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唐太宗並非孝子 昭陵並未獲得“薄葬”

唐太宗並非孝子 昭陵並未獲得“薄葬”

李世民是唐朝開國皇帝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母親是竇皇后。唐朝建立後,被封秦王,後來積極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殺掉了自己的親兄弟,並逼著自己的父親退位。在位二十四年,649年,他得了很嚴重的痢疾,並很快死掉,死後葬於昭陵。李世民剛登基時,很是有作為。他勵精圖治,任用賢良,勇於納諫,發展經濟,國力昌盛,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唐太宗並非孝子 昭陵並未獲得“薄葬”

貞觀九年(635年),唐高祖在抑鬱中死去,李世民安葬了這位太上皇,但卻沒有安葬父親的靈魂。他經常做噩夢,夢到父親來邀請他一起遊地府。精神的負擔導致了身體的不適,不久後,他就患上重病,並顯出下半世的光景來了。他的皇后眼見如此,傷心不已,拿出十二分精力來照顧自己的夫君,李世民還算爭氣,一年後,居然奇蹟般地好了起來。可皇后卻病倒了,並且也顯出下半世的光景來。兩個人每天在一起,由於對死亡的恐懼,總談論死後的歸宿問題。他的皇后就要死了,說,“我無益於人,不可以死害人,希望不要以丘陵勞費天下,但因山而為墳,器用瓦木而已。”

李世民點頭答應,並派出風水師四處尋找風水寶地。但,風水先生並沒有使他滿意。他忽然想起了自己經常率軍出征時路過的九嵕山。九嵕山山勢突兀,峰巒挺拔,溝壑縱橫,山環水繞,有涇水環繞其後,渭水縈帶其前,海拔1888米,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成為皇帝后,他經常來這裡狩獵,漸漸地,他喜歡上了這座山。所以,當他的妻子一死,他就下詔在九嵕山營建昭陵,並將妻子葬於此。這一年是貞觀十年(636年)。

有人說,李世民之所以選擇九嵕山建造陵墓,是遵從了皇后的意思。這種鑿山建陵的確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後,唐太宗也撰文寫道:“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為己有。今因九嵕山為陵,不藏金玉、人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幾好盜息心,存沒無累。”這裡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好盜息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

那麼,昭陵名稱是怎麼來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文獻上從未有過記載。有人根據古人死後給諡的原則進行分析,認為諡法中釋“昭”字說:“聖文周達曰昭,明德有功曰昭。”他們認為唐朝在李世民統治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而李世民是當時世界各國統治者中最富有生氣和創見的政治家、軍事家,沒有人像他那樣在各個方面創造了輝煌業績和樹立了不朽的豐碑,所以李世民陵名是選擇了一個歌功頌德比喻美好的字眼。

據說,李世民將皇后安葬在昭陵後,為寄託深深的思念之情,令人在宮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樓臺,稍有閒暇便登上樓臺遠眺昭陵。一天,他帶領宰相魏徵等大臣一起登上樓臺,眺望了一會兒,他問魏徵:“愛卿看到昭陵了嗎?魏徵揉揉雙眼,看了半天,說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實在看不見啊!”李世民心想:歲月不饒人,魏徵真的是老了!於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給魏徵看。魏徵又看了看,對皇上說:“臣剛才以為皇上是讓我看獻陵(唐高祖李淵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還是能看見的。”李世民很慚愧地低下了頭,後來下令拆除了宮中的那座樓臺。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資訊,李世民把自己的父親廢掉後就再也沒有“孝順”二字可言。而昭陵所謂的“薄葬”更是扯淡。

真實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楊妃:究竟得不得寵

李世民後宮中的這位楊妃,史書中對其的記載只有一句話:“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後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並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後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儘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幹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裡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高貴。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在隋宮裡沒有公主封號、在唐宮裡嬪妃品級低到沒有記載甚或是不值得記載。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裡,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於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後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係的前朝公主的話,怎麼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當時看起來與皇位無緣的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後怎麼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噹噹,而給親王做妾,最多隻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於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卻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熱孝期間懷的孕,竟然連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了,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後,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的悽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後陳後主的幾個親妹妹,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被沒入了隋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麼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裡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後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後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是燕賢妃升為德妃後隨之晉位的。所以楊妃生前並無妃位,不過是死後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於武德二年生吳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後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間的皇子皇孫都是按例一歲時冊封,而武德8年時,李世民的兒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才出生。楊妃沒有女兒,因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較高的,史書或墓誌銘才有記載,其餘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見載。

而楊妃的兩子吳王李恪與蜀王李愔,雖然一直以來由於電視劇的宣傳,很多人誤以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就史實而言,論起唐太宗所有兒子中誰的待遇最差,李恪稱第二,沒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首先,同樣是在《舊唐書》中,對李恪是“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中記載為“太宗嘗稱其類己”。可見這裡的常通嘗,意為曾經而不是常常),對太子承乾則是“太宗甚愛之”,而對李泰更是用了“魏王泰寵冠諸王”這樣的說法。如此一番比照,唐太宗對李恪這位所謂的“愛子”的寵愛,也實在平淡無奇了些。更何況唐太宗對三位嫡子的愛護在史書上的記載是數不勝數,而對李恪的寵愛甚至無從列舉。

其次,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恪最遲貞觀7年便去了封地,而與李恪同齡的李泰不僅不“之國”,唐太宗甚至還想過讓其“入居武德殿”,最後還是被魏徵力諫勸止。李治更是自長孫皇后去世後就一直由唐太宗親自撫養,甚至在被封為太子後,仍讓唐太宗不惜公然違反禮制也要繼續留在身邊,這便導致了褚遂良劉洎等人分別在貞觀18年、20年相繼上疏懇請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邊一味溺愛,放其回東宮。

而貞觀7年李恪赴任齊州都督時,唐太宗對李恪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於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乾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麼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再者貞觀12年唐太宗給李恪寫的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麼一句,自然會覺得其間是飽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題目卻是《誡吳王恪書》。誡者,告誡、警告之意,齊王李祐在封地上屢屢犯錯時,唐太宗也曾寫信“誥誡之”。所以這封信也不是什麼訴說離別後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寫信來警告李恪要老老實實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為了。

而且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結果在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唐太宗卻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於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乾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最後,便是為很多人所津津樂道的,唐太宗欲立吳王李恪為太子這件事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pz2xy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