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英國商人如何煽動鴉片戰爭: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

英國商人如何煽動鴉片戰爭: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

渣甸回到倫敦,向英國政府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報告,指出中國軍事尤其是海軍的缺陷,並遊說他愛丁堡大學的校友——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亨利·帕默斯頓勳爵,稱幾周就能戰敗中國。

英國商人如何煽動鴉片戰爭: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

今年70歲的湯姆•迪瓦恩(Tom Devine)爵士是蘇格蘭著名歷史學家。他以研究17世紀以來的蘇格蘭史而聞名,其代表作《蘇格蘭國》在蘇格蘭的銷量一度超過《哈利•波特》。

最近,迪瓦恩把研究重點放在了兩位著名的蘇格蘭商人——怡和洋行創辦人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和詹姆士•馬地臣(James Matheson)身上。他們曾任職於東印度公司,並在廣州經商,除了轉售英國貨物,兩人更將印度出產的鴉片運到廣州出售,成為鉅富。

著名歷史學家湯姆•迪瓦恩

2015年6月26日傍晚,迪瓦恩在愛丁堡做了題為《讓龍上癮:中國、鴉片和蘇格蘭要素》的講座,分析渣甸和馬地臣如何在鴉片貿易中賺得大筆財富、在鴉片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他指出,這兩位鴉片商對英國政客的慫恿和對英媒的遊說,是導致鴉片戰爭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騰訊文化作者翻譯、整理的講座內容。這部分也是迪瓦恩參與寫作的新書《亞洲的蘇格蘭人》中的部分章節:

傳教士幫怡和洋行賣鴉片

在過去10年到25年時間,中國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所有的國家,特別是那些以前擁有更多話語權的西方國家,不得不接受中國的崛起,但他們同時不該忽略和中國交往的歷史,特別是19世紀30年代和二戰期間他們的所作所為。

位於廣州的歐洲洋行,19世紀初繪製

我注意到中國學者的這兩本書:一本是《中國歷史的屈辱》(Book of National Humiliations),另一本是《中國屈辱史字典》(Dictionary of National Humiliations)。由此可見,那段歷史依然活在中國人心中,那些傷痕還在,中國人依舊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他們依然沒有原諒侵略者。這些侵略者包括英國、法國、俄羅斯、美國和日本等。

談鴉片,首先要從談茶開始,這也是讓人上癮的東西。從18世紀初開始,英國人對茶的需求量越來越多——這並非是英國人口增多,或者人們更喜歡喝茶了,而是英國城市化的結果。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50年代,伴隨英國工業化的程序,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進入城鎮,英國的城市人口從20%增長到50%。與此同時,茶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中國向英國出口大量的茶葉,但中國很少需要西方的產品,所以當時的茶葉貿易商東印度公司為此付出大量白銀,英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巨大。不久,這個難題“迎刃而解”——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大量種植罌粟,製成鴉片銷往中國。從18世紀中期開始,印度的罌粟產量越來越高,因為中國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大。

但要知道,從18世紀50年代開始,在中國,進口鴉片是違法的,中國政府也對此三申五令。東印度公司不想公然得罪中國政府,只能通過貿易商和中介走私鴉片到中國廣州等地,而同一時期,怡和洋行卻將鴉片貿易做得有聲有色。

1832年7月1日,蘇格蘭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馬地臣在廣州創辦了怡和洋行(舊名“渣甸洋行”),從事鴉片和茶葉貿易——這家公司至今依然很有名,已成為怡和集團。

怡和洋行成立於19世紀30年代,在10年時間內迅速成功,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第一,兩人的互補合作。劍橋大學圖書館收藏著渣甸的親筆信,通過分析這些信件得知,渣甸家境貧寒,在親戚的贊助下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醫藥學。畢業後,他在東印度公司任職,擔任船上的外科醫生。當時的管理並不嚴格,船上的工作人員可以順便做點小生意,渣甸很早就利用這個機會,把英國貨帶到印度去賣。而馬地臣的父親早前在東印度公司工作,馬地臣子承父業,也為東印度公司工作。他也是愛丁堡大學的畢業生,讀的是人文學科,很善於和人打交道。兩個人一個精明能幹,一個交際能力強,珠聯璧合。

威廉·渣甸(左)和詹姆士·馬地臣(右)

因為在中國進口鴉片不合法,很難統計當時鴉片貿易的規模和數額,但可以從別的角度瞭解。有一次,中國政府集中沒收了英國商人的鴉片,有2萬多箱,其中怡和洋行的鴉片佔到1/3,也就是說,怡和洋行在當時是比較重要的鴉片交易商。他們進行鴉片貿易的“聰明”之處在於,按照當時中國政府規定,只有廣州是唯一一個允許外商貿易的口岸,但他們在其他口岸悄悄進行鴉片交易。

第二,傳教士的幫助。如果沒有傳教士參與,這些鴉片貿易行為也不能實現。和中國人做生意,障礙不只是一種語言,而是幾種語言,因為中國各地有不同的口音和方言,而擅長這些語言的是新教傳教士。這些傳教士不僅來自英國,也來自其他國家。

當時怡和洋行聘請了普魯士的傳教士卡爾•布斯洛夫協助他們從事鴉片貿易。有意思的是,布斯洛夫在給家人、朋友的信件中從未提及貿易的內容,他只是希望伴隨著這些貿易,他請人翻譯的中文版《新約全書》能夠一併傳到中國。他說:“精神信仰和商貿之間並不存在矛盾”。通過一些非官方的渠道,在傳教士的幫助下直接和本地人進行商貿,令怡和洋行獲得更多的貿易額。

第三個原因是技術。怡和洋行是最早使用快艇運送鴉片的商家。這些快艇很輕巧,像是狹長的浮刀。它們在中國南海往返,並且能夠迅速地掉頭。所以和東印度公司相比,怡和洋行的貿易效率更高。

渣甸遊說英國發動鴉片戰爭

鴉片源源不斷地流進中國,19世紀30年代中國鴉片的進口量是19世紀初的8倍。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中英之間的貿易順差變為逆差。鴉片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當時的三個皇子都吸食鴉片。有觀點認為,清朝軍隊在北方作戰失利,也是吸食鴉片上癮的結果。很難統計當時中國鴉片上癮者的數量,但在中國,有超過12種方言描述過鴉片,這顯示了鴉片在中國蔓延的程度,吸食鴉片的群體也從社會精英發展到了普通大眾。

清政府任命林則徐到廣東禁菸。他讓外國鴉片商交出鴉片,一併銷燬;如果不肯交,就將對方隔離,斷絕其供給,逼迫其就範。當時的英國對華事務總署出面調解,說服英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保證英國政府會對鴉片商的損失負責,給予相應賠償。將近4萬箱鴉片被上交銷燬。

但是因為未來的經濟利益受損,鴉片商人對這樣的處理結果並不滿意。馬地臣和英國的媒體記者聯絡,要他們寫報道暗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是擊潰中國政府的高傲和敵視態度。他認為,假如要繼續進行自由貿易,開啟中國市場,必須讓中國放下架子。

不久後,英國的港口商人、與鴉片貿易有關的員工,開始在英國各地舉行示威遊行。渣甸的行動更激烈:他回到倫敦,向英國政府提交了一份詳細的報告,指出中國軍事尤其是海軍的缺陷,並遊說他愛丁堡大學的校友——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亨利•帕默斯頓勳爵(Lord Palmerston),稱幾周就能戰敗中國。在當時,毫無疑問,英國擁有蒸汽機、戰艦、訓練有素的軍隊,完全可能對付像是中世紀王國(至少在軍事防禦水平上如此)的中國。

帕默斯頓勳爵最終投票支援向中國開戰。當時英國議會通過投票決定是否對華開戰,支援戰爭的一方獲得9票優勢。(注:後來帕默斯頓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並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我要強調的是,渣甸和馬地臣不僅參與了鴉片貿易,也是間接導致鴉片戰爭的原因之一,特別是渣甸對帕默斯頓勳爵的遊說。

渣甸和馬地臣從中國帶回鉅款

英國護衛艦出發了,其中包括強悍的蒸汽船“復仇女神號”(Nemesis)。中國海軍自然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在三次交鋒中,中國帆船隻能在戰火中化成灰燼。之後,《南京條約》簽訂,中國允許開放包括廣州和上海在內的5個通商口岸,並允許鴉片貿易。中國向英國賠款,將香港割讓給英國。這也是中國屈辱歷史的開端。

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不久,渣甸和馬地臣返回英國,帶回約32萬英鎊。這一數額在一百七十多年後的今天相當於多少錢呢?你們可以自己換算一下。毫無疑問,在很短的時間內,兩人掙得鉅款。馬地臣曾表示,鴉片就像是黃金,可以在任何時間銷往任何地點。

當然,英國之所以向中國開戰,也是因為當時英國的野心,以及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的勁頭。帕默斯頓勳爵也承認,從19世紀30年代後,對於英國的製造商而言,歐洲市場逐漸下滑,英國在早期工業革命中的壟斷地位越來越被弱化。向外擴張,比如向中國、太平洋和南亞地區擴張,成為必然。這些因素也是英國發動對華鴉片戰爭的原因之一。

渣甸和馬地臣的結局如何?渣甸一生未婚,馬地臣結了婚但沒有孩子。渣甸回到蘇格蘭,擔任國會議員,但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並沒有享受到他賺取的財富。他的姐姐繼承了他的財產,和英國人托馬斯•凱瑟克(Thomas Keswick)結婚。怡和集團如今繼續由凱瑟克家族掌管,目前的年收入達615億美元,旗下擁有文華東方連鎖酒店,涉足房地產、藥店、建築和汽車經銷等行業。該公司目前的僱員人數達39萬人。只是不知道多少人還記得,這家集團的“第一桶金”是從鴉片貿易中獲得的。

馬地臣的經歷更奇特。回到英國後,他購買了蘇格蘭的路易斯島,並在19世紀40年代高地鬧饑荒時花鉅款做慈善,為當地人提供食物,改善農業。也就是說,他用鴉片貿易賺的錢在另一片土地上救了另外一批人。他管家的回憶錄顯示,因為路易斯島條件惡劣,存在饑荒再次發生的可能,當地人被要求移民,約2300人不得不移民到北美上加拿大(Upper Canada)。

馬地臣的墳墓位於英國薩瑟蘭郡的萊爾格。墓碑顯示了他曾經的生意——上面雕刻著罌粟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1kn2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