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漢奸”一詞源自哪裡?歷史上第一個漢奸是誰?

“漢奸”一詞源自哪裡?歷史上第一個漢奸是誰?

《辭海》對“漢奸”一詞的解釋是:本指漢族的敗類,現在泛指中華民族的叛徒。後者是一種很含糊的說法,“中華民族”是一個民族共同體的代稱,裡面包括了56個民族,怎麼能用一個“漢”字一言以蔽之呢?因此,“漢奸”應該確指漢族的敗類,而作為一個國家共同體的叛徒,應該和國際接軌,仿照國際慣例-“法奸”、“韓奸”等等-而稱之為“中奸”。民族共同體和國家共同體的區分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二者的起源不同。“漢奸”就發源於漢族正式形成的漢朝,因此,“漢奸”既指漢族的敗類,同時也指漢朝的敗類。

“漢奸”一詞源自哪裡?歷史上第一個漢奸是誰?

但是,理應發源於漢朝的“漢奸”一詞,在漢朝卻從來沒有出現過;不同於後世一做“漢奸”就遺臭萬年,漢朝的“敗類”在漢朝也沒有受到過多的指責,甚至對待鐵定坐穩了“漢奸”位置的人還不乏同情。毫無疑問,“漢奸”這一對固定人群的稱謂,一定出現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而且“漢奸”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改嫁的女人。儒家的經典著作《周易》說:“婦人貞潔,從一而終也。”不從一而終的婦人,當然就不是貞潔的女人,就是蕩婦,就是失節的女人。“獨尊儒術”之後,這一對婦女的苛刻要求開始嫁接到男人身上,不從一而終的男人相應地分為兩類:“改嫁”不同的主子被稱為“貳臣”或“叛臣”,“改嫁”異族被稱為“漢奸”。“奸”字是“女”字旁,是發源於改嫁女人的鐵證。“漢奸”的起源既然已經明朗,就讓我們隨著司馬遷的傳記文學,看看“漢奸”在漢朝的遭遇吧。

漢朝的第一個“漢奸”是曹無傷,曹無傷時任劉邦的左司馬,是執掌軍政的副官,相當於軍委副主席,地位當然非常重要。秦末亂世,劉邦率先攻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過了一個月,項羽才到達函谷關,聞聽劉邦已經摘下了峨眉山的桃子,大怒,攻陷函谷關,和漢軍對峙。這時,曹無傷出場了,他派人去對項羽說:“劉邦想佔據關中稱王,封投降的子嬰為丞相,把秦宮的珍寶全部據為己有了。”項羽本來就很生氣,曹無傷這番話更是火上澆油,立刻下令:“明天犒賞士卒,準備攻打劉邦!”此時項羽四十萬大軍屯兵新豐鴻門,劉邦只有十萬大軍,屯兵霸上。兩軍對壘,顯然劉邦處於下風。第二天就是著名的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卻以身屢屢掩護劉邦這個鏡花水月的兒女親家,加上項羽心軟,遂使劉邦逃脫。劉邦狼狽地逃竄回大營後,第一件事就是誅殺曹無傷,可見劉邦對曹無傷的切齒痛恨。如果說曹無傷是“漢奸”,那麼項伯就是“楚奸”(項羽被封為西楚霸王)。可是兩人的命運卻大相徑庭,此後項伯仍然陪著項羽出生入死,直至垓下之戰,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平定天下後,封項伯為射陽侯。此時的敗軍之將項伯,大概再也沒有勇氣提起結親的話題了。曹無傷和項伯兩個“奸細”最終命運的對照,同樣顯現出劉邦和項羽個人性格的對照:劉邦心狠手辣,項羽婦人之仁;劉邦當斷則斷,項羽猶豫不決。曹無傷向項羽出賣情報,只能說曹無傷看錯了人,就像周作人看錯了日本人一樣。

第二個“漢奸”是中行說。不過中行說的“漢奸”身份不是出於自願的選擇,而純粹是被逼成的。不得不承認中行說對中國這個假“禮義之邦”的指控是尖銳的,是有道理的。類似的指控,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更是達到了頂峰。中行說雖然是地地道道的“漢奸”,可他也是漢文化最早的反思者,最早的反傳統鬥士,魯迅所說的“營壘內部的反戈一擊”。他對漢朝禮義制度的抨擊,句句在理,一針見血,難怪漢使都不是他辯論的敵手,因為真理的確掌握在這個“漢奸”手裡。後來中行說就在史書中消失了蹤跡,因此他的下場如何,無人得知。只有他對漢文化的指控,穿越千年,仍然迴響不已。

漢朝最大的“漢奸”是李陵。李陵,漢名將李廣的長孫。這個人的身世,釀成了中國史上一次著名的事件,甚至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歷史的書寫方式。李廣一生沒有封侯,相反,他的手下和比他更年輕的將軍都封了侯。漢武帝私下裡評論李廣命數不好,因此,凡是出征匈奴,都不讓李廣擔當大梁。六十多歲的時候,李廣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衛青不願重用李廣,只讓李廣擔當東道邊翼,繞遠路行進。結果李廣的軍隊失去向導,迷了路,無法與衛青的軍隊匯合。在給漢武帝的彙報中,李廣把責任全攬到了自己身上,發了最後一通不能封侯的牢騷之後,拿刀抹了脖子。

漢武帝封李陵為騎都尉。天漢二年(前99年)秋,漢武帝派樂人出身的外戚、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李陵歸在李廣利麾下,負責輜重。李廣利是協律都尉李延年的兄弟,二人又同是漢武帝寵幸的李夫人的哥哥,世代相傳的樂人之家。漢武帝以這樣的人為征伐匈奴的大將軍,李陵身為名將之後,怎能不感到屈辱?這一屈辱,毫無疑問和祖父李廣在外戚衛青手下所感到的屈辱一模一樣,簡直是祖父當年遭遇的“情景再現”。李陵比任何人都急於建功立業,一方面證明自己不愧為名將之後,一方面不甘於屈居倡優手下,一方面可以藉此洗刷祖父命數不好的謠傳,因此,李陵主動向漢武帝請命,率領步兵五千人,迎戰匈奴三萬騎兵。而漢武帝居然兒戲般地答應了李陵的請求,還不時催促出戰。結果,李陵帶領五千兵出居延海以北,被匈奴單于以八萬兵包圍,李廣利拒不派援兵,李陵血戰八天八夜後投降匈奴,做了“漢奸”。這一訊息傳到漢廷,舉朝震動,漢武帝食不甘味,寢不安枕,滿朝大臣失魂落魄之餘,人人痛罵李陵是漢奸賣國賊,只有司馬遷一人替李陵辯護說。

司馬遷兩次為李陵辯護,後人可能會以為他們倆是好朋友,其實恰恰相反,即使兩人同事很多年,卻連一次酒都沒喝過。司馬遷到底為什麼拼著身體殘疾也要為一個“漢奸”辯護,已經成了千古之謎,我們知道的只是,在李陵的有生之年,即使被匈奴封為右賢王,卻從來沒有對漢朝作戰。40多年後,漢朝和匈奴和親,化干戈為玉帛,昔日的敵國變成了友好鄰邦,而此時李陵已死,還有誰為他平反?李陵大概是中國歷史上身世和評價最複雜的“漢奸”了。因為他,司馬遷遭宮刑,在獄中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對中國歷史的書寫方式被譽為“不虛美,不隱善”,開創了紀傳體編史的先河。

曹無傷,中行說,李陵(司馬遷),李廣利,這些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漢奸”,這些中國歷史上真正的“漢奸”,行為不一,結局不一,而且每個人行為中蘊含的意味都非常複雜,不像後世的“漢奸”,一旦光復,自己都灰頭土臉,低人一等,活脫脫一副喪家的“漢奸”嘴臉。

標籤: 漢奸 詞源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0k6r7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