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常見疾病 >

小兒賁門痙攣的治療方法

小兒賁門痙攣的治療方法

每個家長最見不得自己的孩子生病,往往看到孩子生病總是會覺得特別的揪心和心疼,但是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總是會出現一些疾病,其中賁門痙攣就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如果不及時治療對小孩的身體傷害是非常大的,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飲食,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小兒賁門痙攣的治療方法。

小兒賁門痙攣的治療方法

小兒賁門痙攣的治療方法

(一)藥物療法 對早期賁門痙變病人應解釋病情,安定情緒,少食多餐,細嚼慢嚥,並服用鎮靜解痙藥物,如口服1%普魯卡因溶液,舌下含硝基甘油片,以及近年試用的鈣抗拮劑硝苯吡啶(nifedipine)等可緩解症狀。為防止睡眠時食物溢流入呼吸道,可用高枕或墊高床頭,必要時入睡前灌洗食管。

(二)食管下段擴張術

於賁門內建入頂端帶囊導管後,於囊內注入水,鋇劑或水銀使囊擴張,然後強力拉出,使肌纖維斷裂可擴大食管下端狹窄的管腔,約2/3病人療效良好,但需重複進行擴張術。少數病人尚有併發食管穿孔的危險。目前食管下段擴張術僅適用於禁忌手術或拒絕手術且食管尚未高度擴大的較早期病例。

(三)手術治療

治療賁門痙攣曾經採用過多種手術方法,如1910年We-ndel在賁門部作全層縱切口,再橫向縫合,使管腔變大。1912年Heyrovsky作食管下段側壁與胃底對側吻合術。1916年Gr?ndahl在下段食管、賁門與胃底部前壁作馬蹄形切開,然合吻合切口前後壁,在下段食管與胃底之間形成長的縱向新通道。這些手術都能有效地解除賁門梗阻,術後食物可通暢地自食管進入胃內。但因改變了賁門區的解剖關係,毀壞了食管下段括約肌機制,胃酸極易返流入食管,術後嚴重消化性食管炎和潰瘍的併發率極高,因此這一類手術已被廢棄。近年來治療賁門痙攣效果好,併發病少的外科手術是1913年Heller倡用的賁門粘膜外肌層縱向切開術。最初Heller術是兩側食管和賁門區分別作肌層縱切開,1918年以來經過改進,僅需切開一側食管賁門區肌層。左側側後部胸切口經第7肋間或切除第7肋骨進胸,切開縱隔胸膜,遊離遠段食管,不切開食管裂孔並注意保護迷走神經,向上提拉下段食管和賁門,在食管壁左側前外部縱向切開食管壁肌層,深達粘膜,但不切開粘膜層。切口下端越過胃食管交界處,胃壁肌層僅需切開數毫米至1cm,切口上端應延伸到食管壁擴大肥厚段的上方,切口長度視病變情況而異,一般約長5~10cm。全部切斷食管壁肌層縱行和環狀肌纖維後,細心在肌層與粘膜之間遊離肌纖維,其寬度約為食管周長之半,以防止後肌纖維切端之間形成疤痕組織,遊離肌纖維後粘膜即自肌層切口膨出,縫合縱隔胸膜

上面就是對小兒賁門痙攣的治療方法介紹,通過了解之後我們知道照顧寶寶一定要特別的細心觀察,如果寶寶身體出現不適救及時進行治療,另外在平時照顧寶寶的過程中要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總是讓寶寶挑食和厭食。

標籤: 賁門 痙攣 小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bing/y78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