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劉封人生悲劇 劉封之死主要源於蜀漢儲位之爭

劉封人生悲劇 劉封之死主要源於蜀漢儲位之爭

立儲,是個大問題。歷史上幾乎每朝每代都會有人捲入這樣的宮廷爭鬥中,有人因此飛黃騰達、平步青雲,也有人因此窮途潦倒,甚至身手異處。而處在鬥爭中心的人,大多為此處心積慮、勾心鬥角、各顯其能。而最後拍板的自然是基業上一任的領導者,當然要排除一些鳩佔雀巢的例子。所以這歸根究底也只能算是皇家的家務事,我們常說的中國人好窩裡鬥,這應該是最為明顯的表現,這才有曹值的七步詩問世,也因此影響和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封建統治者。而選定了一個接班人,就標誌著這個集團之後的發展方向。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作為一個英明的領導者,他所選的接班人,雖然未必能到達他的高度,但至少的應該是個賢明的君主。但事實並非如此,唐太宗選的接班人李治,是個窩囊廢,最後將江山拱手讓給了武則天;劉備的兒子劉禪,更毋須多言了,我們現在管一個懦弱無能、沒有上進心的人叫做“扶不起的阿斗”,阿斗就是劉禪的小名。此外,他還鬧出“樂不思蜀”的悲劇。當然,也有人說劉禪這是韜光養晦。那麼事實是如何呢?我們也不禁要問,劉備為什麼選劉禪作為他的接班人?是他沒得選擇嗎?此外,三國時期的劉表、袁紹他們這些人在立儲問題上又是什麼樣的一個態度?曹操選擇曹丕,雖然不可避免的又是一場同室操戈,但事實證明,只有曹操選擇接班人才是明智的,這又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呢?

劉封人生悲劇 劉封之死主要源於蜀漢儲位之爭

孟達勸說劉封,最後也讓劉封下定決心不肯發兵相救關羽,乃是緣於立儲一事上。正如孟達說辭裡諸葛亮說的“此家事也,問關、張可矣”,那麼,關羽、張飛的態度真的就這麼重要嗎?

我看未必,說穿了還是劉備在定奪,當然劉備諮詢下關羽、張飛的意見應該是要的。那麼,劉備在立儲問題上是什麼態度呢?

要了解劉備在立儲問題上的態度,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劉備的幾個兒子。《三國演義》先後提到的按年齡排列有這麼四個:劉封、劉禪、劉永、劉理。其中劉封是義子,《三國志》載:劉封者,本羅侯寇氏之子,長沙劉氏之甥也。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而劉永、劉理是庶子。劉禪登基的時候十六歲,劉永、劉理應該也就十歲左右。那麼,這儲君之位也就是劉封跟劉禪之爭。

但是,劉封如果稍微有點自知之明的話,都應該清楚自己有多少斤兩,這儲君之位不是他想爭就爭得了的,他爭這個儲君之位顯然是沒譜的事。雖然當初劉備收養他,劉備未有繼嗣,就是阿斗還沒生出來,但現在阿斗生出來,他就一點機會也沒有了。因為真要讓劉備將帝位傳給一個異姓之人,那也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劉封試想想也應該知道,劉備可能將辛辛苦苦奔波勞碌半生打來的江山拱手相讓,那才是咄咄怪事。即便就算是劉備真的沒有子嗣,怕也是會在關羽、張飛兩個當中挑,親疏方面這點還不好判斷,但至少的關羽、張飛的忠心方面,劉備是絕無二話的,劉封就有待商榷了;或者在劉家人當中挑一個,這樣劉備的帝位也才顯得名正言順,可以繼續高舉他的鬥爭旗幟,但這個可能性顯然是微乎其微的。

而劉備當時收養劉封的時候還一無所有,寄人籬下,劉封未必覺得他是攀上高枝了,劉備也未必存了立儲的心思,更遑論立劉封了。

更何況,劉備對立儲一事歷來就觀點鮮明。他當初曾勸過劉表改立劉琦,《三國演義》第三十四回載:表曰:“前妻陳氏所生長子琦,為人雖賢,而柔懦不足立事;後妻蔡氏所生少子瓊,頗聰明。吾欲廢長立幼,恐礙於禮法;欲立長子,爭奈蔡氏族中,皆掌軍務,後必生亂:因此委決不下。”玄德曰:“自古廢長立幼,取亂之道。若憂蔡氏權重,可徐徐削之,不可溺愛而立少子也。”表默然。當然這一切未必是實,因為劉表對劉備有猜忌之心,不大可能如此推心置腹,當然不排除酒醉誤言,但這也不大可能,劉表立劉琮怕是板上釘釘的事,也最終讓劉琮將荊州拱手讓給了曹操。這一來,有了劉表的前車之鑑,劉備自然不可能去做什麼廢長立幼的事,更遑論立一個毫不相干的劉封。

所以,劉備無論立儲以嫡,還是立嫡以長,劉禪都是當仁不讓的皇位繼承人。孫權也才同意了張昭的主意,起了抓他做人質的心思,《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載:張昭曰:”此極易也:今差心腹將一人,只帶五百軍。潛入荊州,下一封密書與郡主,只說國太病危,欲見親女,取郡主星夜回東吳。玄德平生只有一子,就教帶來。那時玄德定把荊州來換阿斗。如其不然,一任動兵,更有何礙?”權曰:“此計大妙!吾有一人,姓周,名善,最有膽量。自幼穿房入戶,多隨吾兄。今可差他去。”,也才有了趙雲後來的“截江奪阿斗”,也就是說孫權也認定了劉備會將帝位傳給劉禪,當然劉備這個時候還不是什麼帝王,正處在奪取益州的重要關口,但不管怎麼說,劉備這個時候都是一條大魚了。如果劉備沒有立劉禪的意思,孫權也就沒必要打這個主意,諸葛亮聽得孫權差人來接孫夫人,也才會緊張。只是這吳國太乃是杜撰的人物,這一記載於《三國志》裴松之注云別傳: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但是劉禪這個人是弱智,劉備應該不會不知道,即便劉備沒有真把他摔了。我前面提到過了,既然有了趙雲長阪坡的單主救主,而劉禪又很不幸地生於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劉備最為顛沛流離,驚險重重的一年,當然也意味著劉備從此潛龍昇天的一年,但對劉禪來說,怕不是那麼爽的,而他又是劉備的嫡親長子,怕是睡的也不舒坦,我更傾向於劉禪的腦子是被磕壞的、碰壞的或者說是嚇壞的。

其實劉備立儲是留有後手的,就隱藏在他託孤時候對諸葛亮說的一番話裡面。(這個下回再說)

這樣說來,劉禪韜光養晦之說就無從說起,“樂不思蜀”只能算是他的本性流露。其實,試問如果一個腦袋正常的人,更遑論說是“韜光養晦”的人,那至少有一點就是有志之士,不管這志向是多麼的不切實際也好,多麼的難以實現也罷,但至少的要說劉禪是在韜光養晦,那麼,他的志向是什麼?顯然不可能是諸葛亮為之奮鬥了一生仍念念不忘,矢志不渝的妄圖興復漢室。(至於說是妄圖,這個後面再說)那麼,劉禪的簡單多了,只要守住劉備這辛苦打拼回來的一畝三分地,如果做得到,那麼他這個“阿斗”也就不是什麼“扶不起來”的。即便退一萬步說,就是他守不住,因為諸葛亮多半也看出是守不住的,諸葛亮臨時前,後主派人來問誰可以接他的班的時候,只提到蔣琬、費禕,多半是有點後繼無人的悵然。見《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載:須臾,孔明覆醒,開目遍視,見李福立於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復來之意。福謝曰:“福奉天子命,問丞相百年後,誰可任大事者。適因匆遽,失於諮請,故復來耳。”孔明曰:“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可繼之?”孔明曰:“費文偉可繼之。”福又問:“文偉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眾將近前視之,已薨矣。(至於蔣琬、費禕兩人若何,這個後面再說)

但即便是守不住,你也應該有所表示吧,而要說“韜光養晦”,至少是想著東山再起,捲土重來,但看下劉禪的表現,顯然不是。即便劉禪投降是為了保全這一方百姓,出發點是好的,甚至說是高尚的,話說或來,這亡國是怪不得劉禪,但做得這樣沒心沒肺就實在有點太那個了。劉禪做了俘虜後,被遷往洛陽,封安樂縣公。有一天,司馬昭請他吃飯,席間故意表演蜀國歌舞。蜀國舊臣看了,無不愴然涕下,只有劉禪,照吃照喝,“嬉笑自若”。司馬昭感慨說,一個人的無情無義,怎麼可以到這個份上(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又一天,司馬昭問他:很想念蜀國吧?劉禪立即答道:“此間樂,不思蜀。”舊臣郤正聽說了,就對劉禪說,下次再問,就說先人墳墓遠在隴、蜀,沒有一天不想的,說完再把眼睛閉起來。後來司馬昭又問,劉禪果然照著說,照著做。司馬昭說,我怎麼聽著像是郤正的話呀!劉禪立即睜開眼睛,驚喜地說,猜對了,正是他!旁邊的人都忍不住笑。當然,這也可能是為了保命,裝傻。但即便是裝傻,也是沒心肝。

當然,劉禪的腦袋是不正常的,如果正常,就鬧不出這樣的悲劇了,因為沒有人演技這麼高,就憑他那麼點智商,這一些是裝出來,我是深表懷疑的。

即便這一點不好算數,那麼,他對諸葛亮的猜忌又怎麼說。別看他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好象對諸葛亮真的有點視之如父。其實是諸葛亮大權獨攬,劉禪撼不動,也只好認命了。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人民懷念他,要給他建立廟宇,劉禪就不批准,說是“史無前例”。可見劉禪內心深處是忌恨厭惡諸葛亮的。事實上,一個人只要當了皇帝,就會忌恨手下能力比自己更強的大臣,而且越是弱智,就越是忌恨。因為所有的蠢才都一樣,只要手握權力,高人一等,便會自我感覺良好,牛皮馬屁不絕。一旦發現手下人比自己強,又會惱羞成怒,必欲去之而後快。劉禪其實也一樣。只不過有賊心無賊膽,有賊膽也無賊力,只好在諸葛亮死後做點小動作,發點小威風,表示他還是個人物。

你再看他寵信的是什麼樣的一批人,最後也是宦官黃皓勸說他投降的,跟宦官扯上指不清、道不明關係的君主,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是好東西。我們現在人經常會說“紅顏禍水”,其實真正的禍水不是這些女人,而是皇帝身邊的這些宦官們,這些人,一旦得勢了,造成的禍害恐怕也不是一個女人可以比擬的。因為多半的女人,是不懂政治的,歷史上,政治玩得好的也就只有武則天跟呂雉。宦官干政,卻是屢見不鮮的。如此說來,孟達的這一番話自然沒有什麼道理。但劉封跟關羽的關係不善卻是鐵定的,不然也不會因著這絲毫沒有任何可能的事,不肯發兵相救,當然救不救得了還得另議。但這裡我們得考慮一個事情,就是劉封好歹說也是劉備的兒子,雖然不是親生的,關羽跟劉備不是親兄弟卻親如兄弟,不知道他有沒有想過,他這樣做其實是公然與劉備翻臉。但可惜的是,劉封顯然沒有想到這一層,他僅僅是因為關羽看不起他,說他是螟蛉之子,又或多或少地說他不夠格接劉備的班,他就懷恨在心,怨憤難當,也讓孟達得以抓住了他的這種心理,教唆成功。但可惜他瞧不清這裡頭的厲害關係,也瞧不清孟達其實是在利用他,就這樣糊里糊塗地成了孟達的替罪羊,卻還在臨時前大呼“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本來劉備留劉封與孟達守上庸是有點防備孟達的意思,《三國志劉封傳》載: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我們這裡很難解釋為什麼劉備會對孟達猜忌,孟達照理也是入蜀的功臣之一,但劉備對諸葛亮尚且猜忌,這也不難解釋,除了關羽、張飛,劉備怕是對誰都不放心。劉備原本用劉封守上庸,自認為是萬無一失,卻沒想到反讓孟達趁機害了關羽性命,劉備怕是始料不及,也正應了那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而其實孟達也不完全是在利用劉封,至少他曾給劉封指了條明路,《三國志若二敵不平,軍無還期。足下宜因此時早定良計。易有‘利見大人’,詩有‘自求多福’,行矣。今足下勉之,無使狐突閉門不出。但可惜劉封不聽。

而劉封很不幸地成了皇權制度的又一犧牲者,《三國志》載: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就是劉封一方面是因為不救關羽,但更關鍵的是他可能危及到劉禪後來的帝位,諸葛亮不得不把他除了。《三國志》對其的評價是:劉封處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衛。

這實在是一出鬧劇,死了兩個關鍵的人物,一個關羽,一個劉封。接下來我們來說曹操的立儲,在瞭解曹操的立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段對話。《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載:長子曹丕,恐不得立,乃問計於中大夫賈詡。詡教如此如此。自是但凡操出征,諸子送行,曹植乃稱述功德,發言成章;惟曹丕辭父,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傷。於是操疑植乖巧,誠心不及丕也。丕又使人買囑近侍,皆言丕之德。操欲立後嗣,躊躇不定,乃問賈詡曰:“孤欲立後嗣,當立誰?”賈詡不答,操問其故,詡曰:“正有所思,故不能即答耳。”操曰:“何所思?”詡對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操大笑,遂立長子曹丕為王世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6x42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