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臺灣望族抗日 佳冬蕭家“好男好女”可歌可泣

臺灣望族抗日 佳冬蕭家“好男好女”可歌可泣

當悲哀的昨日將要死去,歡笑的明天已向我們走來,而人們說,你們不應該哭泣……”一群男女步履蹣跚地走在鄉村田埂上,畫面色調清冷低沉,歌聲悲涼卻透出剛毅。

臺灣望族抗日 佳冬蕭家“好男好女”可歌可泣

臺灣導演侯孝賢的作品《好男好女》中,這樣一段畫面重現了1940年幾位臺灣青年不滿日本殖民統治,跨越海峽,回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戰的真實歷史,讓人們看到殘酷時代裡一份純淨的理想主義情懷。

影片原型之一的蕭道應出身臺灣南部鄉村,曾祖父蕭光明是1895年組織鄉勇抗擊入侵日寇的客家領袖,那場以寡敵眾的戰鬥中,蕭道應的祖父壯烈犧牲。蕭家可謂一門抗日英豪,但那段傳奇往事如今卻少為人知。

在蕭道應之子蕭開平的帶領下,新華社駐臺記者走進了位於臺灣屏東縣佳冬鄉的蕭家古厝。踏入穿越百年的歷史現場,臺灣同胞悲壯的抗日畫卷徐徐展開。

1895年:古厝浴血“書房”成戰場

屏東蕭家祖籍廣東梅縣,來臺歷史要追溯到1786年。到蕭光明是第三代,他秉持客家人勤勞、刻苦的精神,經商有成,蕭家逐漸成為佳冬地區的一大家族。

蕭家古厝修造於清咸豐至光緒年間,歷經三代。這座五堂大宅院是臺灣相當具有規模且保留完整的客家建築,整體佈局採雙“回”字型圍攏式格局,嚴密的建築配置顯現客家民居強調的內聚性與防禦性。

踏入古厝,質樸之風撲面而來,與一般深宅大院不同,沒有多少雕樑畫棟,也不見奇花異樹,但細節上卻是講求精工,不僅建造的匠師來自大陸,主要建材亦是跨海運來的,看得出客家人對傳承的重視,其中包裹著樸素卻珍貴的人文情感。

蕭開平帶著記者來到古厝核心院落緊鄰的一座建築,有著微翹燕尾的門樓牌匾上書“步月樓”,跨進去又遇一門,其上寫有娟秀的“藏書小閣”四字,誰能想見,這間不大的書房,竟是蕭家當年浴血抗日的古戰場!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日本軍隊進兵臺灣。高雄、屏東一帶多個客家聚落召開會議,決意組織義軍,誓死抵抗入侵者。

當年10月11日,日軍第二師團18000人於屏東枋寮登陸,兵發三路進攻。蕭開平告訴記者,佳冬位於枋寮、東港之間,日軍如不能先佔領此一戰略要地,則進退維谷。當時,日軍還立下告示:“揭白旗服從皇軍,即可保全生命,安居樂業。否則就要殺個雞犬不留!”

面對強敵,作為高屏客家領袖之一的蕭光明義無反顧,領導鄉民義勇及劉永福“黑旗軍”留置的部分兵士,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戰鬥。

佳冬原是典型的防禦性聚落,擁有柵門、城牆、刺竹林等防禦設施。蕭光明率眾在村落周圍修築高三、四尺的胸牆,並開出槍眼,嚴陣以待。

“他們先是在村外田地裡灌水,阻礙日軍行進。”蕭開平說,蕭光明率眾鎮守4個主要柵門,當日軍前進到距守軍三四百米處時遭到激烈抵抗,死傷不少。隨後,日軍決定主攻東柵門的步月樓。“義軍從門樓裡向外射擊,日軍進退不得,只好到牆下藏身,義軍於是倒下滾油退敵。”

之後,日軍增援部隊趕到,義軍被迫棄守步月樓。這場連村中婦孺都投入戰鬥的“步月樓之役”從早上8點多持續至午夜,日軍戰死15人、受傷57人,義軍則傷亡百餘人。

蕭開平告訴記者,雙方的武器質量與人員數量比例懸殊,義軍不少人拿的是木棍綁菜刀,但卻毫無懼色。蕭光明次子蕭升祥堅守東柵門,直至戰死;三子蕭月祥率大刀隊迎戰於南柵門,身受重傷,不久也去世。

日軍攻入佳冬後,放火焚村,屍橫遍野。蕭開平說:“日本兵進村後,聞每一個人的手,如果有火藥味,就知道是抗日份子,就得抓起來。”

如今,在臨近民宅中看來低矮的步月樓已不再顯眼,但走上前去,仍能看到一百多年前激戰留下的彈孔。

1940年:“祖國破了,要把他粘回去”

步月樓一役,蕭家失去了兩個兒子。所幸,蕭升祥留有寡妻幼子。

1916年,蕭道應出生。此時,臺灣已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走過20個年頭。這個從小聰穎過人的蕭家子弟從祖母口中得知家族抗日的悲壯往事,也種下了強烈的中華民族意識。

生在殖民地,學生時代的蕭道應深感備受日本人歧視、欺侮的苦悶。1936年,蕭道應考入當時的“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第一屆。大學期間,他的反日思想更趨濃厚,也因為渴望學習祖國語文的關係,認識了陪伴他終生的革命伴侶黃素貞。

那是大三時,蕭道應聽聞有福州來的老師教授漢語,便欣然前往報名學習。黃素貞教學生動活潑,除一般教學外,還教唱當時大陸的抗日歌曲,例如“義勇軍進行曲”,深受學生歡迎。激昂的旋律,深深觸動了蕭道應早已埋藏於胸的愛國熱情,回大陸參加抗戰的念頭也由此萌發。

其時,全民族抗日戰爭已經打響。“下了課,大家就會談論,認為這場戰爭關係中華民族生死存亡,我們在臺灣這樣活下去,不如回大陸參加抗戰。”黃素貞在回憶錄裡如是寫道。

1940年春,蕭道應夫婦、鍾浩東夫婦和李南鋒等5人先後潛赴大陸。哪知這一路並不順利,因為身上拿不出身份證明檔案,他們被國民黨軍隊誤認為日軍間諜而扣押。其後,經臺灣抗日誌士丘逢甲之子丘念臺出面,幾位臺灣熱血青年得以脫困,而後加入了丘念臺領導的“東區服務隊”服務。

在抗日前線,蕭道應擔任外科醫師,黃素貞則做護士。不久,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可因為轉戰,不得不寄養他人,更不幸的是這個孩子不久就因病早夭。

1945年,終於迎來抗日勝利,蕭道應攜妻返回臺灣,後任教於臺灣大學法醫系。1947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蕭道應與大學同窗許強、同往大陸抗戰的鐘浩東等不少臺灣精英知識分子一樣,不滿國民黨當局的獨裁腐敗,思想左傾,參加了中共地下組織。

在臺灣陷入白色恐怖的年代,國民黨當局大肆捕殺異議進步人士。蕭道應夫婦也踏上逃亡之旅,1952年被捕。蕭開平曾對記者開玩笑說,他應該就孕育於父母避難途中。

臺灣學者王曉波追憶與蕭道應的交往,講過這樣一段往事:“一個清晨,蕭老提了幾斤牛肉來送我,並抱來兩個花瓶,是他自己做的,一個完好,一個是摔破了再燒過的。蕭老特別拿著那個破花瓶給我,跟我說:‘這個花瓶就好像我們的祖國,破了,要把它粘回去,合在一起。我老了,沒有用了,把它交給你。’”

2014年:蕭家後人致力傳承祖輩愛國精神

2002年9月,蕭道應辭世,享年87歲。報載訃聞中寫道:“緬懷先公畢生濟世救人,熱愛祖國貢獻心力,追求國家富強統一堅貞不移。”

過去兩年,蕭開平兩次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捐贈父親的遺物,包括那支修復的花瓶,還有年輕時使用過的手提箱。

蕭開平繼承父親衣缽,成為知名法醫。他更傳承祖輩的精神,參與發起成立“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並擔任常務理事。

蕭開平告訴記者,他國小時翻看父母的書櫃,找到一本“臺共叛亂史”,赫然看到父母的姓名列在其中,還清楚記載著他們是“共產黨的同路人”以及坐牢的經歷。這著實嚇壞了年幼的蕭開平,以至於數日不言不語。

母親發覺兒子的異狀,追問之下,蕭開平嚎啕大哭,委屈地說:“我的父母竟然坐過牢!我覺得是一種恥辱,以後怎麼面對同學、朋友?”母親安慰兒子說:“你的父母坐牢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我們為了國家參加抗日,為人民、國家服務的理想奮鬥,怎麼是恥辱?”

那之後,母親開始向兒女講述佳冬老家的抗日事蹟,以及她和蕭道應返回大陸投身抗戰的經過。”蕭開平說,慢慢了解了父母的理想和追求,他深刻體會到,“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裡,父輩真正完成了作為一位堂堂正正中國人的歷史任務和使命”。

“抗日精神就是愛國、愛鄉、愛民。包括我父親在內,當年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不忘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返回祖國大陸參加抗戰者有數萬人之多,都是為了爭取臺灣早日返回祖國懷抱。”蕭開平說,臺灣近30個抗日家族成立協進會,就是要以實際行動宣揚先人抗日精神,讓臺灣後代子弟不要忘記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更要記取幾代臺灣人對祖國的熱愛。

丈夫過世後不到3年,黃素貞也離開了這個世界。蕭道應的侄女蕭吉紫在懷念文章中寫道:“這一對大時代的‘好男好女’可歌可泣的坎坷人生畫下了休止符,但他們的一生事蹟、愛國情操永遠留在兒女、朋友、晚輩的心中,永難忘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wyyz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