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孫中山發電報只寫一個字 換來的鉅款夠用五百年

孫中山發電報只寫一個字 換來的鉅款夠用五百年

二十世紀的中國是一個革命的世紀。革命的隊伍裡誠然有投機者、起鬨者、小販、幻想症患者,但開闢新世紀的革命家們多有理想,有仗義疏財、毀家紓難的精神和實踐。他們視金錢如糞土,而視道義、友誼、文明等等為生命的最高價值,人生的飛揚展開在他們是自然之事,又是他們不得不如此的本質。在後革命、或祛魅社會的人們看來,革命家們那種集理性、慾望和精神氣魄於一身的人生行狀已經是不可理喻的張狂之舉,是不可企及的德性高標。

孫中山發電報只寫一個字 換來的鉅款夠用五百年

張靜江就屬於這樣的革命家。

張靜江本是商人的後代,他自己在商場也長袖善舞。他跟晚清名臣孫寶琦出使巴黎,在父親的鼓勵下,發展海外貿易,獲得成功。但他並沒有為此滿足於做社會分工中的商人角色,或做政府的小公務員,而是因緣際會,進入了國家制度的參與建設層面,介入了時政。

在巴黎,對清政府腐敗無能反感的張靜江受無政府主義的影響,成為一名激進的反清革命的倡導者。1905年,張靜江與吳稚暉、李石曾三人成為莫逆之交,聯合陳璧君、蔡元培等人在巴黎成立世界社,刊行《新世紀》週報、《新世紀叢書》和美術畫報《世界》,開中國人宣傳無政府主義之先河。他經常在旅歐華人中發表反清言論。由於他的清使館隨員的特殊身份,聽眾懷疑他別有用心,不敢與他交往。儘管如此,以”宣講師“自居的張靜江依然故我,逢人即倡言革命、尋找知音。一次,他陪同孫寶琦到比利時參觀,見人大談革命道理,結果被當地留學生中的革命黨人誤認為奸細,幾乎遭到毆打,幸虧他一陣疾走才逃脫。這種狂熱而孤獨地宣揚革命的經歷,幾乎是任何時代渴望變革又找不到具體道路的眾多仁人志士的共性。這些人也容易頹廢成為大變革時代的”多餘人“、”畸零人“。

張靜江

但張靜江卻沒有懷才不遇的傷感,也沒有犬儒頹喪的消沉。為尋求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之路,他主動結識同路人。1905年,二十八歲的張靜江坐船辦事,得知孫中山也在同一船上時,就去結交孫中山:“君非實行革命之孫君乎?聞名久矣,餘亦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國。近數年在法國經商,獲資數萬,甚欲為君之助,君如有需,請隨時電知。餘當悉力以應。”

張靜江給孫中山留下地址,相約通電暗號,電文以ABCDE代表不同的數碼:A為一萬元,B為二萬元,C為三萬元,D為四萬元。E為五萬元。兩年後,東京同盟會本部經費枯竭,籌款無著。孫中山萬般無奈之際想起與張靜江邂逅之事,便對黃興談起,想往巴黎發一封電報試一試。他們就給這個清政府使館官員發電文,寫了一個“C”字。很多人大惑不解,有人說孫幼稚可笑,有人說孫滑稽荒唐,還有人跟孫中山打賭:“僅憑一個C字,能討來三萬法郎,豈非太陽從西邊出?”(據說當時孫中山的生活費一天僅為一角五分。)但數日後果真有三萬法郎從巴黎匯到,革命者們大為驚喜,視若“天佑”。

後來孫中山為籌集廣東及雲南革命起義所需款項,又先後以A字和E字致電張靜江,張兩次都如約匯到一萬和五萬法郎。為此,孫中山讓胡漢民代筆函謝張靜江,並詳述軍事行動及款項開支情況。張靜江覆信說:“餘深信君必能實行革命,故願盡力助君成此大業。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實無報告事實之必要;若因報告事實而為敵人所知,殊於事實進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進,即勝於作長信多多。”以後孫中山有急事需求援,張靜江總是想辦法如期按數匯款。

孫中山曾說:“自同盟會成立之後,始有向外籌資之舉,當時出資最勇而名者,張靜江也,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萬元,盡以助餉。”古人有為國毀家紓難之說,張靜江的行為正是這樣。孫中山與張靜江初識時即稱他為“奇人”,後稱他為“民國奇人”,以後稱“革命聖人”,並題“丹心俠骨”相贈。

把家產捐給革命,張靜江對國民革命的貢獻可見一斑。有人曾說,沒有張靜江就沒有辛亥革命的早日成功。實際上,張靜江的俠義不僅表現在對革命事業上,在生活中,他也是一個拿得起放得下、有勇氣有毅力的人物。他本名增澄,字靜江。年少即好交友,喜歡李清照“生當為人傑”之語,而改名人傑。他小時即富有遠見,在他的建議下,家裡購置滅火器材,時人稱為“洋龍”,以取代我國傳統的老式的救火工具。他雖是富家子弟,卻跟工人們一起救火。因救火落下殘疾,但他有毅力讓自己成為騎馬和騎自行車的高手。十八歲時,張靜江乘輪船去上海,輪船被撞下沉,張靜江得船主之助脫險後,馬上想辦法救其他人,他請眾人幫忙:“誰能救出一人,願賞大洋一百元。”

船上人都知道張家公子說話算數,紛紛下水救人,他當場寫了十四張紙條給救人的鄉民。當他後來回家查賬時,發現憑條領取謝銀的只有八張,還有六人沒有來拿錢,就讓賬房去查明姓名,馬上送銀上門。此事一傳開,南潯鎮上一片讚譽,張靜江急公好義、慷慨豪俠的美名一時傳遍。

可以說,張靜江當得人傑之名。從他少時的作為中不難理解,這個有見識也有擔當的人遲早會進入時代的中心地帶,而對國家社會有所貢獻。這也符合民族國家的現代化歷史規律,即必須有一批個體成員超越現成的社會結構,而努力把自己發展成為跟國家社會同等高度的精神人格,以參與國家制度的安排建設,民族國家才會擺脫傳統社會的超穩定局面,而獲得長足的進展。張靜江雖然是商人之後,卻在這種大變革的年代裡弄潮,以政聞名,以至於有人稱他是“現代呂不韋”。他在二十世紀初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是二十世紀初江浙財團的四大亨之一,是國民黨的四大元老之一。孫中山稱他為中華第一奇人,毛澤東認為他是有“經濟眼光的人”,陳果夫則稱他為“黨國理財”第一人,蔣介石更稱他為“革命導師”。

孫中山去世後,正是張靜江的遠見和鼎力相助,他的盟弟蔣介石才得以在巨頭林立、一盤散沙的國民黨內脫穎而出,入主國民政府。

南京政府成立後,張靜江呼籲全國轉入建設,他對人說:“總理(孫中山)提過的,革命就要建設,不建設,革命就要失敗。因此,我黨政軍都可不管,惟有建設,我是一定要乾的。”他的呼籲得到了吳稚暉、李石曾、蔡元培、于右任等國民黨元老的支援。1928年 2月,國民黨中央作出了決議,成立建設委員會,直屬國民政府,由張靜江任主席。

1929年,張靜江就組織舉辦了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開我國商貿博覽歷史之先。他還從發展基本建設入手,確立鐵路、電氣、通訊、水利為國家第一先上專案。親自選人才、定計劃、設結構、籌經費,強調勤儉快捷的辦事作風。先辦電廠,又籌建全國無線電臺,創辦淮南煤礦,開辦江南汽車公司、淮南鐵路公司。建設委員會從成立之日起至 1938年的十年間,在經費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不拿政府薪水的張靜江僅領公款十餘萬元,而為國家創造財產達五千餘萬元,為後來國民政府的經濟建設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顧準曾說,“革命者在革命勝利後應從理想主義走向經驗主義”,張靜江可以說是最早的實踐者之一。但並不是所有的革命者都如此,相當多的革命者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旗幟下走向自己的反面,以革命的名義腐敗,享受、獨佔權力。張靜江在革命的異化年代不可避免地被排擠出權力的核心,他以盟兄之患難幫助蔣介石執掌最高權力,但他並沒有分享什麼權力,反而跟盟弟逐漸疏遠。當宋子文的全國經濟委員會成立後,他就成了有職無權的擺設。最後,花甲之年的張靜江在空門中找到了歸宿。

張靜江的晚年備受冷落,只到死時才又極一時哀榮。1950年9月 3日,七十四歲的張靜江病逝於紐約。國民黨中央黨部和蔣介石等都紛紛電唁,並給遺屬匯寄治喪費。9月 16日,臺灣“國民政府”明令褒揚。“中央黨部”特設靈堂公祭,蔣介石親自為他主持追悼會,親書“痛失導師”的輓詞。六年後,在張靜江八十歲誕辰紀念會上,蔣介石又為其題詞:“毀家紓難,以從事革命,踔厲無前,以致力建設,俠骨親情,高風亮節,一代典型,邦人永式。”

一代人傑,如此人生,不算悲劇,更不妄虛度。

張靜江故居在湖州古鎮南潯,是典型的江南豪宅。大廳內有清末狀元張謇所題的匾額“尊德堂”,中堂系謝公展的畫作,兩側是孫中山題寫的對聯:“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四十州”,抱柱聯則為翁同龢所題“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我國革命家的風範令人感慨。

一代人傑,如此人生,已澤親朋,更惠及後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g4dx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