瑟又搶先發表了一項旨在阻撓這一努力的公開宣告,大肆吹噓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對中朝方面進行新的軍事恫嚇。

杜魯門忍無可忍,覺得除了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以外別無選擇。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解除麥克阿瑟遠東軍總司令及“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職。

艾森豪威爾:可以試驗一下原子彈的效力

1952年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年,此時美國發動侵朝戰爭已兩年。兩年中,美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美國在朝鮮一年的兵員和物資的消耗比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年消耗多一倍。其物資消耗平均每月為85萬噸,幾乎相當於當時美國援助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一年半的數量。本來美國全球戰略重點在歐洲,可是它卻在侵朝戰爭中動員了全部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1/2,還動員了英、法等國一部分軍隊,由入朝時的42萬增至69萬。這在戰略上是輕重倒置,主次倒置。雖然如此,仍感兵力不足。再往朝鮮增兵已十分困難。英、法等國則更不願意再往朝鮮增兵。美國付出代價如此巨大,勝利十分渺茫,和談亦不見希望。這引起美國人民強烈不滿,反戰、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艾森豪威爾乘機抓住朝鮮問題攻擊民主黨的杜魯門政府。

1952年10月,艾森豪威爾在底特律發表演講,聲稱如果他當選總統的話,將親自前往朝鮮尋求解決衝突的辦法。他後來還許諾:“只要還有一個美國士兵在朝鮮面對敵人的炮火,那麼,光榮地結束朝鮮戰爭,尋求體面的世界和平,就必須是新政府第一位的、緊迫的和毫不動搖的目標。”正是靠了這些誘人的保證,艾森豪威爾最終贏得了總統大選。

但艾森豪威爾從朝鮮回到美國以後,態度馬上發生大轉變。他在1952年12月14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聲稱:“對我們所面對的一個敵人,我們不能期望用言語打動它,無論言語是怎樣娓娓動聽,而只能用行動---在我們自己選擇的情況下實行的行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e7do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