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老太監回憶 光緒兒時忍飢挨餓 常跪地哀求乞食

老太監回憶 光緒兒時忍飢挨餓 常跪地哀求乞食

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後由慈禧太后一宮獨裁,直至光緒帝十八歲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挾制,未曾掌握實權。

老太監回憶  光緒兒時忍飢挨餓 常跪地哀求乞食

據說光緒剛進宮的時候,身邊沒有親人,日夜啼哭,慈禧本就不是一個會帶孩子的人,她也是束手無策,最後只得派人去醇王府問怎麼辦。

醇親王奕譞說,大概是因為載恬的乳姆沒去,去了可能就不會哭了。

按當時的規矩,沒有四品以上的官職是不可以進宮的,但慈禧太后被小皇帝的哭聲弄得實在是頭皮發麻,她為求一時清淨,也只好賞與光緒的乳姆四品官服並將之召進宮中,小皇帝這才破涕為笑。

不料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小皇帝又放聲大哭,慈禧不知所措,問光緒的乳姆:“這又怎麼了?”乳姆想了想說:“小皇帝在醇王府的時候,府中有個馬伕的兒子,和小皇帝年齡相當,兩小孩成天在一塊嬉戲,相處得極好,大概現在是因為找不到玩伴才哭的吧?”

慈禧太后聽後只好再次破例,賞給馬伕的兒子四品官服,並立刻接到宮中,承擔陪小皇帝玩耍的重大政治任務。小馬伕來了後,小光緒這才嬉戲如常,慈禧太后也樂得輕鬆。

以上是野史,當不得真,不過,光緒自從進宮之後,慈禧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將他與醇王府的關係全部切斷,即使是光緒的親生父母醇親王夫婦,也不許有任何的聯絡。

進宮之後,光緒的名分便由慈禧的外甥和侄子變成了慈禧的繼子,而在慈禧的授意下,服侍小皇帝的那些太監宮女也從小就向光緒灌輸“皇帝的母親是慈禧”的觀念,據宮中太監說,光緒後來一直稱慈禧叫“親爸爸”,不知是真是假,亦不知何解。

不管怎麼說,打光緒進宮之後,慈禧便成了小皇帝至高無上的主宰。當然,慈禧對光緒的關係也未必是外間人所傳的那樣惡毒和刻薄。

事實上,光緒進宮的時候只有四歲,便由既是姨媽又是伯母的慈禧太后照管,並親自過問小皇帝穿衣、吃飯、洗澡、睡覺等生活瑣事。但是,在教育孩子這方面,雖然慈禧也很想做好,但由於在個人性格及耐心等方面的缺陷,她顯然不是一個善於教子的母親,譬如她自己兒子同治的教育就是一個很失敗的案例。

鑑於同治的經驗教訓,慈禧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對光緒嚴厲管教、嚴格要求,免得重蹈同治的覆轍,但矯枉過正的是,慈禧完全忽略光緒與同治兩人實際情況的差別。

事實上,同治是個性格活潑好動的人,對他嚴格一點、嚴厲一點,可能會收到好的效果,而光緒的性格相對比較內向,這套方法不但不適用,反而會造成他日後不可彌補的性格缺陷。

當時在宮中服役的太監寇連材在他記的《宮中日記》中說,慈禧對待光緒一貫是疾聲厲色,在光緒小的時候,每天總是訶斥之聲不絕,稍不如意,常加鞭撻,或罰光緒長跪。

長此以久,光緒見了慈禧太后如同老鼠見了貓,戰戰兢兢,膽為之破。光緒本就膽小,在慈禧的威嚴強壓之下,以至於長大之後都害怕聽鑼鼓吆喝之聲,有時候聽到天上打雷也會嚇得腿直哆嗦。

就連光緒每次到慈禧那裡去請安,只要慈禧不命他起來,光緒就只能跪在那裡,動也不敢動一下。

寇連材還說,光緒每次吃飯的時候,雖然有十幾中菜餚饌品,羅列滿案,但離光緒坐的地方稍遠的菜大多已經臭腐,原因是菜幾天都沒有換過,而離得近的菜雖不臭腐,然大多久熟乾冷,一點都不可口。

光緒也不敢說,每次都吃不太飽,有時想御膳房換一饌品,御膳房就必須奏明慈禧太后,而慈禧太后往往要光緒從小培養勤儉之德,最後光緒也就不敢再提要求了。

信修明在《老太監的回憶》中也說,“光緒在十歲左右的時候,由於經常吃不飽,他每至太監房中,必先翻吃食,拿起就跑,等到太監追上,跪地哀求,小皇帝已經將饃饃入肚一半矣。小皇帝如此飢餓,實為祖法的約束,真令人無法”。

有一次,養心殿的窗戶破了,北風吹面,很不舒服,光緒便讓內務府大臣立山去用紙糊好,當時立山正受寵於慈禧太后,可憐光緒苦寒,便沒有請示慈禧太后就把這事辦了。

慈禧太后得知後大怒,責罵光緒說:“祖宗起於漠北,冒苦寒而立國。你聽朝難道還怕風寒不成?”

隨後,慈禧太后又把立山找來痛罵一頓,越說越氣,立山弄不好要遭不測之禍。李蓮英平時和立山關係不錯,在旁邊為他解圍,喊道:“立山滾出!”立山一時醒悟,便仰跌地上,翻轉四下,滾出簾外,慈禧太后見了一樂,這才放過立山。

由於慈禧過度的強調威嚴,使得光緒從小就缺乏母愛,成天生活在恐懼當中,這對他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對此,慈禧一來是不懂得兒童需要什麼樣的情感教育,二來也因為她再次垂簾聽政,外間的事務非常繁忙,因此也是經常疏於對幼時光緒的關心與照顧。作為一個母親而言,無論是對同治還是光緒,慈禧都是不稱職的。

據光緒的師傅翁同龢在他日記中的記載,他第一次見到光緒的時候,發現小皇帝性情敏感,體弱多病,這也說明光緒在宮中的第一年過得並不開心。

在光緒四歲半的時候,慈禧便按祖制給他安排帝師開始上學,由於翁同龢曾做過同治的師傅,而且教書盡心盡力,於是便讓他繼續做光緒的師傅。

在最開始的時候,由於光緒年齡太小,學習內容又枯燥乏味,因此經常哭鬧不止或者靜坐不理,讓師傅翁同龢也極為頭疼

不過,在翁同龢的諄諄教導下,從小缺乏母愛和父愛的光緒卻突然找到了久違的人間情感,他後來逐漸接受了這個對他關心備至的師傅,並漸漸愛上了學習。

對此,翁同龢非常欣喜的在日記中記載,說光緒“讀書極佳,一切皆順”,有時候讀書是如此之勤奮,在吃飯前“竟無片刻之停”,類似這樣的記載在翁同龢的日記中比比皆是。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同樣是一個老師,為什麼同治就不成器而光緒就喜歡讀書呢?

除了個人天性的差別之外,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同治畢竟是慈禧的親生骨肉,即使遭到呵斥和懲罰,也不會感到過分害怕;但小時候的光緒就不一樣了,他在宮中非常無助和孤獨,對於慈禧太后,他感到的不是親情而是恐懼。

唯有在書房裡,小皇帝可以和師傅翁同龢隨意嬉鬧,經常去抓抓師傅的耳朵、扯扯師傅的袖子,而翁同龢也不生氣。更重要的是,光緒發現,如果自己學習好一點的話,那麼被慈禧呵斥的次數就會少一點,這也使得他更加勤奮學習。

對師傅翁同龢的依戀也是光緒發奮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光緒的帝師,翁同龢不僅在學習上耐心教導,而且在生活上也給了小皇帝無微不至的照顧。譬如在光緒六年慈禧生病的時候,宮中太監便疏於對光緒的生活照管,結果九歲的光緒親自鋪炕弄出了血,倒水又被燙起了泡。

翁同龢見後大怒,便去找太監算賬。每次遇到這樣的情況,總是師傅翁同龢出面,為小皇帝提供保護。這時間久了,在從小就缺乏父愛的小皇帝心中,翁同龢就在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父親的角色。

光緒七歲的時候,翁同龢因回籍辦事,小皇帝得知師傅要離開自己後,整整一天都情緒低落,彷徨不已。在翁同龢離開的兩個月裡,光緒帝無心學習,後來連讀書聲也沒有了。

等到翁同龢回到北京的時候,小皇帝拉著師傅的手,高興得眼淚直流。這一天,小皇帝精神振奮,朗朗讀書聲連太監們都被吸引了過來。後來,書房裡的太監偷偷的告訴翁同龢:“自從師傅走後,皇上從來沒有這樣大聲讀書過!”翁同龢聽後也是老淚橫流-小皇帝在宮中真的是太孤單、太可憐了!

從光緒二年(1876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光緒便跟著翁同龢在養心殿東暖閣的學習了近二十二年。儘管光緒的好學讓慈禧和師傅們感到高興,但其中也有一個隱憂,那就是光緒似乎對外面的世界非常漠然或者表現出信心不足的樣子,等到他稍微長大後,他已經習慣於在書房中看書學習,並以此作為打發時間主要方式。

每逢過節或者是舉行慶典的時候,慈禧太后往往會讓光緒去陪她看戲,但光緒明顯對此沒有興趣。碰到這種時候,慈禧也稱讚光緒“實在好學,坐、立、臥皆誦書及詩”,這話或許也隱含著另一種貶義。畢竟,一個缺乏活力的君主也並非是國家之福,而光緒這種類似於畸形的行為方式,也反襯了他在宮中生活的壓抑和苦悶。

對於光緒的成長,太監寇連材在《宮中日記》中總結說:“中國四百兆人中,境遇最苦者莫如我皇上(指光緒帝)。蓋凡人當孩童時,無不有父母以親愛之,顧復其人,料理其飲食,體慰其寒暖,雖在孤兒,亦必有親友以撫之也。

獨皇上五歲(實為不足四歲)登基,登極基後無人敢親愛之,雖醇邸之福晉(即光緒的生母),亦不許親近,蓋限於名分也。名分可以親愛皇上者,惟西后(慈禧)一人。然西后驕侈淫佚,絕不以為念。故皇上伶仃異常,醇邸福晉每言輒涕泣雲。”

看來,寇連材雖然是個太監,但人情的認識還是很深刻的。與他相比,慈禧太后在這方面的情商就太低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xxg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