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漢代的廉政建設漢景帝 敢對權貴下狠手

漢代的廉政建設漢景帝 敢對權貴下狠手

漢景帝七年(前150年),郅都遷升為中尉,掌管京師治安,親領北軍。他執法不阿,從不趨炎附勢,或視權臣臉色行事。皇親國戚、功臣列侯犯法,郅都不論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懲之。列侯宗室對部都是又恨又慎,見他皆側目而視,背後稱他為“蒼鷹”,喻指他執法異常凶猛。

漢代的廉政建設漢景帝 敢對權貴下狠手

當今“廉政”一詞頻繁見諸報章,追本溯源,其本來的涵義與“廉正”相同——“廉”為官德,“政”者“正”也。

《晏子春秋》記載說:“(齊)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汙塗,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晏子以水的品性比喻為政之德,認為只有像水那樣保持至清之德,才能滌除塵垢,使政治永遠保持清明公正。(圖:漢景帝時郅都以嚴酷聞名)

專講古代政制的儒家經典《周禮》則主張從六個方面考核官吏的廉德,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稱為“六計”。就是說,一個官員必須具備善良、能幹、敬業、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這實際上已經是較為成熟的廉政制度設計了。

而《論語·顏淵》則記載了儒家創始人孔子關於“政”的一個非常恰當的詮釋。他在回答季康子問“政”時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也即政治的根本要義就是公正無私、光明磊落。如果執政者帶頭做到公正無私,下面的官員就不敢以權謀私了。由此可見,古人所謂“廉政”的本來涵義,指的是清廉公正的政治。

由於民眾對暴政的反抗及對善政、仁政的追求與擁護,也由於歷代進步思想家對天下為公、以民為本、仁政德治、勤政愛民、廉潔奉公、誠信守法等等樸素民主思想與道德人文思想的堅持與弘揚,因而在中國政治傳統中形成了一個優秀的廉政傳統,並且湧現了許多真儒、清官和廉吏,西漢的郅都就是其中一位。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郅都為有史以來“酷吏”第一人。值得注意的是,漢時的“酷吏”是不能和後來的來俊臣之流等同視之。漢時的“酷吏”之“酷”在於他們對權勢從不手軟,執法如山。郅都為官忠於職守,公正清廉,對內不畏強暴,敢於捶撲豪強權貴;對外積極抵禦外侮,使匈奴聞名喪膽。郅都被時人稱為酷吏“蒼鷹”,而後人譽他為“戰克之將,國之爪牙”。

張慶捷《三晉歷史人物》中對郅都事蹟有精彩描述。漢文帝時,郅都踏入仕途,初任郎官,為文帝侍從。漢景帝繼位,郅都被晉為中郎將。他性格耿直,“敢直諫”,也能拋開情面,“面折大臣於朝”。很快便得到漢景帝的重視。

漢初,豪強地主勢力迅速膨脹,橫行鄉里,目無國法。濟南郡的閒氏家強,仗著宗族戶多人眾,稱霸地方,屢與官府作難。地方官循於常法,“莫能制”,於是漢景帝拜郅都為濟南太守。郅都採取以暴制暴的酷烈手段,到任即捕殺閒氏首惡,推行嚴法,開西漢以嚴厲手段打擊豪強之先河。濟南郡首惡被誅,“餘皆股慄”,不敢再與官府對抗。他在任一年多,號稱難治的濟南,形勢非常安定,“郡中不拾遺”。郅都雷厲風行地摧折濟南豪強,影響極大。

漢景帝七年(前150年),郅都遷升為中尉,掌管京師治安,親領北軍。他執法不阿,從不趨炎附勢,或視權臣臉色行事。皇親國戚、功臣列侯犯法,郅都不論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懲之。列侯宗室對部都是又恨又慎,見他皆側目而視,背後稱他為“蒼鷹”,喻指他執法異常凶猛。

漢景帝原太子劉榮,因其母慄姬失寵被廢為臨江王。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他又因侵佔宗廟地修建宮室犯罪,被傳到中尉府受審。郅都責訊甚嚴,劉榮恐懼,請求給他刀筆,欲寫信直接向景帝謝罪,郅都不許。竇太后堂侄魏其侯竇嬰派人悄悄送給一劉榮刀筆,劉榮向景帝寫信謝罪後,在中尉府自殺。竇太后聞訊大怒,深恨郅都不肯寬容,責景帝將他免官還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84wd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