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志願軍後期能喝啤酒汽水 1953年吃上肉餡餃子

志願軍後期能喝啤酒汽水 1953年吃上肉餡餃子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抗美援朝戰爭是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道,同以美國軍隊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之間進行的。就給養供應保障來說,這場戰爭與所有國內革命戰爭的供應保障不一樣:一是物資補給依賴遠離戰場的國內實行實物供應,運輸線漫長,補給任務繁重;二是後方補給線容易遭到敵軍封鎖破壞,給養物資難以運抵前線;三是給養保障面臨著惡劣的戰場環境,不論白天黑夜,部隊生火做飯都極易遭受敵機轟炸。因此,抗美援朝戰爭給養供應保障存在著許多特殊性,需要採取一些特別的做法。

志願軍後期能喝啤酒汽水 1953年吃上肉餡餃子

抗美援朝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的一場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戰爭,戰爭雙方在戰場上投入的兵力,最多時達300多萬人,其中“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120多萬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180多萬人。這場戰爭又是一場在作戰雙方的經濟力量和軍事技術裝備優劣懸殊情況下進行的戰爭。戰爭從1950年10月25日誌願軍同敵軍首次交戰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以簽訂停戰協定而告結束,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是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失敗而告終的。戰爭中,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殲滅敵軍109萬多人(包括1950年6月25日至10月24日朝鮮人民軍單獨作戰殲敵13萬多人),其中美軍39萬多人。

給養髮生困難,嚴重妨礙了戰爭程序1950年10月19日,經過緊張臨戰準備的志願軍第十三兵團4個軍及3個炮兵師、1個高炮團,在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指揮下赴朝作戰。25日,其先頭部隊就與美軍倉促遭遇。

中央軍委最初的設想是:以志願軍4個軍12個師於10月15日出動,“位於北朝鮮的適當地區(不一定到‘三八’線),一面和敢於進攻‘三八’線以北的敵人作戰,第一個時期只打防禦戰,殲滅小股敵人,弄清各方面情況;一面等候蘇聯武器到達,並將我軍裝備起來,然後配合朝鮮同志舉行反攻,殲滅美國侵略軍”。毛澤東經與彭德懷研究後,確定志願軍入朝後的作戰部署和方針為:“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一線的南部構築兩道至三道防禦線。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面分割殲滅之,如平壤美軍、元山偽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薄之一路。現在的決心是打偽軍,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軍。如時間許可則將工事繼續增強,在六個月內如敵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則我軍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之後,再去攻擊平壤、元山等處,即在六個月以後再談攻擊問題。我們這樣做是有把握和很有利益的。”

由於“聯合國軍”仍以團或營為單位,放膽分兵冒進,乘汽車沿公路長驅直入,並且兵力分散,不僅東西兩線部隊之間被狼林山脈阻隔,敞開約130公里的缺口,而且各師、團之間也逐漸處於分散行動、各自為戰的狀態,特別是西線南朝鮮第六七八師,貪功心切,推進速度不斷加快,態勢突出,與美軍脫離了聯絡。這就給志願軍提供了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極好機會。

毛澤東和志願軍統帥部審時度勢,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戰機,根據戰場情況的變化,當機立斷,決定放棄原定的防禦作戰設想,立即採取在運動中各個殲敵的方針部署作戰。依此,從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志願軍接連發起了5次進攻戰役,而且均為大規模兵團運動戰。

作戰決定後勤。這一作戰方針的大變動,不僅給原定的後勤保障計劃、後勤部署、後勤運輸帶來很大的影響,而且也給給養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第一,後方補給困難。在運動戰階段,美軍飛機對我後方運輸線狂轟濫炸,我方給養損失比較嚴重,部隊糧食供應嚴重不足。這一階段,運過鴨綠江的糧食雖達190269噸,完成前運計劃的110.9%,但多數未能及時送到部隊手中,補給量僅達標準量的40%左右。

第二,無暇做飯。部隊連續作戰,行動迅速,無暇做飯。如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4日,志願軍第九兵團對東線長津湖地區立足未穩之敵進攻作戰,其擔負第一梯隊的第二十七軍入朝後經約300公里的長途急行軍和4天的戰前準備後,於11月27日投入戰鬥,7天7夜連續作戰。1951年1月1日至1月2日,志願軍第四十二軍第一二四師在濟寧裡地區穿插迂迴戰鬥中,8小時疾進40公里,連續打破敵人10次阻擊,攻佔了濟寧裡。

第三,不便做飯。白天,敵機隨時都可能來搜尋目標,哪怕發現有一縷炊煙也不肯放過。為避免飛機轟炸,不能生火做飯。晚上,進行近戰夜戰,敵我交錯,生火起炊更容易暴露目標。戰場給養保障客觀存在的這些困難,從第一次戰役開始至第五次戰役結束,自始至終存在。

第一次戰役,部隊倉促入朝,戰鬥情況多變,各級後勤之間聯絡困難,情況不明,給養補給跟不上快速行動的部隊。此戰役後方補給糧食只有12.5萬公斤,就地借糧50萬公斤。有的部隊發生了餓飯現象,第四十二軍在黃草嶺阻擊戰中,斷糧三四天,被迫挖土豆充飢。第四十軍7個營餓飯3天。

第二次戰役,部隊輕裝疾進,迂迴敵後,運輸線長,補給更困難,餓飯現象更為普遍。如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4日,第二十七軍對長津湖地區立足未穩之敵進攻作戰時,各部隊消耗主要依靠戰前儲備的5日量給養物資。因軍後勤僅有的15輛運輸汽車,又被敵機炸燬13輛,分部前運物資的車輛,也在途中多次被炸或受阻,後方補充十分困難,送到部隊的主副食物資十分有限,僅4.5萬多公斤,平均每人主副食不到1公斤。加上敵機襲擾,部隊白天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飯、啃乾糧、飲冰雪,生活十分困難。有的部隊因糧食供應不上,靠就地籌借部分土豆以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

第三次戰役,部隊向退守“三八”線之敵實施長距離的連續進攻,各級後勤因道路條件和機動能力限制普遍掉隊,分部兵站跟不上軍,軍後勤跟不上師、團,主副食運輸供應趕不上兼程前進的部隊,有時趕上了也來不及分發,整個供應線形成前面空虛、中間脫節的狀態。當部隊進至“三七”線附近時,補給線長達500公里,給養供應極其困難。第四十軍始終未供上,全靠部隊攜帶和就地籌借。

第四次戰役,西線兩個軍在漢江南北跨水作戰,補運給養更為困難。東線11個師集中深入敵佔區,後方糧食供應不上,當地缺乏群眾基礎,借糧不易,糧食告急。後轉入機動防禦長達64天,時值春雨,道路泥濘,敵機又乘隙封鎖渡口橋樑,供應日趨嚴重。第三十九軍有16天未得到後方糧食補充,第四十軍缺糧只好喝稀飯。

第五次戰役初期,由於兵站前移,運輸線短,糧食尚可勉強補充。但“三八”線以南地區,原為南朝鮮控制,當地群眾對志願軍不瞭解,同時這一地區作戰頻繁,屢受“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搜刮摧殘,人民早已轉移,物資十分缺乏,形成了“三百里無糧區”,加之此次戰役又是防禦作戰,繳獲的物資少,就地取給十分困難。部隊在這種情況下靠攜行給養作戰,嚴重地妨礙了戰爭的程序。如第二十軍在縣裡圍殲戰勝利後,因等待補給停止進攻三天,失去了向縱深發展的戰機。

志願軍的給養保障從出現困難的那一刻起,就受到志願軍統帥部、黨和人民政府,毛澤東和周恩來的高度關注

炒麵幫助志願軍解決了運動戰過程中給養保障的大困難

針對戰場上美軍飛機轟炸、部隊轉入夜間作戰、連續運動作戰、白天不能生火做飯等作戰及保障的特點,東北地區在戰爭初期曾大力組織生產餅乾供應,但因餅乾體積大,不便攜帶,難以滿足部隊的需要。於是,1950年11月8日,第一次戰役剛剛結束,東北軍區後勤部李聚奎部長、張明遠副部長、蘇煥清副政委、張濟民副政委等,向總後勤部提出“以炒麵為主”“製備熟食,酌量提高供給標準”的建議。同時,將樣品送到志願軍徵求意見。彭德懷和洪學智等幾位副司令員看了樣品之後,很高興。11月20日,彭德懷讓洪學智副司令員給東北軍區後勤部發電報:“送來乾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根據志願軍統帥部的意見,從11月下旬即第二次戰役發起前後,開始向前線大量供應炒麵。由於需要量大,入朝部隊每人每月按1/3供應,即需741萬公斤。東北地區即使盡最大努力也只能解決500萬公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滿足前方部隊緊急需要,周恩來提議,由政務院佈置華北、中南各省市發動群眾大量製作便於食用的炒麵。

1950年11月12日,東北人民政府專門發出了《關於執行炒麵任務的幾項規定》,要求瀋陽市內各黨、政、軍系統,每日最低完成6.9萬公斤炒麵任務,從13日到12月2日的20天內最低完成138萬公斤。炒麵的基本成分為小麥麵粉70%,高粱粉和大米粉30%,另加食鹽0.5%。並對炒麵的質量、包裝及集中辦法等作了具體規定。

11月17日晚,中央軍委決定趕製乾糧前送。周恩來決定在一週內趕製60萬公斤炒麵,送往前線,並就具體任務進行了分配:華北軍區30萬公斤,公安部隊10萬公斤,中央供給部2.5萬公斤,軍直供給處12.5萬公斤,北京市政府5萬公斤,要求11月28日全部完成。為了保證前方需要,11月20日,又決定增加布置120萬公斤炒麵的任務。具體分配任務:華北軍區60萬公斤,公安部隊20萬公斤,中央供給部5萬公斤,軍直供給處25萬公斤,北京市政府10萬公斤,要求12月10日左右完成任務。到12月初,各大單位全部完成任務,並按統一規格包裝,及時運送朝鮮戰場。

12月18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專門召開炒麵煮肉會議,對東北局機關、各系統、瀋陽市、東北軍區下達了完成炒麵和煮熟肉的指標,要求從12月22日開始,至1951年1月22日的一個月內,共生產炒麵325萬公斤,熟豬肉26萬公斤。

1951年5月19日,中南軍區後勤軍需部接到總部為志願軍炒大米125萬公斤的緊急任務,軍區動員駐武漢部隊、機關、學校和地方政府,晝夜加工,10天內按時完成炒大米135萬公斤的任務,並裝車起運。一時間,國內有關省市人民,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到這一工作。城市、鄉村呈現出“男婦老幼齊動員,家家戶戶忙炒麵”的動人景象。周恩來等黨、政、軍領導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也抽時間到製作車間,檢查炒麵質量,並與工人一起為志願軍製作炒麵。

當週恩來製作炒麵以及各地人民群眾為志願軍日夜加工炒麵的訊息傳到朝鮮前線,志願軍某兵站人員翻山越嶺實施跟進保障廣大指戰員受到了極大的鼓舞,部隊喊出了“為炒麵立功”的口號。

炒麵,這種最簡單、最原始的“軍用食品”,易於運輸、儲存和食用。打仗時,戰士們隨身揹著一條炒麵口袋,飢餓時,抓一把炒麵塞進嘴裡,再吃上幾口雪,可繼續堅持戰鬥。炒麵幫助志願軍解決了運動戰過程中給養保障的大困難。

到1950年11月底,第一批2000噸炒麵送到前線。從第二次戰役開始,炒麵已成為部隊主要作戰乾糧。12月23日,在第二次戰役即將勝利之際,為了繼續準備打第三次戰役,彭德懷讓洪學智代他起草了一份給中央軍委和東北軍區的報告,報告中指出:“由於敵機破壞,晝夜均不易生火做飯,夜間行軍作戰,所有部隊對於東北送來前方的炒麵頗為感謝。請今後再送以黃豆、大米加鹽制的炒麵。”

據統計,自部隊入朝到1951年6月,共前運乾糧3145 萬公斤, 佔前運糧食總數的16.7%,其中大多數是炒麵。

炒麵,解決了部隊最低限度的物資保障,伴隨著戰士們浴血奮戰,打了許多勝仗。通過這五次戰役,共殲滅“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23萬多人,收復了朝鮮北半部領土,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附近地區,扭轉了戰場上的被動局面。

志願軍把在國內作戰組織給養保障的經驗搬到了朝鮮

運動戰階段,後方供應的大量炒麵,在戰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然而,炒麵長時間作為軍隊的主食是不行的。洪學智在《抗美援朝戰爭回憶錄》中說:因為人體需要多種營養,而炒麵的營養成分過於簡單,缺乏多種維生素,長期食用會影響戰士的體力和健康,影響戰鬥力。例如:炒麵含水分少,長期食用容易上火,許多戰士得了口角炎,而且長期吃炒麵容易肚脹。在這種情況下,志願軍把在國內作戰組織給養保障的經驗搬到了朝鮮,組織生產,就地取給。

1950年12月23日,經與朝鮮政府協商,志願軍黨委釋出了《借糧規定辦法》。規定軍、師、團各級指定一名政治部(處) 主任或副政委專門抓借糧工作,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借糧。第一,挑選得力的政治、民運、軍需幹部和聯絡員,組成精幹的借糧隊,並加強教育,明確任務和方法,嚴格執行借糧政策和紀律。第二,統一劃分借糧區域,以避免因地區貧富和遠近不同,部隊籌借數量不一而產生混亂和加重群眾負擔,或造成部隊苦樂不均。第三,做好調查研究,弄清當地政權建立時間長短,群眾覺悟高低,產糧、存糧數量等情況,然後確定借糧比例和方法。借糧比例一般按公糧的60%,如政府存有公糧,則應先借用公糧。第四,統一借糧手續,付給借給糧食的群眾蓋有公章的借據,以此向政府抵交公糧。借糧中緊密依靠朝鮮黨政人員,發揮聯絡員的作用,避免了混亂,方便了事後的清理償還。整個運動戰期間,就地借糧共12172.5萬公斤,佔部隊需求量的60%。其中,三十八軍從1950年10月入朝至翌年2月的4個月中,借糧佔應供量的80%,解了燃眉之急。1951年發生特大秋洪,交通中斷,糧食再度告急,經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統一向朝鮮政府籌借糧食5831.5萬公斤,基本保證了供應,使部隊勝利地完成了防禦作戰任務。志願軍兩次向朝鮮政府和人民籌借糧食18004萬公斤,到1953年5月,已分期分批還清。

1951年下半年,志願軍後勤部推廣了第三十九軍採集野菜的經驗,印發了野菜標本圖譜,發動部隊廣泛開展挖野菜活動。1952年初,總後勤部召集營養專家研究了志願軍的供應標準,提出在朝鮮種植蔬菜的建議。2月,志願軍後勤部向部隊發出種菜指示,要求各部隊每年自行解決2個月至3個月的供應量(每人每天0.5公斤),號召廣泛開展種菜、養豬和加工副食品活動。種菜所需土地,志願軍後勤部統一向朝鮮政府交涉,由部隊和當地政府具體協商。各單位根據任務及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組織種菜。一線部隊種菜有困難,則組織人員到後方種植,或由二線部隊給予支援;二線機關和部隊除普遍開荒種植外,還以連或營為單位,組織專業小組耕種面積較大的土地。部隊換防時,菜地採取雙方調換的辦法或由接方付給交方一定的價款。很快,各部隊掀起了利用戰鬥間隙進行生產的高潮。如1952年在一線擔任作戰任務的第三十九軍共種菜850畝,收穫蔬菜600噸,另有野菜300噸;在二線休整的第六十軍共收穫蔬菜約3800噸。

據不完全統計,志願軍1952年共種蔬菜276300畝,收穫蔬菜近2289萬公斤,平均每人20多公斤,採集野菜約134萬公斤,許多伙食單位還開設了豆腐坊,做豆腐、生豆芽,部隊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k4lkg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