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馬革裹屍的開國功臣 皇帝卻為何讓其身死蒙冤?

馬革裹屍的開國功臣 皇帝卻為何讓其身死蒙冤?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在實行偃武修文政策後,鑑於豪強地主隱瞞土地、逃避國家賦稅,下令州郡度田,檢查墾田畝數和戶口,在全國範圍內發動了一次規模巨集大的“度田”運動。劉秀的“度田”運動非常成功,從此成了東漢一朝的制度,每年一次。可是,劉秀卻頗有些後悔。某天,他若有所思地對虎賁中郎將馬援:“為了強行推行度田運動,朕斬殺的大臣也太多了點了!”馬援哈哈笑道:“死得其罪,何多之有!但死者既往,不可復生也!”劉秀也跟著笑了笑。馬援的笑和劉秀的笑是不同的。

馬革裹屍的開國功臣 皇帝卻為何讓其身死蒙冤?

馬援的笑,是對劉秀的一種勸慰,畢竟,人死不能復生,悔恨又有什麼用?不如付之一笑,寬慰自己。劉秀的笑卻對生命充滿了痛惜。在對待生命態度上的分歧,註定了這對君臣的相處不會太愉快。當然,馬援不會意識到這一點。彼時的馬援,意氣風發,聲望如日中天。隴西初平,劉秀授其以太中大夫。隴西羌患嚴重,當地居民飽受其禍。群臣一致認為,要平定羌患,非馬援不可。劉秀於是拜馬援為隴西太守。

馬援也不負所望,其引馬步兵三千人,於臨洮大敗諸散羌,斬首數百,獲牛、馬、羊萬餘頭,迫降的羌人達八千餘,斷其來路,阻塞臨洮,羌人從此喪膽,不敢再入隴西劫掠。在治理隴西問題上,馬援又奏請設定長吏,修繕城廓,興辦水利,勸以農耕,使百姓安居樂業。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諸羌聯合作亂,人數達數十萬之多,隴西一帶的軍民聞之色變。馬援率領四千餘騎兵先奪佔了水草之地,再邀擊羌人,將羌人打得潰不成軍,有萬餘人請降。

一仗打出了十幾年和平,隴西清靜,罕見羌患。不久,交阯(歷史上又稱安南,大體相當於現在的越南北部)發生了動亂,為首的是一對名為徵側、徵式的姐妹,其勢力發展迅速,已經蔓延了兩廣,天下震動。劉秀拜馬援為伏波將軍,命其率水陸軍南下。馬援於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四郡集結起萬餘軍隊,先合兵於合浦,然後沿海岸下,猛擊二徵,連戰連捷,僅用一年多一點的功夫,就將二徵擒獲殺掉,傳首洛陽。

擒殺二徵的馬援意猶未酣,其整頓水陸大軍,大小戰船二千餘艘,士卒二萬餘人,繼續征剿二徵餘黨都羊等人,從無功一直打到巨風,斬獲五千餘人,徹底平定南土,於日南,立銅柱為界,留兵駐守。馬援的威望達到了人生的頂點。然而,一將成名萬骨枯,凱旋迴京之日,因瘟疫而死去的士卒竟近半數。風光無限的馬大將軍背後,不知掩蓋著多少將士的血汗和婦孺的啼哭!志得意滿的馬援不會看到這些,在他的眼裡,只有事業和功名!那,才是一個男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仰望蒼天,他發出了“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的豪邁之語。這一句話鏗鏘有力,震耳發聵,千百年來激勵著許許多多的熱血男兒,豪傑志士。平定了交阯,他又先後請命領導了兩次大規模的出征:一是徵烏桓,一是南征諸苗。 滿朝文武都對他表示敬仰。時間過得好快,轉眼就到了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這一年,湘西的沅江支流的雄溪、橫溪、西溪、沅溪和辰溪的“五溪蠻”造反,馬援再次請求出徵。這一年,馬援已經六十二歲了。

打了一輩子仗了,還要打?劉秀勸他算了,年紀一大把,這種事,交給年輕人就行。馬援生怕好事被別人搶了,連連堅請,自稱:“臣尚能被甲上馬。”話未說完,就大步邁出大殿,牽出寶馬,跨鞍而上,按轡徐行,左右顧盼,賣弄精神。劉秀只好批准,命大將馬武、耿舒隨徵,發四萬餘人隨行,悉聽馬援指揮。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馬援率軍挺進臨鄉(今湖南常德古城山),斬蠻兵二千餘人。

蠻兵敗走,退入竹林中。在接下來的進軍線路上,有兩種選擇:一是經壺頭(在今沅陵東)前進,這條路線較近,但水勢險惡;另一條取道充縣入武陵郡,這條路線較遠,但道路較平坦。馬援和大將耿舒各持一端,有不同意見。馬援堅持由壺頭進軍。誰也不會想到,壺頭山,竟成了馬援的葬身之地。大軍行至壺頭山,由於正值三月汛期,水流湍急,船隻逆流難上,且天氣越來越熱,軍中流行瘟疫,將士大批大批死去。一向以人為本的劉秀在後方知道了這個情況,再也無法冷靜了,命近臣樑鬆馳至馬援軍中,責問馬援,並由樑鬆代領其軍。然而,樑鬆還沒趕到,馬援已經死了,死在軍中流行的瘟疫中。一代將星,溘然殞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mm1z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