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中國正研殲10C艦載機 殲15借鑑以色列技術

中國正研殲10C艦載機 殲15借鑑以色列技術

俄羅斯《外國軍事評論》雜誌2014年第1期發表了俄軍上校R謝爾巴科夫的文章:《亞太地區國家的先進戰鬥機》。本文系節譯,介紹了中國當前先進戰鬥機及其動力裝置、機載系統的研發現狀、效能評估、技術水準和存在的問題。文章編譯如下:

中國正研殲10C艦載機 殲15借鑑以色列技術

中國軍事政治領導層十分重視加強航空工業研發和生產作戰飛機的能力。國外媒體指出,目前中國航空工業與本地區主要的航空技術裝備生產國相比,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主要部件還要依賴進口。

中國從1990年代末開始進行旨在研發先進作戰飛機的工作。美國空軍裝備第五代飛機和俄羅斯、印度、日本及韓國研製此類飛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中國積極開展在該領域的工作。

得益於正在推行的目標明確而平衡的軍事技術政策,北京在近期將可能完全擺脫對進口或仿製國外全功能裝備(武器)系統的依賴。

現有計劃要求中國空軍在削減戰鬥機數量的同時在質量上提高作戰能力。例如,僅1990-2010年,中國空軍戰鬥機總數就減少了近三分之二——從4500架削減至1400架,後者中近40%是第四代飛機。

根據西方媒體的報道,2012年3月份至4月份殲-16戰鬥機開始廠試,正在修整殲-15艦載戰鬥機,以消除已發現的不足,改善戰術技術性能。計劃2015年開始批量生產殲-15。預計,殲-15飛機將搭乘中國海軍2012年9月份列裝的“遼寧”號航空母艦。

在研製殲-15戰鬥機的過程中,中國工程師廣泛運用了以色列設計師在研製“獅”式戰鬥機時演練過的技術方案,以及外國研製的一些部件和系統。

飛機動力裝置為AL-31FN加力雙路渦噴發動機(加力時最大推力為132.6千牛)。主要的機載電子裝置有:包括國產1493型雷達(對空探測距離150公里,可同時跟蹤18個目標,同時攻擊其中8個)在內的雷達瞄準綜合系統;駕駛-導航綜合系統和頭盔目標指示系統;在俄羅斯和以色列專家幫助下研製的聯合通訊系統和電子戰裝備。補充瞄準-導航和偵察裝置可佈置在吊艙中。

戰鬥機的武器包括:1門內建23毫米機炮和可掛於7個掛架上的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反艦導彈、反雷達導彈、制導和非制導炸彈。

計劃開展提高該型飛機作戰效能的工作。其中,為了提高戰術技術性能、機動性和加速性,將為其裝備具有全向推力向量控制系統的AL-31FN-M1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為144.4千牛)。

機載設電子裝置的進一步完善方向是提高搜尋、探測、識別和分類地面與水面目標的能力,在複雜的干擾環境和氣象條件下引導空對地導彈攻擊的能力,以及執行空中偵察和電子戰任務的能力。因此計劃為飛機裝備新型多功能雷達。

已經研製成功殲-10B和殲-10S雙座型飛機。前者採用國產WS-10加力雙路渦噴發動機和獨特的進氣道形狀,佈局改動不大。

正在嘗試在該機的基礎上研製艦載型——殲-10C。預計將採用加強機體、起落架和機翼摺疊機構和阻攔鉤總地來說,估計為中國海、空軍以及出口而生產的殲-10戰鬥機及其改型的總數為1200架。

必須指出,第601航空研究所和瀋陽飛機工業公司以殲-11B改進型戰鬥機為原型研製了殲-15艦載戰鬥機。

2013年秋季,5架殲-15試驗樣機在“遼寧”號航母上進行了試驗。國外專家指出,塗有中國海軍航空兵顏色和標誌的飛機的出現意味著飛機試驗已經結束,已經裝備海軍航空兵。

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方向是研製和組織生產殲-20和殲-31第五代戰鬥機。這兩種機型已經分別於2011年1月11日和2012年10月31日開始進行試驗。截至2013年2月,殲-20完成了60次試飛。兩機計劃2020年前列裝部隊。

相關文章——俄媒:美國公司參與殲10研發 計劃用美髮動機

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5月26日報道,多年來中國航空設計師一直以美國和俄羅斯飛機為基礎研製進一步發展型號,為此精心完善方案,與外國簽訂許可證協議引進技術,從設計局購買圖紙,一兩年之後使米格飛機的克隆品開始在中國天空轟鳴。但是現在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大國地位已經不允許中國再依賴西方的頭腦,必須儘可能地自主研製國產航空裝備,成都飛機工業公司殲-10全天候多用途殲擊機就是這樣一款“純”國產戰機。

殲-10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研發,最終目標是成為在飛行和作戰效能上絕不遜於俄羅斯米格-29M和歐洲EF2000“颱風”的一款戰機。參與研發的有位於成都和瀋陽的最好的國內設計局,還有國外設計局,包括俄羅斯米高揚設計局、茹科夫斯基中央氣動研究所,以色列IAI飛機工業公司和美國幾家主流飛行研究所。

最初設計方案中有一些自相矛盾之外,特別是引入眾多設計局參與競爭,顯著增加了研發時間,甚至是初期圖紙設計時間。比如,直到90年代中期才計劃在飛機上安裝美國發動機,但是與美國研究所的談判較為困難,迫使中國改用與米格-29動力裝置類似的俄羅斯發動機。不過,使用俄製發動機,結合殲-10的結構特點,可以使飛機具備完全不是通用殲擊機所特有的獨特機動效能。

殲-10“猛龍”於1999年在珠海絕密試驗場首次試飛,結果表明這種漫長的等待非常值得。畢竟,如果說殲-20最初的定位是第3代半和第4代殲擊機的話,那麼成品飛機則完全能和國外第4代半戰機,比如F-16、米格-35、“陣風”一較高低。這種設計的成功立即在國外市場得到響應,2005-2006 年巴基斯坦從中國進口了40多架新飛機。

中國從2005年開始裝備殲-10,而且中國設計局每年都能對飛機部元件進行新的完善和改進。比如2009年公佈殲-10使用了新型機載雷達,或者簡單的說,是更可靠的雷達系統。這種有源相控陣機載雷達的研發成功,使中國自動躋身最先進軍事技術國家行列。2009年在珠海航展上,中國軍火商又展示了殲 -10裝配的創新型多功能顯示儀,使用資料整合技術。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種顯示器能向飛行員傳遞所有必要資訊,從機體可能結冰到飛機鎖定目標的數量等,應有盡有。

近年來所有的改進和完善使成飛殲-10的技術性能非常先進,具體資料如下:機體長16.43米,翼展9.75米,比美國F-16C稍大,低俄羅斯米格 -29M稍小。最大飛行重量19.21噸,低於F-16C的21.3噸和米格-29M的近23噸。最大飛行速度約為每小時2100公里,與F-16C相同,但明顯低於米格-29M的2500公里/小時。掛載武器數量比美俄戰機稍差一些,可攜載6枚空空和空地導彈,配備1門23毫米雙管航炮,不過這也是良好機動效能的代價。

如果從國際競爭對手的角度來評價中國殲-10飛機的話,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說,中國空軍使用完全國產先進戰機的夢想已經實現。而且,中國殲-10的成功不僅在於完全自主研製,而且在於其卓越的現實技術方案,以及不斷的完善和改進,從而使“中國製造”現在成為高品質的標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rd4mv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