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揭祕明朝第一將軍袁崇煥到底是不是死有餘辜

揭祕明朝第一將軍袁崇煥到底是不是死有餘辜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於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後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任職,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朱由檢即位後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於崇禎二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都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揭祕明朝第一將軍袁崇煥到底是不是死有餘辜

第一,袁崇煥的驕傲

寧遠城是明朝天啟年間山海關外的一個軍事重鎮,倘若寧遠失守,則滿清鐵騎可直搗京師。1626年與1627年袁崇煥兩次擊退強於自己的清兵,取得寧遠之役和寧錦之役的勝利。《清武皇帝實錄》記載寧遠之敗時說:“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唯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努爾哈赤也因炮傷於1626年9月病死。

有了幾次戰役的勝利,袁崇煥開始目中無人,驕傲起來。第一是寧遠大戰後,袁崇煥為了加固關外防線,派遣使者與清兵議和,但是袁崇煥致書皇太極議和並沒有先向明朝統治者請示,致使朝臣猜忌,被排擠回鄉。二是,崇禎元年七月,崇禎向他詢問對付後金的方略,袁十分輕率地回答:“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當時朝中無一人相信他的話,事後給事中許慰卿詢問袁具體打算時,而袁漫不經心地說:“聖心焦勞,聊以相慰耳。”為了這句不負責任的話,他最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第二,擅殺——毛文龍。

毛文龍,字振南,明朝末期將領,歷仕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朝,官至左都督平遼總兵官。曾開創了軍事重鎮東江鎮,在與後金的戰爭中頗有戰功,性情剛烈,嫉惡如仇,但為人驕恣,所上事多浮誇,索餉過多,也被懷疑賄賂魏忠賢,並有志與後金勾結。

1629年夏,袁崇煥為了重申自己的權威,也為了與後金直接談判,對毛文龍採取了行動。將他斬殺於帳前。有關於這次擅殺毛文龍的經過,有兩種說法,一是,袁以檢閱將士為名,將毛文龍與其他部眾隔離,然後袁列舉毛所犯的12項斬罪,並且聲稱已在皇帝面前對毛文龍提出了彈劾,遂斬殺於帳前。(見於《明史》、《東江始末》)二是,袁崇煥率眾至雙島後,毛文龍於帳中一連數日盛宴款待。之後,袁崇煥設宴答謝。正當酒酣之時,袁崇煥手下一員將領率刀斧手突然從幕後闖入,將毛文龍當場斬殺。(見於《山中聞見錄》)。

毛文龍雖有錯,但罪不至死,且事關國家安危,陣前斬殺大將,對明軍而言弊大於利。首先,文龍一死,皮島馬上陷入了混亂,客觀上為清軍消除了後顧之憂。其次,殺文龍後,朝中權臣失其賄賂,加劇了袁崇煥與部分官員的矛盾。最後,袁崇煥是擅自斬殺毛文龍的,事前沒向崇禎請示,這點和袁崇煥個人的結局最相關的。

第三,朱由檢生性多疑——對袁崇煥猜忌

崇禎是個生性多疑的帝皇。他的這種性格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他從小生活在黨爭激烈的年代,群臣之間經常為一己之利不分黑白傾軋、詆譭對方,令崇禎對朝臣有一種天然的不信任。二是,他生活與明末多事之秋,其對手皇太極、李自成都是亂世梟雄,另一方面明朝末年內部矛盾加劇,各種弊端日益顯露。崇禎帝年少,血氣方剛,急於通過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中興大明。但事與願違,導致他愈加懷疑臣子不盡責,不忠於朝廷。

皇帝多疑的性格缺陷導致崇禎一朝十七年,用了五十相,除了溫體仁、周延儒在位時間稍長一點,其餘皆是走馬觀花。對待邊關將領崇禎帝也是不信任。對於他自己一手提拔的袁將軍—為明王朝邊疆屢立奇功的將領,因敵人的一出離間計就落得千刀萬剮的下場。君臣間的信任度由此可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6ln9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