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張治中是國軍上將 蔣介石對他的背叛一生耿耿於懷

張治中是國軍上將 蔣介石對他的背叛一生耿耿於懷

在國民的高階將領中,有一位從未帶兵與共產黨打過仗。相信不少人已經猜出他是誰了,沒錯,他就是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被後人稱為“和平將軍”的張治中。

張治中是國軍上將 蔣介石對他的背叛一生耿耿於懷

張治中,字文白,安徽巢縣人。1916年,他從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成功畢業。之後他離開家鄉,獨自外出開始打拼。因為保定同學的關係,張治中在滇軍、桂軍等軍隊中都擔任過職務,長期奔走在粵、閩、川三省之間,有了一定的帶兵作戰的閱歷,但就是一直得不到賞識

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改組國民黨,張治中對孫中山先生的“三民”思想極為擁護,從他之後的境遇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都在為“三民主義”而奮鬥。這一年,張治中被時任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看中,邀請到黃埔軍校,擔任軍校入伍生總隊代理總隊長,張治中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春天。

在軍校裡,張治中積極參與各種軍事訓練會議,總能為會議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蔣介石對他很是喜歡。在北伐軍第一次東征的時候,張治中擔任東征軍上校參謀。戰場上的他,沉著泠靜,針對敵方的行動,採取了有效地戰鬥方式。東征軍勝利之後,張治中立了大功,蔣介石由此對他更加信任,先後委任他為參謀長、航空局局長、軍事處處長等八項職務。張治中一人身兼八職,蔣介石對他可以說是有真正意義上的知遇之恩。

值得一提的是,在軍校期間,張治中與周恩來等中共黨員的關係都非常要好。當時的周恩來是黃埔一期的政治部主任,他們兩個經常談談人生,聊聊理想,一來二去,兩個人就熟了。據說,在大革命時期,張治中還一度想加入中共,但是礙於他國民黨高階身份的原因,一直都沒有成功。或許張治中自己都沒有想到,他與周恩來結下的友誼,竟持續了半輩子。

隨著北伐戰爭的推進,蔣介石逐漸露出了本來面目,開始對共產黨人開始了瘋狂的逮捕與屠殺。眼看著國共兩黨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張治中不只一次向蔣介石提出要把三民主義作為兩黨的指導方針,兩黨應該加緊團結,不應該鬥爭。一意孤行的蔣介石對他的建議不以為然,擱置不理。

兩黨合作最終破裂,張治中的精神負擔越來越重。長期受忠君報國思想影響的他,明知道蔣介石的所作所為不得人心,但因為蔣介石重用提拔了他,他不忍心背叛蔣介石。他曾說過:“我可以勸諫蔣介石,但我不能反他。我是堅決主張聯共,但是我不願意站在共產黨的立場上來反蔣介石。”

因為張治中在國民黨內不爭不搶,埋頭做事,沒有野心,讓蔣介石用起來分外安心。而且各種事情交給他辦,都能處理得當,安排合理,張治中頗得老蔣的歡心。“九一八”之後,蔣介石在自己的身邊特設了一個辦事機構,張治中就擔任了第一辦事處主任,主管軍事機要大事。同時為了信守不過共產黨開一槍一炮的承諾,張治中默默擔任著文職工作,不參與剿共的鬥爭。

張治中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總能站在蔣介石的角度,特別會說話,大事化小。在與蔣的共事中,他也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處理方法。當他把蔣介石說高興了,蔣介石就會默不作聲,這時他只需要在檔案上籤個閱字這事兒就完美解決。對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軍心等問題,他也敢於向蔣介石說出自己的看法並且提出自己的建議。可見,他對蔣介石並非“愚忠”,可以說張治中是蔣介石身邊有名的諫臣。

蔣介石對張治中也是呵護有加,在淞滬會戰時,儘管張治中拼盡全力,但還是沒有守住陣地。張治中感覺自己有罪,向蔣介石提出辭呈,蔣介石沒有批。就算是“文夕大火”給長沙百姓帶來了如此深重災難,作為主要負責人之一的張治中也沒有受到懲罰,只是給了他一個“留職檢視”的處分,可見蔣介石對他的信任。

後來,張治中因為在政治上的堅持,也因為與共產黨的關係,四次上書蔣介石,與蔣介石發生過激烈爭吵,這也讓他在蔣介石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皖南事變之後,張治中上書蔣介石,認為應該聯合抗日,一致對外,與共產黨也應該積極談判,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蔣介石看完之後,大罵:“簡直就是叛徒”。後來憤憤不平的蔣介石直接將將張治中的陳述扔進垃圾桶。

抗戰勝利之後,營造和平與發展的局面成為時代的主題。張治中立足於國共兩黨的利益,勸說蔣介石以大局為重,蔣介石聽了之後氣不打一處來,火冒三丈還反問張治中,自己是不是在跟共產黨人進行對話。

1948年5月,已經斷定蔣介石必敗的張治中為了自己的知遇之恩,第三次張治中向蔣介石上書,希望蔣介石早作考慮,與共產黨和平談判,避免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蔣介石當即表示了對這份書信的重視程度,但是基本上沒有了下文。

最後一次是1949年北平和平談判期間,張治中上書蔣介石,希望他接受和平協定,儘快結束戰爭。但蔣介石一條道走到黑,直接忽略了他的上書。第二天國共兩黨繼續開戰,張治中為蔣介石,為國民黨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終都化作了泡影。

和平協定被蔣介石拒絕之後,張治中心灰意冷,他本來想去西北地區,但是因為周恩來的挽留,他選擇了留在北平。當時周恩來動情的說:“西安事變,我們已經對不起一位張姓將領了,這一次,不能再對不起你。”

敗退臺灣的蔣介石在1949年看到了張治中發表的《對時局的宣告》,蔣介石時不時發出聲聲嘆息。他說:“別人背叛我猶有可說,文白竟然如此!”可見張治中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蔣介石對張治中的“背叛”一直耿耿於懷。而且後來,張治中還以共產黨的立場給在臺灣的蔣介石寫了封勸降信,蔣介石看完之後置之不理,口中一直把張治中稱為“革命叛徒”。

張治中在新中國擔任了重要職務,繼續在他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來在文革中,因為周恩來的保護,張治中倖免於難。但是經受文革打擊的他,長期悶悶不樂,不愛說話。1969年,79歲的張治中抑鬱而終。作為他的舊友,周恩來總理向這位老人的遺體做了最後的告別。他牽著張治中的手,看著曾經的摯友就這樣離自己而去,一向冷靜睿智的周恩來總理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悲傷……

張治中的祕書曾這樣評價他:“他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複雜人物。他的主要矛盾在於一方面和中共有長期密切的關係,另方面又與蔣介石血肉難分,在政治上既有自己的主觀願望與實踐,又無法擺脫國民黨的桎梏。”這個評價可謂是相當中肯,他的一生,始終擺脫不掉蔣介石的知遇之恩,同時他又不願意放棄自己在政治上的信仰“三民主義”,他註定要在二者之間尋找平衡點。他的一生也只能在無盡的矛盾與權衡當中渡過……(原文來自今日頭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xk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