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閔子騫是否做過費宰 閔子騫的故事有哪些

閔子騫是否做過費宰 閔子騫的故事有哪些

閔子騫是古代著名的賢人,為孔子七十二名賢弟子之一。閔子騫為人孝順,且性格正直,當時的魯國當權者季氏請他做費宰,被他推辭,不過在孔子的勸說下還是赴任了。所以,“閔子騫做過費宰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

閔子騫是否做過費宰 閔子騫的故事有哪些

閔損像

據《論語·雍也》記載,魯國貴族季氏當權,聽聞閔子騫的賢名,就想請閔子騫做自己的封地費邑的長官(費宰),閔子騫對季氏的所作所為不滿,故不願就職。但閔子騫為人通達,輕易不與人正面衝突,於是對來請的使者說:“請你好好得給我推辭掉吧,如果還來的話,我就要到齊國的汶上去了。“意思是如果再次派人來請的話,他就要避開跑到汶上去。”

如果事情就這樣結束的話,閔子騫可能就做不成費宰了。不過,這時候閔子騫的老師孔老夫子出面了,老夫子把他叫來進行了一番勸說。終於,閔子騫去費邑上任了。

閔子騫是一位正直的人,他雖然不滿季氏,但不會因此而在公事上懈怠。在閔子騫的治理下,費邑發生了很大變化。傳說閔子騫剛到費邑一年,秋糧剛剛徵收,季氏就派人來收稅了。閔子騫表示稅收應上交國庫,而來人卻說:“費邑是季氏的私邑,稅收直接交給季氏就行了。”閔子騫不解,說道:“我生長在魯國,怎麼不知道此地是私人的地盤呢?”對方說道:“現在的魯君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君位,也是不合理的,這都是季氏擁戴他才有的結果。如今整個國家都是季氏當權,小小的費邑難道不是季氏家的嗎?”閔子騫心生怒氣,不願再替私人賣命,於是毅然辭去費宰之職,從此隨孔子周遊列國。

閔子騫怎麼發音

閔子騫,春秋魯國人,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大孝子,不但其老師孔子對他讚譽有加,後世皇帝也對他屢屢加以追封。不過,這樣一位千古大孝子,他的名字卻有點“深奧”,因為許多人不知道閔子騫怎麼讀。

孔子與弟子

要知道“閔子騫”怎麼讀,首先就要知道“閔”字怎麼讀。“閔”姓是我國一個比較古老的姓氏,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國君魯閔公。魯閔公是魯莊公的兒子,名叫“啟”,啟只當了兩年國君就遇上慶父作亂被殺。古代取諡號是有一定的規定的,“慈仁不壽曰閔”,啟因年紀輕輕就被殺,故諡號為“憫”(通“閔”),帶有憐憫的意味。魯閔公死後,他的後代就以“閔”為姓氏,“閔”即“憫”,讀“Mǐn”。

閔子騫,名損,字子騫。“子”是多音字,這裡該怎麼讀呢?“子”的讀音有輕聲和第三聲兩種,當“子”附在動詞、名詞和形容詞後,或者用於某些特定稱呼時,則讀輕聲,其餘情況通讀第三聲。閔子騫的“子”用於名字,故讀第三聲“zǐ”。其實不止是閔子騫,在古代“子”經常被用於表字上面,這時候“子”字通常是對男子的美稱,如杜甫字子美,仲由字子路。

最後是“騫”字,在古代“騫”有“虧損”之意。《詩·小雅·天保》中有“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之句,《詩經》有:“不騫不虧”之句,這裡的”騫“都是“虧損”之意。而閔子騫,名損,名和字相互照應,故其名“騫”應為“虧損”之意,讀“qiān”。所以,閔子騫怎麼讀?答案是:“Mǐnzǐqiān”。

閔子騫的故事有哪些

閔子騫是孔子的弟子,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賢人,以孝行和剛正不阿的品格被孔子屢次稱讚,也因此被後世作為孝子的楷模。關於閔子騫的故事,在孔子的言行錄《論語》、司馬遷《史記》以及宋代《閔子單衣記》中均有記載。

孔門弟子畫冊

閔子騫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故事當屬“單衣順母”。閔子的孝行被元人和明人編入《二十四孝圖》,名曰《鞭打蘆花》或《單衣順母》。文章大意如下:閔損字子騫,早年喪母,父娶後母,生了兩個兒子,給他們穿錦絮做的衣裳。而嫉妒閔損,給他穿蘆花填充的衣物。父令閔損駕車,手冷握不住韁繩,父親弄清楚原因後,欲“出其母”。閔損勸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後母聞之,悔改。有詩讚道: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曹溪一滴”是著名的成語,出處與閔子騫有關。孔子廣納門生,門下弟子三千。但聖人也要生活,所以要成為其弟子也是要交學費的,這個學費就是“束脩”,也就是乾肉條。閔子騫家貧,交不起乾肉條,就為用曹溪之水孔子準備了一缸精心釀製的美酒。同窗有人譏笑說:“曹溪的水,怎麼能和束脩相比呢?”孔夫子是個關心弟子的好老師,他聽聞此事,就在上課時故意說道:“閔子騫不願千里來求學,其精神可嘉,雖是曹溪一滴,遠勝束脩百條。”從此,曹溪一滴的故事就流傳開來。

除了單衣順母和曹溪一滴的故事以外,關於閔子騫的傳說還有不少,幾乎都是讚揚其品性的,可見閔子騫在歷史上的名聲還不錯。

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

孔門弟子三千,能在歷史上留名的都是出類拔萃的人,閔子騫就是這樣一個人。閔子騫,單名損,字子騫,是孔子的七十二高徒之一,與顏回齊名。在歷史上,閔子騫不僅以孔子高徒而著稱,更以其孝心而聞名,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在二十四孝圖上排名第三。

閔子騫單衣順母

閔子騫的先祖是魯國宗室,不過到了他父親這一代卻很清貧了,生母早逝,父親續娶。因不是親生,所以後母對待閔子騫不如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好。冬天做衣服的時候,後母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做的是錦絮填充的棉衣,而給閔子騫做的棉衣卻用蘆花填充,閔子騫的父親並不知道這事。

有一天,閔子騫和父親一起出門,父親讓閔子騫駕車,閔子騫凍得瑟瑟發抖,雙手握不住韁繩。閔父見狀,以為閔子騫故意調皮,拿起鞭子就抽,衣服裡面的蘆花掉了出來,閔父這才發現兒子穿的衣服很單薄,手凍得冰冷。父子二人回到家,閔父發現兩個小兒子的手都很暖和,於是明白了一切,對妻子說:“我娶你回家,是為了我的兒子,你現在這樣欺騙我,這個家不留你了,你走吧!”意思是要休妻。閔子騫見狀,連忙勸父親,他對閔父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據說,閔父聽了這句話以後沉默良久,而其後母也頗為後悔。經過這件事以後,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就流傳開來,閔子騫業成了古代孝子的典範。

閔子騫安葬在哪

閔子騫是孔門七十二賢者之一,史載其“卒於齊州(今濟南)”,在今山東、河南以及安徽均有閔子騫墓。

濟南閔子騫墓

濟南閔子騫墓位於孝文化博物館內,在廟堂北側,呈凸起的圓形,封土長五米,高三米,墓道兩側有馬、羊、獅等石像。閔子騫是孔子名徒,又以孝道名滿天下,歷朝歷代對其均有加封,因此早年其墓地規模比較龐大。據說,在文革之前,閔子騫墓區面積達6萬平方米,墓高十多米,長達八米,周邊古木參天,古代碑刻林立。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墓地遭到嚴重破話,古木被砍,祠堂被拆,碑刻也被毀壞。近年,在各方的努力下,閔子騫墓地得到修繕,當地政府在此修建了孝文化博物館,以作為孝文化的教育基地。

在河南省範縣也有一座閔子騫墓地。範縣的閔子騫墓位於縣之東南,墓高一米有餘,周長八九米,因瀕臨黃河而屢被沖毀,歷代官吏曾多次捐資修繕。據《範縣誌》記載,明代萬曆年間的縣令陳奎初和清代嘉慶年間額縣令唐晟秀都曾出資修墓祠。

閔子騫的另一處墓地位於安徽省宿州市閔祠村。該處閔子墓高六米,長四十米,總佔地約六千多平方米。墓地周圍松柏茂密,以至“閔墓松風”成為為宿州一景。與該處墓地並存的是宋代興建的閔祠,至今還有樓閣十多間,祠內有古銀杏樹,祠外有閔子故居。閔子騫雖然卒於濟南,但閔子騫究竟葬身何處卻無人知曉,他的墓地所起的作用,不過是供後人寄託哀思及學習其精神罷了。

閔子騫故里在哪

閔子騫是歷史文虎名人,不但山東濟南、曲阜及汶上等縣市將他列為本地名人,連安徽宿州、河南範縣紛紛加入到“閔子故里”的爭奪行列。

閔子騫單衣順母石刻

最早對閔子騫出生地進行記載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太史公在《仲尼弟子傳》一文中說道:“閔子,名損,字子騫,春秋魯國人也。”至於究竟是魯國哪裡人,太史公沒有詳說。那麼,閔子是魯國哪裡人呢?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魯國的範圍。眾所周知,閔子騫生於春秋末期,當時的魯國範圍包括今山東東南部和南部,如濟南、濟寧及菏澤等。由此看來,說閔子騫是出生於濟南或濟寧曲阜倒是有可能的。至於汶上,當時屬於齊國範圍,基本可以不必考慮,後人之所以將其列為閔子出生地,大概是因為他曾說過一句“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的話。

另外,由於當時的安徽和河南不在魯國範圍內,故安徽宿州和河南範縣是閔子騫出生地的說法也可否定。之所以很多人誤以為這兩個地方是閔子故里,是因為閔子的墓地在兩個地方均存在,既然有墓地,那麼很多人自然就想當然地認為其出身地也在此,加上當地為了旅遊大力宣傳,以訛傳訛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來,再來分析濟南和曲阜。濟南為之所以會被認為是閔子的出生地大概也是因為閔子騫墓的存在,另外蘇東坡的一篇《齊州閔子祠記》也似乎添了一些證據,但這些都無法證明閔子騫出生在濟南。而曲阜呢?史籍並無明確記載閔子騫出生於曲阜,不過後人認為春秋時期的交通不太方便,故孔子早期收的弟子都是曲阜老鄉,因此作為孔子早期弟子的閔子騫也是曲阜人。

一個人不可能有多個出生地,而閔子騫生活得年代距今久遠,所以“閔子騫的出生地在哪裡”這一問題的答案,今天的人恐怕很難清楚地知道了。

標籤: 閔子 過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e7738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