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戰友憶黃繼光堵槍眼 我親眼見他負傷爬向火力點

戰友憶黃繼光堵槍眼 我親眼見他負傷爬向火力點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打響,連通訊員也上了戰場。“當時我們三次爆破零號陣地失敗,眼看著就要天亮了,已經負傷的黃繼光,爬向火力點,撲了上去……”向述學說,自己當時距離黃繼光只有十多米遠,“他堵上去的那一刻,機槍一下子啞了,所有人衝了上去。”

戰友憶黃繼光堵槍眼 我親眼見他負傷爬向火力點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0月25日,在成都龍泉驛區洪河鎮一農家樂內,當這首《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響起的一刻,81歲的向述學回憶了65年前自己和戰友在朝鮮戰場上一同殺敵的一幕幕。

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65年後的這一天,50多名志願軍再次相聚時,軍裝、勳章依舊,可他們已滿頭白髮、步履蹣跚。他們有的從大邑、新津而來,有的轉了兩三趟公交車,只為和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見上一面。

對於前不久網路對“黃繼光堵槍口”的質疑,同鄉兼戰友向述學義憤填膺:“簡直是胡說八道,我親眼見他爬向火力點。”

老兵聚

志願軍出國紀念日,50餘名老兵聚會

“上次聚會你沒來,說是身體不好,現在怎麼樣了?”“又見面了,最近咋樣?”25日上午9點半,志願軍老兵們已陸續趕到,此時,距離聚會還有半個小時。

84歲的何富全站在門口,和每一個到場的戰友都聊上幾句。“天不亮就醒了,就等著和他們見面呢。”何富全家住新津,為了準時赴約,他提前一天就乘車到龍泉,住在聚會地點附近的一個賓館裡。“總共要轉4趟車,早上出發的話,怕趕不上。”

65年前的10月25日,何富全所在42軍124師入朝參戰打響了第一槍。轉眼65年過去了,再次和戰友們說起曾經在戰場上的一幕幕,何富全有些激動,“好多兄弟沒能等到這一天……”

每一位到場的老兵,都穿著軍裝,他們左胸前掛著的勳章,記錄著他們征戰沙場的崢嶸歲月:81歲的陳玉政雙手關節嚴重變形,這些傷,是在第二次戰役中被炮彈炸傷留下的;鐵原戰役中,何富全距離炮彈不到50米,眼見4個戰友在自己身邊倒下……

據中國人民志願軍老兵聯絡站四川站站長韓玉久透露,自2000年起,志願軍老兵們便開始定期聚會。從最初的500多人,到現在50多人,“老兵一個個離開了,但希望他們的精神,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憶戰友

黃繼光老鄉兼戰友,還原堵機槍一幕

向述學出生在中江縣興隆鎮一個貧農家庭,1951年3月,中江縣徵集志願軍新兵,他立馬報了名。與他一同報名的,還有黃繼光。“我們是老鄉,他比我大差不多4歲。”

不久後,新兵們便前往朝鮮。到達鴨綠江邊,看著橋、房子被燒,戰壕被炸平,新兵們紛紛寫下血書:“不把敵人打跑,堅決不回家!”向述學說,原本以為到前線後就可以上陣殺敵,然而,他卻被分配到第15軍45師134團當通訊員,黃繼光則在135團當通訊員。

學習通訊知識和技術時,作為老鄉的向述學和黃繼光有了比較深入的接觸。“他也來自窮苦家庭,小時候還當過長工,我們又是同鄉,自然走得比較近。”向述學說,當時,戰士們晚上都住在山洞裡,沒有被子,大家都背靠背取暖。

前不久,網路上流傳出一些“黃繼光堵槍口”質疑聲,向述學對此的迴應是,重重地拍了一下椅子的扶手,提高了聲音:“簡直是胡說八道,我親眼見他爬向火力點的。”

1952年10月,上甘嶺戰役打響,連通訊員也上了戰場。“當時我們三次爆破零號陣地失敗,眼看著就要天亮了,已經負傷的黃繼光,爬向火力點,撲了上去……”向述學說,自己當時距離黃繼光只有十多米遠,“他堵上去的那一刻,機槍一下子啞了,所有人衝了上去。”

軍民情

前線的女護士,想見當年救助的朝鮮朋友

陳德林是50多位到場的老兵中唯一一名女性。65年前,陳德林才16歲,國中畢業在軍校學習的她,作為護士走上了戰場。在上甘嶺戰役中,陳德林被調派到位於最前線的救護所,她和一位叫張祥珍(音)護士,是僅有的兩位女護士。“每天都有重傷戰士不停地送來。”說起這段經歷,她沒有害怕,而是痛心和遺憾。

陳德林至今還會簡單的朝鮮語。“你好”、“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志願軍是血肉凝成的兄弟友誼”是她說得最流利的語句,“這是跟當地的老百姓學的。”

1952年,陳德林曾救過一個朝鮮婦女。當時,這位婦女來前線給中國志願軍送野菜,途中遇到炮彈,左腿被炸斷,需要輸血。O型血的陳德林二話不說,伸出了胳膊,輸了400毫升血給她。在照顧這位婦女期間,兩人成為了好朋友。

“我還記得她叫石繼容,我的朝鮮語就是她教的。”說著,陳德林嘆了口氣,“也不知道她現在還在不在,很想再見見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1knl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