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傳統文化 >

“石頭”在怒族古文化中佔據著怎樣的角色

“石頭”在怒族古文化中佔據著怎樣的角色

石頭在怒族的飲食文化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怒族家庭家家戶戶架在火塘上的“石三腳”;磨面用的石磨,又分手磨、水磨;用來舂穀子、舂玉米煸、舂核桃面用的石錐;打核桃的“打核桃石”,墊在打核桃石下的“得杜”,用手拷打核桃用的“龍打”;在飲食文化中也有許多與石頭有關的食品:如石板烤餅(耙耙);石烤餅中還有一種:把鵝卵石在火灰中燒滾燙後,把和好的面均勻地攤在石頭上。

“石頭”在怒族古文化中佔據著怎樣的角色

把燙石包在其間,放在燙灰裡,裡有滾燙的石頭,包有滾熱的火灰,用不了多久,耙耙就已烤熟。還有石面板、石茶几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物品或用具,如石斧、石刀、石錘、石碓:打火用石火鐮;過去劃地界的界石、山上標明方位用的“石標”;玩遊戲時的“龍巴洛”。

怒族的石文化也是隨著歷史的前進而發展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貢山縣各族幹部職工每逢雙休日,到查都尋找各種鐘乳石,帶回家裡作為觀賞石,拓展了怒族的賞石文化。隨著藏傳佛教傳人怒族地區後。在交通路口或在山口之類的地方,人們堆上石頭,把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或“瑪尼經”刻在石頭上。

或刻有“經文”的石塊堆在石頭堆上。眾人拾柴火焰高,日積月累,就成了一堆“瑪尼石堆”。據說,堆“瑪尼堆”,源於石頭崇拜。藏傳佛教傳人後,原始宗教和藏傳佛教融合在一起,就成了這些“瑪尼堆”。

在丙中洛,還見過用石頭刻印藏傳佛教“六字真經”的“石模”,見到散落在田野間寫有藏族文字的石片,充分說明這是當年從“瑪尼堆”裡的石片。

在石巖上作“畫”,也許是人類的共同“愛好”吧。在怒族(江)地區有臘斯底巖畫、吳符巖畫,多年前,我在貢山縣茨開橋附近尋訪到曾風靡一時的“神畫巖”時,曾產生了無數的想象。

人類關心自身的發展,就必須瞭解自然界的發展,才能真正看清自己今天所處的環境和未來要達到的目標。石頭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天然瑰寶,我們應該珍惜這份瑰寶,充分地利用好這得天獨厚的天然珍品,保護好這一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chuantong/3o48k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