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急救 >

小兒中風的傷害常識

小兒中風的傷害常識

美國加州大學神經學家菲爾莉諾指出,“有兩個時期中風發病率最高,嬰兒期和老年期。”其實,早在清朝我國著名中醫學家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一書中就有對“小兒中風”做出論述,可見我國中醫對兒童中風病的認識是很早的。相對於成年人而言,幼兒中風發病率較低。

小兒中風的傷害常識

小兒中風常見病因

幼兒中風多為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大部分因腦動脈炎引起。它是引起小兒中風偏癱的最常見原因, 約佔45.5%左右。發生腦動脈炎的病原有結核桿菌、病毒感染、黴菌感染,以及膠原性疾病或鉤端螺旋體病等,其中鉤端螺旋體性動脈炎約80%發生於12歲以下的兒童,成為兒童中風最常見病因之一。缺血性中風是由於大腦血管阻塞引起腦缺氧而造成的。雖說兒童中風很罕見,但是卻可以給孩子帶來嚴重的長期的影響,比如損害身體一側的肌肉發育。此外,兒童中風的病因,還與先天疾病有關。其中一主要因素是先天血管疾病如大腦動脈瘤、畸形動靜脈等。

幼兒水痘也可誘發中風

德國兒童和青少年醫生職業聯合會援引一項最新研究結果警告說,水痘在幼兒身上可能引發中風。德國明斯特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在兒童中風患者的腦積水中發現了水痘病毒抗體,在此基礎上得出結論認為水痘與兒童中風有關。

雖說資料表明水痘與幼兒中風有關係,但水痘具體是如何引起幼兒中風的緣由尚未明朗。但是他們表明,細菌可能順著神經遷移到大腦並進入大腦血管,最後引起中風的。另外也有研究人員指出:患水痘的兒童更容易發生基底神經部位的中風,該部位在大腦的深處。與那些沒有得過水痘的孩子相比,這些孩子更容易出現再次中風,並且一側身體癱瘓。

幼兒中風症狀

幼兒缺血性中風的先兆症狀多比較明顯,於發病前2~7天內出現頭痛 、發熱、嘔吐、抽搐等先兆症狀。而且多為急性發病,首發症狀以癲癇發作者為多,或癲癇與偏癱同時出現。癱瘓呈左右兩側交替出現或一側偏癱後不久又發生另一側癱瘓。在兒童中風過程中出現失語情況的較少見,就算髮生失語情況也較成年人輕,語言功能恢復也快。

雖說幼兒中風的痊癒效果一般較成人中風好,特別是缺血性中風,幾乎無死亡,但幼兒中風極易造成癲癇發作及智力障礙。

專家支招:如何治療兒童中風

1.基本治療

(1)中經絡

治法 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以手厥陰經、督脈及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三陰交 極泉 尺澤 委中

配穴 肝陽暴亢者,加太沖、太溪;風痰阻絡者,加豐隆、合谷;痰熱腑實者,加曲池、內庭、豐隆;氣虛血瘀者,加足三裡、氣海;陰虛風動者,加太溪、風池;口角歪斜者,加頰車、地倉;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裡、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環跳、陽陵泉、陰陵泉、風市;頭暈者,加風池、完骨、天柱;足內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祕者,加水道、歸來、豐隆、支溝;複視者,加風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瀦留者,加中極、曲骨、關元。

操作 內關用瀉法;水溝用雀啄法,以眼球溼潤為佳;刺三陰交時,沿脛骨內側緣與面板成45°角,使針尖刺到三陰交穴,用提插補法;刺極泉時,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直刺進針,用提插瀉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脹和抽動感為度;尺澤、委中直刺,用提插瀉法使肢體有抽動感。餘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心主血脈藏神,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調理心神,疏通氣血。腦為元神之府,督脈入絡腦,水溝為督脈穴,可醒腦開竅,調神導氣。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滋補肝腎。極泉、尺澤、委中,疏通肢體經絡。

(2)中臟腑

治法 醒腦開竅,啟閉固脫。以手厥陰經及督脈穴為主。

主穴 內關 水溝

配穴 閉證加十二井穴、太沖、合谷;脫證加關元、氣海、神闕。

操作 內關、水溝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稜針點刺出血;太沖、合谷用瀉法,強刺激;關元、氣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闕用隔鹽灸法,直至四肢轉溫為止。

方義 內關調心神,水溝醒腦開竅。十二井穴點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經氣,調和陰陽。配太沖、合谷,平肝熄風。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灸之可扶助元陽。神闕為生命之根蒂,真氣所繫,配合氣海可益氣固本,回陽固脫。

①十二經脈井穴的總稱。即:少商(肺),商陽(大腸),厲兌(胃),隱白(脾),少衝(心),少澤(小腸),至陰(膀胱),湧泉(腎),中衝(心包),關衝(三焦),足竅陰(膽),大敦(肝)。詳見各該條。

②僅指手三陰三陽經中的井穴,左右共十二。常用於熱病急救

2.其他治療

頭針法 選頂顳前斜線、頂旁1線及頂旁2線,毫針平刺人頭皮下,快速捻轉2—3 分鐘,每次留針30分鐘,留針期間反覆捻轉2—3次。行鍼後鼓勵患者活動肢體。

標籤: 中風 常識 小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jijiu/vogev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