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飲食百科 >養生誤區 >

健康盤點 日常飲食中隱藏致癌隱患

健康盤點 日常飲食中隱藏致癌隱患

目錄:

健康盤點 日常飲食中隱藏致癌隱患

第一章:日常飲食竟吃了這麼多致癌食物

第二章:生活中九種最容易致癌的食物

第三章:“酸性食物”真的致癌嗎?

誘發癌症的因素有許多,飲食是其中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哪些食物吃了容易誘發癌症呢?

日常飲食竟吃了這麼多致癌食物

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更會吃了,講究色香味,於是這就給商家提出了要求,為了贏利一些化學物品幫了商家大忙,讓這些偽健康食品在我們生活中肆意出現,不知道不覺中我們竟吃了這麼多致癌物!

1、多環芳烴類化合物

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的生成主要與有機物的不完全燃燒有關。目前已發現的多環芳烴類化合物共有400餘種,其中約20種對實驗動物有致癌作用,苯並 (a)芘是最重要且最常見的一種。食品中苯並(a)芘主要來自燒烤類食物、食品加工及包裝汙染等。

2、環境雌激素類

環境雌激素類主要包括乙烯雌酚、多氯聯苯、二英等物質。乙烯雌酚是常用於動物飼料中的促生長激素之一,也是一種性激素。多氯聯苯和二英都是最常見的環境汙染物,主要集中(富集作用)於動物的脂肪組織。故應少吃富含脂肪的肉類,如肥肉、五花肉、肥瘦肉、排骨、高脂肪牛排、肥鴨、肥鵝等。

3、氯乙烯

日常生活中,氯乙烯主要來自包裝食品的塑料袋——聚氯乙烯。聚氯乙烯因含有未聚合的單體——氯乙烯和新增劑而具有一定毒性,不應該用於包裝食品,國家亦有規定限制其使用,但在農貿市場仍然大量使用該種塑料包裝食品。 比較而言,聚乙烯則安全無毒,可以用於包裝食品。目前在規模大一些的超市都使用該種塑料包裝食品。其特點是表面有一種蠟樣的光澤,用手撫摸有一種滑潤稍硬的感覺,用力搓有響聲。

4、硝酸鹽和亞硝酸鹽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作為一種髮色劑,常以混合鹽的形式加入肉類製品中,如各種火腿腸、午餐肉。 亞硝酸鹽在食品中或胃中均可用以合成N-亞硝基化合物,大部分(80%)N-亞硝基化合物,如亞硝胺等都是比較明確的致癌物質。

除肉類製品外,醃製蔬菜(如酸菜)、不新鮮的蔬菜也是亞硝酸鹽的重要來源。另外,有些加工食品,如薰魚、醃肉、醬油、啤酒、油煎鹹肉等都含有較多N-亞硝基化合物。研究發現,食入維生素C、E以及新鮮的蔬菜水果、大蒜、洋蔥、茶、獼猴桃汁、檸檬汁等可以阻斷致癌物質N-亞硝基化合物的合成。

人工合成色素

人工合成色素多數用煤焦油或以苯、甲苯、萘等芳烴化合物為原料合成,大部分有害,各國都對其加以嚴格限制。 我國目前允許使用的合成色素主要有莧菜紅、檸檬黃、靛藍等。鑑於合成色素對人體可能有致癌作用,應儘量少用或不用。

吊白塊

吊白塊的化學名為甲醛次硫酸氫鈉,屬於工業用漂白劑,不屬於允許使用的食品新增劑。但有不法者把它添加於腐竹、米線等加工食品中。

吊白塊已被國家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人體可能致癌物。

蘇丹紅

蘇丹紅是化工染色劑,也不屬於允許使用的食品新增劑。但許多商家把它用於紅心鴨蛋、辣椒醬、調味品、鹹菜、辣味方便麵等需要紅色的食品中。

2005年曝光的“紅心鴨蛋”事件之後,已禁止在食品中使用蘇丹紅。蘇丹紅也是IARC確定的人體可能致癌物。

孔雀石綠

孔雀石綠是一種帶有金屬光澤的綠色結晶體,易溶於水,溶液呈藍綠色,具有相當好的殺菌效果。一些不法商販濫用孔雀石綠消毒養魚池、運送魚類的車廂或容器等,以防止魚鱗脫落而引起的真菌感染。曾引起“著名”的多寶魚藥物殘留超標事件。

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的代謝產物,是最強的致癌物質之一,可引起肝癌、食管癌等。黃麴黴主要汙染花生、玉米、花生油、大米等。購買、儲存糧食、花生、大豆等食物時要注意避免發黴。購買花生油時要選擇信譽可靠、不含黃麴黴毒素的產品。

5、雜環胺

雜環胺化合物具有較強的致癌性和致基因突變作用。它們主要產生於高溫烹調富含蛋白質的魚類、肉類食品。

燒烤、煎炸魚類或肉類中含有較多的雜環胺。一般的,加熱溫度越高、時間越長、水分含量越少,產生的雜環胺越多。因此,要少吃,最好不吃燒烤、煎炸的魚類或肉類。

丙烯醯胺

澱粉類食品在高溫(120℃)烹調下容易產生丙烯醯胺。動物試驗結果顯示,丙烯醯胺是一種可能致癌物。

根據衛生部2005年釋出的第4號公告,炸薯條、炸薯片、方便麵、油條等油炸食品,以及速溶咖啡、早餐穀物等焙烤食品都含有較多的丙烯醯胺。因此,應儘可能用蒸、煮等不超過120℃的方法來烹飪澱粉類食品,改變喜吃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飲食習慣。

生活中九種最容易致癌的食物

對於癌症的研究,在近三十年內已取得較大進展,其主要原因不外乎理化因素、生物因素,而還有一部分就是自身免疫力降低、遺傳等因素。而日常生活中對癌症所能做的預防也不過是規律飲食、規律作息、強壯身心而已。然而在飲食這個部分,許多人並不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最常見的食物,卻是最大的致癌因素。

1、鹹魚

鹹魚產生的二甲基亞硝酸鹽,在體內可以轉化為致癌物質二甲基亞硝酸胺。蝦醬、鹹蛋、鹹菜、臘腸、火腿、薰豬肉同樣含有致癌物質,應儘量少吃。

2、燒烤食物

烤牛肉、烤鴨、烤羊肉、烤鵝、烤乳豬、烤羊肉串等,因含有強致癌物不宜多吃。

3、熏製食品

如燻肉、薰肝、薰魚、薰蛋、薰豆腐乾等含苯並芘致癌物,常食易患食道癌和胃癌。

4、油炸食品

煎炸過焦後,產生致癌物質多環芳烴。咖啡燒焦後,苯並芘會增加20倍。油煎餅、臭豆腐、煎炸芋角、油條等,因多數是使用重複多次的油,高溫下會產生致癌物。

5、黴變物質

米、麥、豆、玉米、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黴變,被黴菌汙染後會產生致癌毒草素———黃麴黴菌素。

6、隔夜熟白菜和酸菜

會產生亞硝酸鹽,在體內會轉化為亞硝酸胺致癌物質。

7、檳榔

嚼食檳榔是引起口腔癌的一個因素。

8、反覆燒開的水

反覆燒開的水含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生成致癌的亞硝酸胺。

9、火腿+乳酸飲料

三明治中的火腿、培根等和乳酸飲料一起食用易致癌。為了儲存肉製品,食品製造商會新增硝酸鹽來防止食物腐敗及肉毒桿菌生長。當硝酸鹽碰上有機酸時,會轉變為一種致癌物質亞硝酸胺。

“酸性食物”真的致癌嗎?

近年來,在網際網路等現代工具的輔助下,有關食物酸鹼性質和人體健康的宣傳鋪天蓋地,令消費者目不暇接。其實,諸如“酸性食物致癌”、“選擇食物要注意酸鹼平衡”等宣傳都是在誤導消費者,沒有什麼科學依據。

1、食物的酸鹼性

所謂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或稱為成酸食物和成鹼食物)是在食物化學研究中應用的名詞。這種研究主要用於評價食物的化學性質,特別是在食物礦物元素含量的測定中使用。它是根據食物燃燒後所得灰分的化學性質來分類,而不是以食物本身的酸鹼口味來劃分的。如果灰分中含有較多磷、硫、氯元素,稱為成酸食物或酸性食物;而如果鉀、鈉、鈣、鎂含量較多,則稱為成鹼食物也就是鹼性食物。由此可見,食物的酸性和鹼性是由其化學本質決定的。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內環境維持在一個比較恆定的酸鹼度,血液的pH為7.35~7.45,處於弱鹼性,這也是所謂的“食物酸鹼平衡論”的理論基礎,即人體的體液應該呈弱鹼性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物質代謝。由此產生了所

謂多吃酸性食物能導致酸性體質,不利於身體健康;相反,多吃鹼性食物則可形成鹼性體質,有益於健康等。其實,如上所述,食物分為酸鹼性是食物化學的研究範疇,而食品化學研究與食物進入人體後的代謝有著天壤之別。食物進入人體後,經過消化、吸收、分佈、代謝等複雜的反應,形成數以千計的代謝產物。

這些產物有的呈酸性,有的呈鹼性,還有很多呈中性。而血液的酸鹼度是各種代謝產物綜合平衡的結果,不是僅僅由食物燃燒後剩餘的幾種礦物元素就可以決定的。人體酸鹼度的正常調節是通過血液自身、呼吸及腎臟的調節來維持體內酸鹼平衡的。在正常人體內,酸和鹼是永遠處於一個動態平衡狀態。

2、蔬菜水果有益健康並非因為屬於鹼性食物

按照食物化學研究的分類方法,蔬菜水果屬於鹼性食物,眾所周知,蔬菜水果有益健康,但並非因為他們屬於鹼性食物。中國營養學會在2007年出版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對此進行了澄清,指出蔬菜水果之所以對一些慢性疾病有預防作用,主要是因為它們產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維生素、礦物元素、膳食纖維等,而不是所謂鹼性的作用。而且還形象地舉例說明如下:“按照“酸鹼平衡論”,如果糾正“酸性體質”就可以預防慢性病,那麼每天服用小蘇打(碳酸氫鈉)不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嗎?顯然,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3、現代醫學中沒有酸鹼性體質之說

在“酸鹼性體質之說”的強勢宣傳下,越來越多的人雖然也感覺它說不清、道不明,而且有時還自相矛盾,但卻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都逐漸接受了它。

其實,在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這些詞。正常人體內的酸鹼度之所以能保持動態平衡,原因在於人體有三大調節系統,即體內緩衝系統調節、肺調節和腎臟調節。體內緩衝系統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氫鹽系統,它的“工作原理”是,體內酸多了,有鹼性物質來中和;鹼多了,又有酸性物質來中和。而肺調節,就是當體內酸性物質增多時,人會加快呼吸,將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多地撥出去,反之則呼吸變緩。腎臟調節也很重要,它能吸收鹼性的碳酸氫鹽,並排泌酸性產物。

人體的血液不可能單純靠吃所謂的酸性食物就能“變酸”,只有當以上三大調節系統出了問題,比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情況下,人體內的酸鹼平衡才會被打亂,出現代謝性或呼吸性酸中毒。這是嚴重的疾病,必須要治療,根本不能靠吃“鹼性食物”來解決。應該強調的是,正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成為酸性體質的人,因為不管是在醫學臨床還是在研究中,只要一個人的身體偏酸,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處於酸中毒狀態,理論上講是不可能正常生存的。

4、尿液酸鹼度與血液酸鹼度不是一回事

相信許多人在網上讀過類似“通過測尿液的pH值來判斷體內酸鹼度“的文章。這種說法也是不正確的,因為人的尿液本身就偏酸(pH值5.0~7.0),而尿液的酸鹼度並不能準確地反映體內的酸鹼度。尿液酸鹼度確實與飲食相關,吃肉蛋奶時,尿液會偏酸一些;多吃蔬菜水果,尿液會相對偏鹼一些。但尿液的酸鹼度是腎臟“調節”的結果,它的pH值不能代表血液的pH值。而血液酸鹼度不是自己在家就能做的,需要到醫院由專業人士通過專業儀器測定出來的。

5、“酸性體質導致腫瘤”嗎?

“酸性體質導致腫瘤”是“酸鹼性體質論”中很吸引眼球的一點,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其實腫瘤有很多種,每種腫瘤的誘發因素都不同,公認的致癌因素很多, 但到目前為止,醫學上並沒有人體酸鹼性和腫瘤誘因有關的這個說法。所以,腫瘤是各種綜合因素所致的,並不是一個酸性食物就能誘發的。

“酸鹼性體質論”聲稱,癌症患者100是酸性體質。確實有些病人體內酸鹼度呈酸性,而這實際上就是如前所述的酸中毒,也就是說,不是所謂的“酸性體質”導致了癌症,而是癌症病人的代謝出了問題。

6、吃鹼性食物長壽嗎?

“人體酸鹼平衡論”聲稱,常吃鹼性食物長壽。果真如此嗎?以盛產壽星的新疆為例,那裡老人的飲食以肉和饢為主,蔬菜攝入不多,還喜歡喝白酒,肉和酒都算酸性的,這顯然跟上述理論相悖。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長期從事體力勞動、有規律的生活才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此外,新疆的百歲老人大多生活在農村,那裡空氣質量較好,受社會環境的影響也很小,壓力較輕。最關鍵的是老人都會自我調節,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所以,他們的長壽和常吃鹼性食物的理論沾不上邊。

結語:總之,所謂的“食物酸鹼平衡論”是沒有科學依據的,那麼消費者應該如果選擇食物呢?《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即“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 “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製品”,“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等,這些都是根據近年營養學的研究成果,為改善中國居民營養狀況而提出的膳食措施。而按照“食物酸鹼平衡論”,將魚、禽、蛋和瘦肉等食物都歸類為“酸性食物”,將會誤導人們對食物的選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ke/wuqu/6n2k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