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養生保健 >

憑經驗用藥3天未好要就醫

憑經驗用藥3天未好要就醫

生活中有個什麼小毛病,相信大家都不會去醫院,而是把家裡備用的藥拿出來吃吧。那麼經驗用藥有什麼樣的危害呢?我們又該知道哪些用藥常識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憑經驗用藥3天未好要就醫

憑經驗用藥3天未好要就醫

很多人往往憑經驗使用非處方藥進行治療,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非處方藥物,如果吃了三天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就必須上醫院檢查了,以防背後隱藏著其他較重的疾病。

服退熱藥別超過3天 感冒引起的發熱一般不會超過3天,3天之後體溫還沒有恢復正常的話,意味著病情較為嚴重和複雜。退熱藥最好在明確診斷之後使用,因為發熱的某些特徵,比如是高熱還是低熱、間斷髮熱還是持續發熱等都能帶來非常有價值的診斷資訊。因此,體溫在39℃以下最好不要使用退熱藥。

服消化道藥不宜超過3天 消化不良、腹部不適等胃腸症狀背後也易隱藏其他較重的病情,吃藥3天后如沒有效果或病情加重,則很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包括消化道慢性炎症和腫瘤、心臟病等。所以常用的護胃藥——碳酸氫鈉、硫糖鋁等,使用也是以不超過3天為宜。

服止咳藥或止痛藥別超過3天 如果是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通常7-10天可以痊癒,所以如果服用止咳藥3天后症狀還沒有明顯改善的話,很有可能是其他較為嚴重的疾病引起的咳嗽,比如肺部的炎症、結核等。另外,突然發生的疼痛往往也是很多疾病的徵兆,比如突發的腹部疼痛也許是闌尾炎、胰腺炎等疾病,濫用止痛藥可能會掩蓋或延誤病情,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因此,有了疼痛症狀,短期內服用止痛藥沒有好轉的話,就應馬上向醫生求助。

膠囊藥不可拆開吃

部分藥物膠囊被檢出重金屬超標後,網上開始出現許多“避免吃膠囊”的辦法,如將膠囊掰開直接服用裡面的藥粉,或將藥物裹在饅頭皮裡服用等等。但藥物不良反應專家告誡公眾:膠囊是藥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掰開服用,不僅影響口感和藥效,甚至會產生比重金屬殘留更嚴重的毒副作用。而饅頭皮和以膠原蛋白為主的膠囊殼是兩回事,並不可被替代。

藥物不良反應專家、國家衛生部合理用藥監測網專家、原海軍總醫院藥劑科主任杜文民說,“膠囊是藥物輔料的一種,輔料是藥物的組成部分,不可與藥物分開。藥物本身的醫藥成分只是一小部分,比如阿莫西林的醫藥成分只有百分之幾,其他的輔料和膠囊劑的成分,都是幫助藥物吸收和發揮藥效的。”

杜文民說,膠囊在研發過程中對進入體內後的藥物分佈和吸收、血藥濃度、藥效發揮等都有嚴格監測和講究,有些膠囊有嚴格的溶解定位,來控制胃腸道對藥物吸收的速度,穩定血藥濃度,使得藥物能發揮恰到好處的功效,緩解對腸胃的刺激,或防止胃酸使藥物失活。如一些腸溶膠囊會在到達鹼性的十二指腸內才溶解,否則藥粉被吸收過快,血藥濃度過高,有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如胃出血等。還有特殊的緩釋製劑膠囊,能使藥物以均衡的劑量釋放,發揮最佳藥效,必須完整吞服,不能剝掉。如果剝去膠囊,把藥物倒出來服用,將破壞膠囊的緩釋特性,達不到緩釋的目的。

在設計時使用膠囊一些藥物可以很容易通過食道,直接進入胃中,而如果擅自剝離膠囊、直接食用粉劑,則可能粘在食道中。如果藥物的酸鹼性比較強,可能會燒蝕食道,現實中有這樣的案例發生。

另外,膠囊中的藥物粉末有嚴格的劑量規定,剝開後容易撒失藥粉,導致服用計量不準。

杜文民提醒說,在膠囊和片劑的選擇上,是需要針對藥物本身特性和病人個體特徵的,如果是吞嚥有困難的患者,就不適合口服片劑,適合較容易吞嚥的膠囊。膠囊本身的軟硬、顏色,都與膠囊是否安全無關。

家庭用藥的常識

藥物與飲水

任何需經口服的藥物,無論是片劑、膠囊、丸散類等,都要溶解於水中才易於吸收產生藥效。應在服藥時和服藥後多喝水,以防止藥物在胃內形成高濃度藥液而刺激胃黏膜。有的患者行動不便,吃藥幹吞或喝水很少,這很危險,因為這會使藥片附著在食管壁上或滯留在食管的生理狹窄處,因食管內的黏液可使藥片的表層部分溶解,使藥物在某一區域性的濃度過高。有的藥物在高濃度時對黏膜有很大的刺激和腐蝕作用。家庭常備藥阿司匹林、維生素c、碳酸氫鈉等如附著於食管壁的時間過長,輕則刺激黏膜,重則可以使區域性潰瘍。如入睡前或半夜用這種方法服藥就更加危險,因藥物在食管停留的時間更長。

藥物間隔

吃藥間隔時間不合理就會對其療效產生不良影響,尤其是抗生素類和一些治療指數小的藥物,掌握藥物間隔就更為重要。要做到延長藥效,保證藥物在體內維持時間的連續性和有效的血濃度,就必須改變不合理的用藥間隔時間。

抗心律失常藥、抗心絞痛藥(日服量),應改每日3次為根據發作規律給藥。

抗生素類藥應改每日3次為每8小時給藥1次,或將原用藥時間的早8點,中午12點,下午5點改為早7點,下午3點及晚11點(或睡前)。肌肉注射每日2次應定為早7點晚7點或早8點及晚8點為適宜。

家庭輸液使用抗生素時,應考慮藥物的半衰期。如半衰期在4~6小時的藥物,在輸液時應分兩次給藥,可在輸液中單獨給等滲糖或生理鹽水緩慢維持,如病人不願意使用此法可用分兩次靜脈穿刺輸液法,確保用藥安全、有效,防止耐藥。

口服藥物與食物的關係

一般服用西藥不用忌口,但有些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能與藥物發生反應,會影響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因此應請醫生給予指導。

藥,飯前服還是飯後服

飯前服藥還是飯後服藥,取決於藥物的特性、作用特點、對胃是否有刺激等。

應在飯前服用的藥物

驅蟲藥:驅蛔靈、左旋咪唑等宜清晨飯前服用,使藥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

瀉藥:硫酸鈉、硫酸鎂、蓖麻油宜清晨飯前服用,使藥物迅速入腸發揮作用。

苦味健胃藥:如龍膽、大黃等製劑宜飯前10分鐘服下,可增加食慾和胃酸分泌。

收斂藥:如鞣酸蛋白,飯前服藥可使藥物充分作用與胃壁。

吸附藥:如藥用炭,飯前服藥便於吸附胃腸道有害物質。

胃壁保護藥及抗酸藥:氫氧化鋁、三矽酸鎂、次碳酸鉍、碳酸鈣、甲氫咪胍等,飯前服用,可增加藥物與胃壁接觸面,中和胃酸、保護潰瘍黏膜。

胃腸解痙藥:如阿托品、莨菪片等,飯前服用可使藥物保持有效濃度,發揮作用快。

腸溶片劑和丸劑:飯前服用,使藥物較快、較多通過胃進入腸道,發揮作用。

滋補藥:人蔘蜂王漿、十全大補丸等飯前服用,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

助消化藥:胃蛋白酶、澱粉酶等飯前幾分鐘服用,可使藥物及時發揮作用。

應飯後服用的藥物

大部分藥都可在飯後服用。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硫酸亞鐵、氯化銨、甲硝唑、複方新諾明、黃連素、紅黴素等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灰黃黴素也應在飯後服用,因油類食物有助於它的吸收。

結語:看了以上小編提供的文章,大家是不是知道了平時自己用藥的不足呢?不要太相信經驗哦,必要的時候還是去醫院吧!(文章原載於《都市健康人》,刊期:2012年第6期,作者: 潘波,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baojian/yd3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