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宋代失業有保障 遼皇帝感慨來世願做宋人

宋代失業有保障 遼皇帝感慨來世願做宋人

無論是老版《水滸傳》還是新版《水滸》、《武松》等電視劇,都提到了九紋龍史進破家失業後四處流浪的情節。他先在少華山住了些日子,然後去渭州遇到魯智深,去延安府尋找師父王進,又到大名府、東平府等地轉了一圈,最後回了少華山落草。從史進到處轉悠可以看出,一個失業者的急切心思相當明顯。當初,他或許並不想做強盜,而是想找到師父謀一份差事。

宋代失業有保障 遼皇帝感慨來世願做宋人

但實際上,有宋一代,朝廷對那些因受災、土地被兼併、破產等暫時失去生活來源的“下崗百姓”及流浪者,態度還是積極的——既能及時救助,又能妥善安置或遣返,基本做到了失業者生活有保障,住處有著落,回家有路費,“工作”不難找。以至於遼國皇帝耶律洪基都感慨“來世願做中國(宋)人”,金朝第四位皇帝海陵王也成了典型的“哈宋族”。

1有吃有喝有住處

在宋朝失業,不必擔心餓肚子。朝廷的糧食儲備,除了給官員發薪水、養兵以備戰時之外,最主要的用途就是賑濟。此類記載隨處可見。

如《續資治通鑑長編》說,熙寧七年(1074年),河北東路失業流民甚多。三月,神宗趙頊批示:“比來流民往京西者,經過京師,恐無資糧,或致餓殍,可相度賑濟。”朝廷遂“賜五萬石下河北東路提點刑獄司,賑濟流民”。口糧也有具體救濟標準:“給流民米,人日二升,幼者半之。”

皇佑初,范仲淹在杭州任郡守期間,由於浙東大旱,顆粒無收,百姓因此逃荒流徙失業者比比皆是。為了救濟失業者的生活,安穩地方,范仲淹採取了高價購糧平糶的辦法,“每鬥一百八十錢”(《鹹淳臨安志》),比市價高了五成。此舉一出,效果立顯,各地糧商見有利可圖,紛紛“日夕爭進”。逃荒的百姓遂得以迴流安居樂業。大飢之年,杭州竟看不出一點飢荒跡象。

吃飯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該解決住處和工作等事關流動性問題了。在宋朝失業,不必擔心天做被子地做床,總會給你房子住,也就是給安置住所,方便臨時就業。失業者本來就居無定所,四處漂泊打短工,每到一地,往往露宿野外,處境艱難。為此宋朝政府設法對他們進行安置。如富弼知青州時,就大規模修建過安置房(“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廬舍十餘萬區”),使得數十萬失業者有了溫暖的“家”。

紹聖元年,有詔曰:“近者大河東堤防未及增繕,以故瀕河被害者眾。南來者多留京師,流離暴露,隆冬日迫,陷於死亡坐視不恤,其謂朝廷何?既詔有司悉意賑贍,其令開封府即京城門外行視寺院官舍以居之,至春,諭使復業。”

翻譯成白話就是,冬天快到了,許多南方來的尚未就業的人還沒地方住,如果看著他們被餓死凍死,那還要朝廷幹嗎?還要父母官幹嗎?著即令有司趕緊救濟,讓開封府出面把周圍的驛站、寺廟和官員宿舍都騰出來安置他們,等來年春天,再想辦法安排他們就業。

2可工可農可參軍

在宋朝失業,也不必擔心因政府包吃住而讓你揹負好吃懶做的惡名,政府會給你安排個臨時工做做,不至於讓你閒得慌。

宋神宗年間,中書省就曾上奏,言:“民既失業流移,道過京師,苟給以糧食,遠近相傳,來者不已,則難以周給,而近畿又未有興工用眾之役以募之。臣等以為莫若詔流民所往州縣,募其少壯者充役,疾病老幼者則計口給食。”遂詔京西路監司官分定州軍速檢計,隨處當興大小工役,募流民給錢糧興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z8pl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