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抗日上位:中國近代史上擊敗日軍第一人袁世凱

抗日上位:中國近代史上擊敗日軍第一人袁世凱

1884年,日軍遭遇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大敗仗,率領中方軍隊大獲全勝的將領,這一年年僅25歲,日軍自此將其視為最大的敵人,十年間多次暗殺他,都沒有成功。

抗日上位:中國近代史上擊敗日軍第一人袁世凱

他就是後來因二十一條被稱為賣國賊的袁世凱。

日軍自近代以來到二戰開始前夕,幾乎沒有打過敗仗,數次擊敗老牌軍事強國俄羅斯和德國。那麼,效力腐朽清朝政府的袁世凱,到底有什麼過人的才幹,成為近代史上擊敗日軍第一人的?

1882年,清廷的屬國朝鮮發生“壬午軍亂”,王室危急之際,朝鮮國王李熙向清廷求助,清廷命令吳長慶部開赴朝鮮平亂,23歲的袁世凱跟隨吳長慶秣馬厲兵,東渡朝鮮。

進入朝鮮後,清軍軍紀散漫,常有擾民之事發生,吳長慶將整頓軍紀的事交給袁世凱。袁世凱在得到吳長慶的授權後,對於犯令者嚴懲不貸,迅速樹立了自己的威信。一次,當地百姓控訴清軍士兵強姦一名朝鮮婦女,袁世凱得到報告後即刻展開調查,帶兵搜捕一晝夜而未進一餐,最終捕獲元凶並且親自手刃之。對於軍中士兵吸食鴉片,袁世凱抓到必殺無赦,就連跟隨吳長慶多年的隨從,也因吸食鴉片而被袁世凱所殺。

袁世凱很快協助吳長慶平定軍亂,安定了朝鮮局勢。

袁世凱隨後幫朝鮮國王訓練了一支5000人的德式新軍,充分展示了袁世凱的軍事才能,令朝鮮上下大為折服。

吳長慶對袁世凱大為欣賞,上奏朝廷推薦袁世凱:“治軍嚴肅,排程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由於清軍在戰爭中節節敗退,清廷在朝鮮的威望大大降低,原想託庇於清廷保護的王室和親華派也開始動搖。朝鮮開化黨和日本認為清廷在戰爭期間無暇北顧,是發動政變的絕好時機,遂決意起事。

清廷在朝鮮地位岌岌可危,但是對於躊躇滿志的袁世凱,他認為自己的絕佳機遇到了。

果然,“開化黨”人士不久發動“甲申政變”。駐紮在朝鮮的日軍欲趁此機會,挾制朝鮮王室。

政變發生之前,袁世凱已經察覺到情況有異,他將朝鮮山雨欲來的緊張局勢函告給了李鴻章並提醒他,日本公使竹添進一郎將在日內返回漢城,屆時可能會有事發生。

政變當晚,開化派重要成員洪英植以慶祝郵政大廳落成的名義邀請守舊派大臣和外國使節赴宴。日使竹添託病不出,袁世凱察覺氣氛有異,擔心鴻門宴也推託不去,只有中方總辦朝鮮商務委員陳樹棠、守舊派大臣閔泳翊等出席。席間,開化派黨徒在廳外放火,賓客以為有人在燃放煙花,紛紛外出觀看。這時,埋伏在廳外的叛亂分子一擁而上,將閔泳翊亂刀砍倒,一時間賓主皆做鳥獸散,各自逃命。叛亂者趁亂入宮,謊稱清軍作亂,恐嚇威逼國王李熙寫下了“日本公使來衛朕”的敕書,日使竹添隨後便以根據朝鮮國王要求帶日兵入宮保衛國王。

控制了王宮的日軍和開化黨叛軍假傳聖旨召那些守舊派重臣入宮,來一個便處死一個。第二天,開化黨組成新政府,以國王諭旨的形式函告各國使節,那些早已同他們達成默契的西方諸國使節紛紛配合演戲,晉謁國王,恭祝新政,政變似乎大功告成。

對於朝鮮鉅變,在朝清軍緊急商討是否該採取軍事行動。

當時,中朝間的公文都要靠北洋的兵船送到天津的北洋衙門,往來一次需要好幾天時間。如果按常規請示,重大事變的應對決策必由北京的清廷最高層來拍板,時間的延誤也就無可避免,而挽回大局的機會就可能失去了。

一些將領表示“沒有國內的命令,不敢輕舉妄動”。認為如果發動戰爭就是師出無名,釁自我開。有訊息傳來美、英、德三國使節要求清軍暫緩行動的勸告,朝鮮金允植也來函請清軍按兵不動,以免傷及被日人挾持的國王。

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頭,袁世凱表現出了勇於任事、處事果斷的心理素質

袁世凱強調情況緊急,已不可能待命而行,一方面緊急函告李鴻章朝鮮發生政變,請求增兵並指示應對策略。同時積極謀劃軍事行動,在採取行動前袁世凱對同僚們說“如果因為挑起爭端而獲罪,由我一人承當,決不牽連諸位”。

袁世凱隨後立刻率一營官兵及朝鮮新軍左右營趕赴王宮。在遭到守軍的猛烈射擊後。袁世凱果斷命令清軍還擊,雙方展開了激戰,宮內頃刻大亂,朝鮮閔妃攜王子趁亂逃出宮門,投奔清軍大營。此仗,袁世凱身先士卒,即使屍體滿路也毫無懼色,踏著滿腳血跡奮勇當前。雙方處於激烈相持階段後,守軍中不斷有被袁世凱訓練的朝鮮新軍士兵臨陣倒戈,加入了清軍一方,戰局急轉,很快擊潰日軍,清軍大獲全勝。次日,朝鮮國王移居袁世凱所部軍營,召集原政府成員,組成新政府,並召見各國使節,告知政變平息。竹添自焚日本使館,逃往仁川。

甲申政變以中國大勝,日本慘敗而告終。袁世凱一戰成名,正式登上了中國近代史的大舞臺。

中日甲申之戰,雙方兵力相差並不懸殊,各有一千餘人。而竹添挾制了國王,控制了王宮,作戰有險可據,以逸待勞。為何一敗塗地?

關鍵在人,領軍人物至關重要,清軍的核心人物是袁世凱。他在此次事變中不遺餘力,勇於擔當,堅毅果敢,李鴻章日後曾表揚他“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

但是也應該看到,在政變突發,局勢不明,袁世凱斷然出兵,可以說走的也是一步豪賭的險棋。

而日本方面,這次失敗並未阻擋其擴張稱霸的野心,日本人痛定思痛、枕戈待旦,臥薪嚐膽十年之後,再次利用朝鮮的又一次內亂——東學黨起義,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這一次,大清一敗塗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l7ld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