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母嬰 >幼兒教育 >

家有寶寶愛告狀 媽媽來支招

家有寶寶愛告狀 媽媽來支招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告狀幾乎成為必然會出現的一個過程。每次告狀的背後都隱藏著很多的原因,所以我們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家有寶寶愛告狀 媽媽來支招

“老師,丁丁午睡的時候和豆豆說話!”

“老師,彤彤說不跟我玩。”

“老師……”

記得自己小時候,因為家族裡很多當老師的,所以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國小,自己一直有“親戚”老師,有了這層關係,總覺得跟老師更親近一些,於是我常常肆無忌憚地跟“親戚”老師告狀,那會老師並沒有阻止我這種行為,甚至還對此表示讚賞,當然,在小朋友圈裡,我被排擠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因為自己小時候擁有過這樣的煩惱,所以自從自己當老師、做媽媽後,就一直很注重這個問題,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及學生因為這樣的問題被排擠,更不希望自己成為助長告狀的老師。

愛告狀的背後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告狀幾乎成為必然會出現的一個過程。每次告狀的背後都隱藏著很多的原因,所以我們家長應該視情況而定,究其原因,對症下藥,適當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原因一 月齡小,無法獨立解決問題

記得可可1歲多的時候,告狀頻率要高一些。比如哥哥搶了她的玩具、哥哥打了她等,這是因為孩子年齡比較小,社會經驗不足,社會行為技能相對較弱,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或許在大人看來,這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在孩子那裡往往被看作無法解決的問題、無法承受的壓力,進而成為他們遭遇消極情緒的源頭。

可可媽支招

這時候,我們不但要照顧孩子的情緒,還要引導他自己解決問題,同時還要讓孩子知道我們父母是她堅強的後盾。所以每次見可可哭哭啼啼來到我身邊的時候,我一般會先擁她入懷,接納她的消極情緒,給她關愛。等她哭完後讓她複述事情的經過,引導她主動跟哥哥用語言交涉,如果是哥哥搶了玩具,我就跟她說:“你可以告訴哥哥,玩具我還要玩,請你還給我。”一開始我們可以陪在孩子身邊,看著他們用語言溝通,遇到強勢霸道的對手,父母可以出面告訴孩子是與非,幫助孩子慢慢建立主動解決問題的習慣。

原因二 想讓大人對他的是非判斷作出肯定

孩子兩三歲後,慢慢會有另外一種“告狀”。比如“媽媽,哥哥吃飯老是到處跑,我都不會。”“老師,XX上課還在講話,我都不會。”此類種種,不勝列舉,慶幸的是孩子都特別天真可愛,他們通常都當著對方的面告這種狀,而作為家長或者老師,這時候的注意力不僅僅要放在告狀的孩子身上,還要留意被告狀孩子的情緒。

可可媽支招

肯定行為。我們要把這一行為定位為“是非判斷行為”,而不是告狀行為。比如:“對的,吃飯的時候需要坐在餐桌前,吃完的才能離開。”

注意自己的態度。成人的態度將有可能把“告狀”推向正向或者反向。見到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行為,比如孩子告狀說誰誰吃飯到處跑的時候,家長會說“你很棒!你會乖乖吃飯,XX太不乖了,還到處跑,沒禮貌!”這樣就很容易將孩子的告狀帶到另一種心理扭曲層面。

顧及到被告狀孩子的情緒。被告狀的人常常會因此排擠告狀的人。我通常會說:“哥哥不知道吃飯要坐在位置上吃,現在他知道了,就會吃完再走哦!”然後轉頭跟可可說:“如果哥哥下次忘記了,你記得提醒哥哥好嗎?”這樣不但尊重被告狀的,也讓告狀的孩子明白再遇到此類情況的處理方式,而且也肯定了告狀孩子的是非判斷!

閨蜜小結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初的愛告狀是他們的年齡特徵決定的。大人對於孩子實事求是的告狀要認真對待,及時予以正確處理,當然更重要的是強化孩子自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淡化其“告狀意識”乃至依賴心理。

雖然我們都不提倡告狀行為,但仍不可片面地對孩子的“告狀”不置可否,不僅會使一些有害問題無法及時解決,還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但如果鼓勵他們的告狀行為則會使其他孩子爭相效仿,以致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得不到發展;更為嚴重的是,會使一些孩子養成時時窺視他人祕密的不正常心態,導致其人格的畸形發展。所以一旦孩子告錯了狀,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及時對他進行提醒、幫助和糾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uying/jiaoyu/24wg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