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養生保健 >

揭祕糖尿病患者心理特點和治療方法

揭祕糖尿病患者心理特點和治療方法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內分泌疾病,是現代醫學攻關的重點和難點之一。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療效和預後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糖尿病成為公認的“心身疾病”。糖尿病患者有特定的心理特點,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給予相應的心理治療和疏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揭祕糖尿病患者心理特點和治療方法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可能會引發糖尿病。人的情緒主要受大腦邊緣系統的調節,大腦邊緣系統同時又調節內分泌和植物神經的功能,心理因素可通過大腦邊緣系統和植物神經影響胰島素的分泌,成為糖尿病的誘發因素。當人處於緊張、焦慮、恐懼或受驚嚇等應激狀態時,交感神經興奮,抑制胰島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同時,交感神經還作用於腎上腺髓質,使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間接地抑制胰島素的分泌和釋放,從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會表現出特定的心理特徵,針對這些心理特點進行相應的心理治療和疏導可延緩疾病發展,促進疾病的康復。

下面談談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點及相應的心理處方

否認

心理特點:糖尿病患者在患病早期,往往不能很快接受患病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持否認和懷疑的態度,認為“不可能”、“我怎麼能得糖尿病呢”,懷疑化驗結果和醫生的診斷,否認自己患病,拒絕接受治療,不注意控制飲食,或自認為得了糖尿病無非就是血糖高了一點,對身體無大影響,對疾病採取無所謂、滿不在乎的態度,可能導致病情進一步發展和惡化。

心理處方:患病早期階段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接受患病事實,儘快轉變角色,接受治療,對早期控制疾病的發展十分關鍵。首先要幫助患者改變錯誤的認知,接受現實,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耐心細緻地介紹有關糖尿病的知識、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時治療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幫助他們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加強他們對飲食、運動及科學用藥的重視程度,使其克服對疾病懷疑、拒絕及滿不在乎的心態。但這一階段不可過分強調疾病的嚴重後果,應適當介紹目前治療糖尿病的希望和進展,否則容易使患者產生恐懼、悲觀甚至自殺念頭。

失望和無助

心理特點:1型糖尿病患者一旦被確診,可能將終身依賴胰島素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危及生命的代謝紊亂。青少年處於求學、創業、戀愛的大好時光,他們得知沒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種憤怒的情感,恨“蒼天不公”,加上必須終身控制飲食,平添了巨大的經濟負擔、生活負擔和心理負擔。患者感到被剝奪了生活的權利與自由,對生活失去信心,情緒低落,整日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中,情感脆弱,對治療採取消極的態度。有些青少年還認為患病是父母遺傳的結果,將憤怒的情緒轉移向父母,對父母、甚至所有的人採取不友好的態度,久而久之會出現人格改變。

心理處方:對此類患者要用親切、誠懇的語言、和藹可親的態度、豐富的專業知識等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在此基礎上讓患者採取宣洩法使積聚在內心的憂傷、委屈及怒氣發洩出來,以昇華法轉移其矛盾心理,並且反覆講述糖尿病的治療前景,讓患者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往往需要多次才能達到目的。

焦慮恐懼

心理特點:糖尿病是一種難以治癒的終身性疾病,隨著病程的延長可能出現多種併發症,加上患者對糖尿病知識知之甚少,並存在許多誤解,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擔心會影響自己一生,影響工作、學習、生活、戀愛、家庭,害怕死亡等。對治療和藥物的不良反應過分關心,也可導致感覺過敏、精神高度緊張、失眠等。

心理處方:這時要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對患者的主訴要進行肯定和接納,瞭解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的原因,利用語言技巧儘快安定患者的情緒,給患者以支援、鼓勵,適時進行糖尿病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指導如何選擇和控制食物,幫助患者制定糖尿病飲食和生活作息時間表,積極進行體育鍛煉,以轉移其消極心境。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調節,學會做情緒的主人,使患者正視自己的病情,正確對待生活,從而緩解心理障礙。教會患者幾種放鬆的方法,如深呼吸、自我暗示等,必要時可適當應用小劑量的抗焦慮劑,最好晚上服用,緩解焦慮的同時也可改善睡眠,不必長期應用。

自責自罪

心理特點:患者患病後可能喪失很多功能和機會,不但不能照顧家庭,履行自己各方面的義務,同時,長年治療又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給家庭造成巨大的負擔。因此感到自責、內疚,認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贅,這可能是悲觀厭世和自殺心理產生的前期階段。

心理處方:讓患者瞭解到糖尿病目前雖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飲食、適當地運動、科學地用藥、良好的情緒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並能像健康人一樣工作、學習和生活。在儘可能的條件下,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係,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困難,以減輕其心理負擔,同時取得家屬的配合,使患者調適自己的不良心態,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只有疾病控制穩定,才能減少花費,並可能獲得更多的工作和學習的機會。

悲觀厭世

心理特點:患病時間長,併發症多且重,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對治療產生失望和對立情緒,認為無藥可醫,自暴自棄,對醫護人員不信;或者因長期治療花費巨大的財力物力,因病致貧,無力支付醫療費用,因此不積極配合治療,放棄治療,表現出一種冷漠、無動於衷的態度,伴有明顯的抑鬱情緒,經常唉聲嘆氣,面帶愁容,悲觀厭世,出現自殺的想法。

心理處方:對這類患者首先用溫和的語言、熟練的操作、豐富的醫療護理基礎知識取得其信賴,主動與患者談心,提供合理治療資訊,對病情變化、檢驗結果主動向其做科學、保護性的解釋,幫助患者重新樹立治療信心。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厭世的心理,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在自殺念頭存在期間,進行必要的自殺危機干預,採取必要的防備措施,嚴防患者的自殺行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baojian/vore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