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朝鮮戰爭中志願軍180師為什麼會幾近覆滅?

朝鮮戰爭中志願軍180師為什麼會幾近覆滅?

志願軍180師幾近覆滅的深層原因

朝鮮戰爭中志願軍180師為什麼會幾近覆滅?

在朝鮮戰爭中,我軍最為慘重的損失是180師幾近被殲。這次戰鬥導致了戰場戰略態勢的扭轉,敵我雙方作戰方式和戰役方向由此產生了實質性的改變。因而值得我軍總結和吸取的經驗與教訓甚多。

志願軍在跟進保障能力低、沒有空中支援和掩護、欠缺友鄰依託依靠、作戰物資運輸能力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大膽”穿插,輕敵冒進,急於求成是造成180師被圍、被困、被殲的直接原因。

但,這還不是根本原因和深層原因。也就是說,即便是在作戰區域縮小、友鄰部隊及時支援的情況下,產生這種局面依然存在極大的可能性。

這是因為,參戰軍士缺乏必要的現代戰爭意識,缺乏必要的物質裝備條件,以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的可靠得力的作戰意志和必勝信心。“狹路相逢勇者勝”顯然不再是決勝戰場的法寶。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是在聯合國授權下並在得到世界眾多國家的支援下介入朝鮮的;從戰場地形上看,作戰的展開極其有利於擁有大批軍艦並有得力空中支援的美軍;從後勤補給上講,中朝軍隊幾乎沒有和美韓軍隊作比較的實力;就地面部隊的火力配置而言,更是有著巨大差別;

美軍步兵每個師配備各種坦克149輛、裝甲車35輛,各種火炮959門(榴彈炮72門,山炮、野炮、無坐力炮等直射炮120門,迫擊炮160門,高射炮64門,火箭筒543具),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含坦克炮)330餘門。美軍7個師和第8集團軍總部配有各種火炮共6049門。

配備聯絡飛機22架,各種汽車3800餘輛(其中物資運輸車1300餘輛),部隊全部實現機械化和摩托化,作戰行動機動快速;

配置各型無線電機1688部、密碼機145部,基本每個排都擁有無線電話和有線電話各1部,具有先進的通訊裝置和戰場偵察手段,指揮聯絡通暢、方便、快捷。

志願軍每個軍配有各種火炮520餘門(各種直射炮108門,各種迫擊炮333門,火箭筒81具),沒有榴彈炮、高射炮,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90餘門。志願軍一個軍的火炮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火炮裝備的一半多一點(54%)。志願軍首批入朝6個軍,加上志願軍炮兵部隊的火炮在內,共有各種火炮不足3000門(其中榴彈炮320門,高射炮36門),不足於美軍裝備火炮總數的一半(45%左右)。

志願軍裝備的火炮絕大部分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日本軍隊和國民黨軍隊的裝備,火炮陳舊、型號雜、口徑小、射程近、彈藥又不足,多由騾馬牽引馱載或由人員肩扛,火炮威力小,機動效能差。

志願軍一個軍配置無線通訊機只有69部,有線電話375部,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同類裝備的4.5%和34%。各軍入朝時只臨時配備100輛左右的運輸汽車。步兵裝備的槍支更雜,有美國、蘇聯、德國、日本和舊中國製造的,可稱為“萬國”牌武器,只有一半左右是自動槍支。志願軍團以下部隊的作戰、生活物資均靠步兵攜帶。

在如此惡劣的對比下,志願軍要想有效地完成作戰任務,首先必須擁有較強的武器裝備。為此,1950年10月7日,毛澤東約見蘇聯大使羅申,請求蘇聯提供軍事援助和空軍掩護。

可是,蘇聯並沒有在隨後的作戰中兌現”無償援助“的承諾,蘇聯賣給中國的武器大多是二次世界大戰時剩下的舊武器。空中掩護也是機動在有限的範圍內。

志願軍180師幾乎全軍覆沒的訊息得到證實後,志願軍上下特別是毛澤東深深地意識到:“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者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似宜每次作戰不要野心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士軍一個整營,至多兩個整營也就夠了......。”(1951年毛澤東給彭德懷的電報)

從三七線退到三八線,戰鬥進入了陣地僵持階段。

事實上,決定這場戰爭的積極因素並不止於軍事裝備,重點還體現在士氣,即兵士們的戰鬥意志和作戰自信心。

劣勢裝備面對優勢裝備,只有儘快儘可能地瓦解、擊垮擁有優勢裝備對手的作戰意志和作戰信心,劣勢裝備者才能由被動為主動,才能取得戰略和戰術上的相對主動。當年我軍在和國民黨軍隊作戰時,依靠小米加步槍,動輒能摧枯拉朽地殲滅幾個兵團幾十萬部隊,依靠和利用的就是國民黨軍隊日趨低落的士氣。

而在朝鮮戰爭中,美軍的頑強意志和作戰信心並沒有如願地受到明顯瓦解和打擊,他們在某些戰役或戰鬥中同樣和志願軍一樣有著出色的勇猛表現。“美軍在現時還有頗強的戰鬥意志和自信心......”(1951年5月26日毛澤東給彭德懷的電報)

就美國而言,在朝鮮戰爭中同樣存在著準備不足的問題,這需另外討論。

幾十年後的今天,縱觀朝鮮戰爭,對於參戰的中國來說,利弊得失似乎各有理由。面對急需鞏固和發展的新生政權,面對一向受到美國援助和支援的臺灣反攻動向,面對北朝鮮即將有大量軍隊和人員湧入東北,面對蘇聯對我領土的和港口的佔領,“戶破堂危,脣亡齒寒”,毛澤東做出參戰決策是必要的,也是及時的,其政治和外交上的意義也是極其深遠的。

朝鮮戰爭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在三八線上停止了進攻,直到現在一直處於停戰狀態。

“朝鮮戰爭固化了南北朝鮮的分裂狀態,支配了戰後亞洲的國際環境”(日本學者烏嶺雄)。日本利用生產軍需品大發其財,迅速恢復了二戰崩潰的經濟。美國藉此強化了對亞洲的控制和防禦。蘇聯坐收漁翁之利成為最大贏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pzzy6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