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人群 >嬰幼兒 >

教育孩子 讓他知道體貼家人

教育孩子 讓他知道體貼家人

目錄:

教育孩子 讓他知道體貼家人

第一章:教育孩子 讓他知道媽媽也會累

第二章:如何教育任性的孩子

第三章:批評孩子有學問一天最多兩次

現在基本上每個家庭一般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過分的疼愛就讓孩子教育起來變得特別的困難。那麼家長應該如何讓教育孩子呢?下面小編就跟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孩子 讓他知道媽媽也會累

一位朋友經常向我抱怨青春期的女兒不好管,管教多了怕出意外,管教少了又怕走歪路。昨天,她向我描述了這麼一件事情:女兒平日裡住校,週末才回家。女兒每次回家,朋友都會為女兒準備水果、零食、藥品等,足夠一週的儲備。這周有些例外,朋友週日下午才出差回來、非常疲倦,但考慮到女兒,依舊按照往日那樣忙活。正要出門時,女兒發現媽媽並沒有按時準備好東西,於是發起脾氣來,最後,還是朋友服了軟,再次滿足了女兒的要求。

事後,朋友心寒地說:“女兒沒有一絲感動,相反對我的態度越來越強硬,好像知道強硬起來父母也只得按她的心意辦事。”我的這位朋友是在機關工作,平時工作不算特別繁忙。平日裡,只要是她認為母親該做、或者女兒要求的,都會一絲不苟地完成。為了女兒,工作中的很多機會她都無奈地放棄了。自從知道身邊同事的孩子離家出走後,她再不敢與女兒硬碰硬,可是女兒並沒有成為她想象中的樣子,甚至不算聽話。每每想到此,朋友心中便無限委屈,難道自己真的哪裡做錯了嗎?

如今人們早已脫離了吃不飽穿不暖的時代,開始重視內心世界的感受。尊重,首先要平等,過於高大或者矮小都不能瞭解對方的全貌。青春期這段時期,恰恰是人一生中對於尊重、平等這些概念最為追求、最為敏感的餓時候,這個時期的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渴望父母從人的角度上平等對待。於是,當媽媽不顧自己給予孩子面面俱到的照顧的時候,得到的不是感激,而是冷漠的無視。被傷了心得父母,在抱怨孩子不懂事的同=同時,是否也該反思下如何做而不是如何給予呢?

只有平衡了工作和家庭的關係,平衡了付出與獲得時,才能夠營造出和諧的家庭環境

既然是人,就會生病、勞累、心情不好,在孩子面前要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硬撐著去扮演母親、

父親的角色。我媽媽就是中國傳統的母親,凡事包辦,永遠不在孩子而前表露情緒,即使生了病也總是一副“媽媽沒事”的模樣。以前的我並沒自太多的感動,相反,如此TJ出的母親,如此堅強的母親反而總讓我有種受傷害的感覺,過於被保護的感覺並不是那麼好。

德國心理學家伯格·海靈格教授在其著作裡有過這麼段話——“我們所處的關係,我們經歷到的愧疚和清白,首先是在付出和接受方面。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權利和義務之間不斷地變換,使我們所處的關係中有個讓人產土愧疚和清白的基本動力。”父母和孩了的關係也一樣,大多數父母並沒有去考慮孩子需要的是什麼,只是一味地付出白己認為有用的,並堅信自己有權利去要求。這本身就是種不平等的關係,只有父母俯下身去,和孩子交流,告訴孩子自己需要什麼,也聆聽孩子需要什麼,樂於接受孩子的給予,不再扮演鋼筋鐵甲的超人父母,相信孩子會更容易溝通也更容易理解父母的辛苦。尤其是職業母親,無條件的付出如果換不回兒女的懂事、優秀時,父母內心的委屈會無形中釋放給孩子,強迫孩子接受內疚、負罪的消極極情緒體驗,這是非常不利於孩子成長的。

本來,媽媽出回來,略為疲憊的這一刻是孩子為父母付出的好機會, 長久以來母親的奉獻定位和孩子的接受定位束縛了母女的活動。與文章開頭的媽媽交流後的一天,她告訴我,自從我們交流後,她試著平等地和女兒交流,遇到事情和女兒商量、分享,女兒還給她出過不少好點子,前幾天她發燒還吃到女兒親手煮的麵條呢。

她感嘆道:“以前總認為給女兒打點好一切,她就該聽我的話,按我設定好的通路前進,完全忽視了女兒。大量的時間花費迫使我不得不放棄了工作上的很多機會,也虧待了自己。”

女兒驚人的變化

朋友給我舉了幾個小例子,讓我也同分享了她女兒的變化:“從前不管加班有多晚,她回到家,看到的都是女兒氣嘟嘟的小臉,還總是說:“我給爸爸打電話告狀了,你又不管我。而現在,女兒會體貼地端上一杯水,然後向我彙報一天的學習情況,一點也不讓人操心;從前女兒做錯了事情,就會劈頭蓋臉地頓罵,女兒則據理力爭,家裡經常硝煙瀰漫,而現在,女兒沒有了牴觸情鯔,會主動過來和我

一起分析,找到原因和解決辦法,母女的感情是越來越好。女兒變得聽話懂事了,我有更多的精力可以投放在工作上,前陣子還去北京學習呢,這可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最後,她總結了一句話.“以前總聽說‘教學相長’,其實,父母和子女也是一樣,在教自子女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女兒很好地給我上了一課。”

職場奮戰的媽媽們,對待子女除了愛心、耐心,還需要平等、尊重。試著與孩子交流,試著孩子為您付出,愛的雙向流動會讓雙方的愛更加充盈。相信您的孩子,有您這麼優秀的母親作為掌舵手,他一定能夠成為您心目中最優秀的人。而同時,良好關係的建立,一份耕耘兩份收穫,沒有了後兒的困擾,相信您在職場上會更加如魚得水。

如何教育任性的孩子

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有不少父母找我諮詢。他們說:“我的孩子太任性了,根本不受約束。”“我兒子人來瘋,不聽話,逆反心理強。”“我女兒太任性,什麼事情都得依著她,一不如她的意,她就會發脾氣,哭鬧不止,誰說她都不管用。”家裡有個任性的孩子往往弄得家長又氣又急,打也不成,說也不聽。而父母們往往按捺不住自己的脾氣,劈頭蓋腦地罵孩子甚至打孩子。這樣簡單粗暴的方法能夠緩解一時的局面,但是過不了幾天,孩子的任性又會發作。這樣一來二去就形成了惡性迴圈。

我們先來看看“任性”的成因:

1. 孩子模仿

當家庭成員或親友中有人表現出任性,而孩子不止一次親眼看到此人任性的表現,而且可能得到了不錯的結果。孩子就會模仿,學著表現任性。例如:星期天全家一起出外遊玩,表姐非要讓姑姑給她買個洋娃娃,姑姑說家裡已經有很多了,但表姐不依不饒,哭著鬧著非要姑姑給她買。最後姑姑遷就她,滿足她的要求。雯雯看到這樣的結果,覺得自己以後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問爸爸媽媽要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以來,姑姑縱容表姐的行為就對雯雯起到了一個“模仿任性”的作用。

2. 家長溺愛縱容

在現在這個幾乎家家都是獨生子女的社會裡,很多孩子任性的行為都是家長溺愛縱容的結果。家長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遷就他,幾次下來,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為定勢。例如:有的孩子挑食很嚴重,只吃自己喜歡的,家長怎麼說也不行。這種任性的表現,就是遷就縱容的結果。有的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受到特殊照顧。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任性,沒有同情心。

3. 家長對孩子過分嚴格或不尊重孩子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常常批評甚至體罰孩子。這些家長內心的確很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卻持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通過打罵來解決問題往往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做法往往會讓孩子形成相反的情緒或情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久而久之,變得任性。還有的家長不尊重孩子,動不動就斥責孩子,甚至在外人面前也隨意責罵,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為了儲存面子就會產生任性的對抗行為。還記得“北京大興親情滅門案中,那位親手殺了自己六位親人的李磊交代,作案起因是父母從小對他管教過於嚴厲,非打即罵,他從小就覺得活著沒有意思,年少離家出走時就有殺人的想法。

瞭解了孩子任性的成因,下篇我會給大家介紹一些教育任性孩子的方法

上篇我講了3個孩子任性的成因,現在我們來看看有什麼方法可以教育任性的孩子:

1. 設定清晰的界限。

你的孩子需要知道具體怎麼做。例如:不能獨自過馬路;玩完的玩具要自己收拾;不可以挑食,等等。孩子們真正想要知道明確的界定,一旦規定嚴格確立,大多數孩子會遵守規則。

2. 不要用威脅口吻。

不用威脅的口吻,但要至始至終貫徹你的規定。如果你的孩子沒有收拾玩具,你可以警告他不收拾整齊就沒有晚飯吃,但是當你讓步而讓他吃飯時,你就向他發出了一個資訊,你說話不算數。你應該用堅定的語氣告訴你的孩子:“在我們家,絕對不允許挑食。”但不要說:“你再不吃我就不愛你了!”或者“你再不吃就讓警察把你抓走!”

3. 確定一些能產生積極效果的合理的懲罰

有的家長用“做家務”當成一種懲罰,這樣是不正確的,因為作為家庭成員之一,你的孩子做家務是應當的。你可以用“減少看卡通片的時間”,“設立處罰區,準備鬧鐘或時鐘,計時罰站或罰坐”,等等方法對孩子進行懲罰。一定要注意的是:處罰孩子時,先讓他說出自己錯在什麼地方,提醒處罰的原因。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當孩子任性時,家長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要做的事情上轉移開從而改變他的任性行為。例如:聰聰跟媽媽去商場購物,在玩具區玩了很長時間。媽媽告訴他時間不早了要回家,可他就是不願意離開。這時候媽媽可以說:“走,我們去坐地鐵吧”,或者“你喜歡的卡通片就要開始了”。他可能就會答應跟媽媽回家。

5. 給你的孩子創造與人交往的機會

讓你的孩子多和同齡的夥伴們一起玩耍。讓他融入群體生活,因為群體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如果孩子在夥伴中一味的任性,他很可能就會被孤立。這樣他漸漸的就會明白在群體中只有通情達理,善待他人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同。久而久之,孩子身上的任性就會被淡化。

矯正孩子的任性行為需要家長認認真真下一番功夫,而且首先要矯正自己,切忌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打罵方式。最後,在這裡我列出“管教孩子的五個原則”供父母借鑑:

第一、培養孩子對父母的尊重

第二、最好的溝通機會通常在管教之後

第三、避免喋喋不休的嘮叨

第四、不要讓孩子陷入物質享受

第五、在愛與管教中建立平衡

其中,培養孩子對父母的尊重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則。這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自尊,而是因為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會為日後孩子對其他人的態度打下基礎。孩子早期對父母權威的看法,將成為他以後對學校管理者、執法人員、僱主以及其他共同生活工作的人的態度的基礎。另一個方面,如果一個孩子在15歲之前,經常違抗父母、嘲弄父母的權威,那麼,當孩子步入青春期時,他會對父母希望他接受的價值觀和信仰嗤之以鼻。如果父母不值得尊重,那麼,道德,國家,價值觀和信仰都不值得尊重。

批評孩子有學問一天最多兩次

家長的育兒有兩種,一種是較為開放的,另一種是對孩子嚴格管理,但是,過多的批評、呵斥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

在育兒方面,家長的態度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較為開放的,例如美國等國家,對孩子都持順其自然的態度,管得很鬆,這樣有其好的一面,即利於孩子養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養他的是非觀念。

而中國家長大多是另一種,即對孩子嚴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從小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負面效果是,過多的批評、呵斥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

當寶寶能走會跑後,一天之內被媽媽批評個三五次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因為這時的寶寶不是摔壞了杯子,就是拿著拖把到處亂拖,要不就乾脆鑽到桌子底下嘗試著把小指頭塞進電源插座裡,總之,只要媽媽一分鐘沒注意到,寶寶就肯定會“犯錯誤”。

但是專家卻建議,不管寶寶犯多少錯誤,每天批評他最好不要超過兩次。

批評孩子有學問一天最多兩次

其實,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積累經驗教訓。許多家長在寶寶犯錯誤時,總是大加譴責、恐嚇,卻忘記了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家長們的批評是想阻止寶寶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生反叛心理。而且,過於頻繁的責備不僅讓孩子變得“皮”了,對批評充耳不聞;在成長的歲月裡,更會在他的心裡留下陰影,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

因此,家長批評孩子,不妨每天只說個一兩次,不要逢事就說,因為有的錯誤,孩子可能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說也罷。而對於重大的錯誤,在批評時也應該注意兩點。一是冷處理。即家長在批評孩子時,不妨放低聲音,或採取沉默,這比高聲大喊要更有效果,孩子反而會更緊張,會感到“不自在”,進而反省自己的錯誤。第二是要趁熱打鐵。因為孩子的時間觀念比較差,昨天發生的事,彷彿已經過了好些天了,加上孩子天性好玩,剛犯的錯誤轉眼就忘了。如果覺得孩子做的錯事必須批評,那麼別拖拉,馬上就說,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

結語:教育孩子不能過度溺愛,這樣會讓孩子不懂得關心和忍讓家人,當然也不能過分的批評打擊孩子的自信心。(文章原載於《心理與健康》,刊號:2012.03,作者:袁方,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標籤: 體貼 家人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renqun/yingyouer/ww4k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