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健康生活 >

身體的祕密 生活方式疾病代謝綜合徵

身體的祕密 生活方式疾病代謝綜合徵

目錄:

身體的祕密 生活方式疾病代謝綜合徵

第一章:生活方式疾病——代謝綜合徵

第二章:身體的祕密 懶人更長壽

第三章:腦內多巴胺系統與藥物成癮相關

代謝綜合徵到底是什麼疾病?為什麼近年來它頻繁的出現在中老年人的身上呢?是不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講講如何避免不良方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吧!

生活方式疾病——代謝綜合徵

代謝綜合徵,可能是當今很多中老年人常聽到的一個疾府詞彙了。這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我們以前熟知的疾病或是由細菌病毒引起的,比如像支氣管炎症,這也是以前老年人中發病率很高的。氣管支氣管長期受到煙霧、化學物質等的刺激,造成更容易受細菌的侵襲而發病;有毒化學物質的反覆接觸,造成人體細胞突變而引發癌變。而生活方式疾病,不和細菌病毒相關,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方式相關,,我們的飲食結構在近幾十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油脂、動物蛋白、化學物質的攝入量大大增加:生活方式的改變,還在於生活形態的改變,由更多的體力消耗,更多的戶外運動,更輕鬆的小城市生活,改變為更少的身體鍛鍊,更多的室內生活,更大的心理壓力。生活和飲食這兩方面的改變,共同造就了代謝綜合徵。

在中國,代謝綜合徵的確定要比世界晚十幾年。代謝綜合症最早提出是在1988年,當時叫X-綜合徵。這是一個叫Reaven的醫生,他發現有一類病人同時具有脂質代謝異常、高血壓和高甘油三酯血癥,而且都存在有胰島素抵抗,他認為,這種疾病和人體一些物質,如脂肪等的代謝異常相關、到了1997年,被命名為代謝綜合徵。並且在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的會議上,首次進行了該疾病的定義規範。

2004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提出了中國的定義。這些定義規定了代謝綜合徵的精確意義、臨床診斷和防治辦法。2005年4月14日,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在綜合了來自世界六大洲糖尿病學、心血管病學、血脂學、公共衛生學、流行病學、遺傳學、營養學和代謝病學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頒佈了新的代謝綜合徵臨床科研工作定義,這是國際學術界第一個關於代謝綜合徵的全球統一定義。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來說代謝綜合徵就比較方便了。代謝綜合徵是多種代謝成分異常聚集的病理狀態.是一組複雜的代謝紊亂症候群,是導致糖尿病(DM)、心腦血管疾病(CVD)的危險因素,其集簇發生可能與胰島素抵抗(IR)有關,目前已成為心內科和糖尿病(DM)醫師共同關注的熱點。

代謝綜合徵有以下五項臨床表現:①腹部肥胖或超重;②動脈粥樣硬化血脂異常[高甘油三酯(rG)血癥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下];③高血壓:④陵島素抵抗及/或葡萄糖耐量異常;⑤有些標準中還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癥及促炎症狀態C-反應蛋0 (CRp)增高及促血栓狀態纖維蛋白原增高和纖溶酶原抑制物-1(pAl-1)增高。這些成分聚集出現在同一個體中,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大為增加。

怎麼算腹部肥胖,這在中國有專用俗語,將軍肚、大肚腩。這兩個俗語就是腹部肥胖最好的詮釋了,無需再多筆墨了。那麼怎麼算超重,體重超重,精確的計算方法是:身體質量指數(BMI):現在體檢的時候,會給您這項資料,它是身體的重量除以身高的平方而得出的。我們把公式列一下,方便大家理解:體質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這個指數在18.5以下時,稱為超輕,一般體重的BMI指數在18.5到24.9之間;BVII在25.0—29.9時,是就超重了,BMI在30.0以上時,就是嚴重超重,超過40為極度超重。就BMl指數來說,最理想的數值是:22—24。

甘油三酯( TC)的正常值是0.58~1.88毫摩爾每升。但是因為各個地區各家醫院所使用的檢驗方法的不同,數值常常各異,但是每家醫院都會給出一個按照該醫院檢查方法得出的正常值的範圍。所以,拿到檢查結果時,會有一個檢測值和正常範圍值,自己對照一下就很清楚了。另外,甘油三酯波動範圍較大,隨年齡、性別、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等不同而有差異。高甘油三酯血癥被普遍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陵因素之一。甘油三酯在身體中的水平,一般被用於高脂血症、胰隙炎、肝腎疾病、動脈粥樣硬化症和營養學評價。

高密度脂蛋白膽回醇,又常簡稱為高密度脂蛋白。這是一種體內對身體極為有利的好的膽同醇,它對身體有保護作用,但是在代謝綜合徵中,作為一個實驗室指標,它常常是降低。正常值1.29—1.55。通俗的說在標準範內高密度脂蛋白越高越好。高密度脂蛋白膽同醇和它常常被同時提及的低密度脂蛋門膽同醇正好是一對冤家。它們都和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只是,它們正好相反。

高血壓,作為代謝綜合徵的一個症狀。這是很有大眾認知基礎的。正常範圍舒張壓是60~90毫米汞柱,收縮壓是90~120毫米汞柱,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柱、收縮壓大於13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

胰島素抵抗及/或葡萄糖耐量異常,胰島素抵抗是指胰島素的外周靶組織,就是前胰島素能產生作用的組織,主要為骨骼肌、肝臟和脂肪組織,對內源性或外源性胰島素的敏感性和反應性降低,導致生理劑量的胰島素產生低於正常的生理效應。通俗一點說,身體中的一些組織對咦島素失靈了,就是胰島素抵抗。

我們大致瞭解了代謝綜合徵的萬史和解釋了它的症狀,和目前我們認識到的這種綜臺徵產生的原因。但是,醫學對代謝綜合徵的瞭解尚不全面,如果把代謝綜合徵比喻為一座巨大的冰山,我們對它的瞭解,還只不過是上面能看到的部分,各個症狀、指標之下,或許還有很多尚不為我們所知的內涵。但是這一點都不妨礙我們對這種疾病的自我防治:這就是既然它是一種生活方方式的疾病,那麼,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多少能帶來比藥物更為有效的效果。

身體的祕密

懶人更長壽

公共健康專家皮特·亞克斯特發現,起床早並忙忙碌碌一整天的人壽命較短。那些寧願睡午覺而不打球的人壽命則更長。如牧師、尼姑和和尚的壽命就較長。他相信懶散是長壽的關鍵,是工作壓力的解毒劑,從而使人們更加健康長壽。而且人們在懶散地做白日夢的時候大腦會更靈活。

皮特指出這也許就是動物園裡的動物長壽的原因之一,如獅子在塞倫蓋蒂平原只能活8年,而在動物園就可以活20年。北極熊在野外可以活20年,但被關起來就可以活40年。綜上所述,他得出“懶人更長壽的結論”。

人矮聽力更好

德國聲學學會的研究人員發現,個頭矮小,身材較瘦弱的人的聽力好於那些身材高大的人。研究人員讓50個志願者聽一個好像是逐漸向他們臨近的聲音。當測試者聽到這個聲音接近他們的時候,就按下手邊的按鈕。

研究人員發現,瘦弱的人往往比強壯的人更快地按下按鈕。科學家說,這應該是一個殘留的反映過度的機理。因為聽力更好,那些瘦弱、溫順的個體才能夠避免被襲擊,從而在地球上繁衍生息下來。

人體會發光

美國科學家發現,人體可以發出一種微弱的可見光,光的強度在一天內起伏波動。之前的研究已經發現,身體會發光,只是比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光的強度弱1000倍。

為了進一步瞭解這種微弱的可見光,美國科學家使用了能檢測到單光子的超敏攝像機。5名二十多歲的健康男性被安排連續3天,每天從上午10點到晚上10點,每隔3小時上身赤裸站在攝像機前20分鐘,房間不透光,一片漆黑。研究人員發現,身體發光強度在一天內起起伏伏,發光最弱的時候是上午10點,發光最強的時候是下午4點,之後逐漸變弱。這些發現顯示,發光和我們的生物鐘有關,最可能與我們的代謝節律在一天中的波動狀況有關。

研究還發現,面部發光比身體其他部位發出的光更多。這可能是因為面部比身體的其他部位日晒更多,它們接受了更多的陽光照射,膚色中的黑色素有熒光成分,這可能會增加光的亮度。

腦內多巴胺系統與藥物成癮相關

復旦大學醫學神經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歷經3年攻關,發現成癮藥物戒斷症狀形成的新機制,發現“戒斷成癮藥物後所產生的痛苦與啟用腦內另一個腦區杏仁核多巴胺系統有關”。

實驗室主任鄭平教授帶領團隊,著手探索復吸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他們深入研究了嗎啡成癮鼠腦內杏仁核的變化,最終發現,嗎啡使多巴胺對腦內“活性分子”穀氨酸的作用由原來的抑制逆轉為興奮,而這種興奮正是因為嗎啡“動員”了杏仁核突觸前部位原本“沉默”的多巴胺D1受體,最終使其介導的訊號傳導通路功能由“低迷”轉為“亢進”,從而逆轉了杏仁核內多巴胺對穀氨酸的作用。結果證明,嗎啡成癮鼠腦內杏仁核中多巴胺對穀氨酸作用的逆轉,可能是將藥物戒斷後的“痛苦”症狀與周圍環境線索“偶聯”的重要神經機制。專家表示,如果對這一成癮機制進行干預,可能成為減少藥成癮者因環境因素導致藥物復吸的新策略。

結語:生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可以避免我們為什麼不做呢?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有助於我們對抗疾病。讓習慣好一點,讓自己健康一點。(文章原載於《養生月刊》,《益壽文摘》,刊號:2012/02 第三十三卷 第二期,刊號:2012/01,作者:沈肖軍,孫國根,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ankang/zop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