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一個和尚的幾名話就能影響明朝的歷史走向嗎?

一個和尚的幾名話就能影響明朝的歷史走向嗎?

眾所周知,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上奪來的,靠的是以“清君側”(討伐皇帝身邊的奸臣)為藉口發動的“靖難之役”。在民間的語境中,明成祖朱棣能登上皇帝寶座,靠的全是一個和尚。

一個和尚的幾名話就能影響明朝的歷史走向嗎?

這和尚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道衍和尚。道衍和尚俗家姓姚,朱棣做皇帝之後賜名姚廣孝,又封他為太子少師,世稱“姚少師”。在普通百姓,甚至很多官員的心中,這位“姚少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醫藥明算卜,簡直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朱棣這個篡位之君,是靠著這位神人的幫助才能坐穩皇帝寶座的。

朱棣在北京做藩王的時候,面對即將被侄子朱允炆削藩的嚴酷局面,還在猶豫是否要起兵奪位,畢竟是造反,名不正言不順。

有一天,道衍和尚離開駐錫的寺廟來到朱棣的燕王府上,冬天的北京城冷極了,朱棣見到窗外的冰柱,隨口出了一個上聯,“天寒地凍,水無一點不成冰”,這上聯是個拆字聯,“冰”字右邊是“水”,左邊有兩點,所以,“水”字加上點才是“冰”,而另一方面,流動的水要達到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結冰,這個上聯出的可謂巧妙至極,由此也能看出朱棣在文化上的修養來,而不僅僅是一個不通文墨的馬上皇帝。

沒想到,道衍和尚聽了上聯,略加思索,馬上對了一個下聯,“國難民愁,王不出頭誰作主”。朱棣聽了,先是一笑,緊接著一驚,繼而又是一喜。道衍和尚這對聯對的工整,“王”字出頭一點便是“主”,對上加點成“冰”的“水”字,可謂嚴絲合縫,而道衍和尚文思巧妙,立馬就對上了朱棣的上聯,朱棣自然讚許地一笑。可是,往深了一想,朱棣大驚,這道衍和尚的下聯,分明是讓自己起兵造反,去奪皇位啊!不過,再仔細一想,朱棣又心下暗喜,這道衍和尚是鐵了心跟著自己乾的,得了這位神人的輔佐,天下何愁不定啊。

不過,朱棣嘴上還是對道衍和尚說:“不許胡說,這可是造反的事!況且,當今天下太平,皇上(建文帝)治國有方,百姓安居樂業,這些正是民心所向,就算起兵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啊。”言下之意,就是告訴道衍和尚,我有起兵的想法,可是民心不可違,不然我早就起兵了。

道衍和尚急中生智,告訴朱棣說:“我略懂一些卜卦之事,我看到天命在燕王您這一邊。道衍我不懂民心,只知道天命。您燕王是天命所歸,民心不可違,難道天命可違嗎?”

朱棣雖然嘴上還是一個勁兒地讓道衍和尚不得胡說,卻沒有絲毫責備他的意思,因為內心已經十分認同道衍和尚的說法了。

帝有人說,早在朱棣剛就藩北平不久的時候,他就和道衍和尚相互勾結在一起,覬覦皇位了。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的大腳馬皇后去世,由於馬皇后的賢德,朱元璋與下面的各位王爺都十分悲痛,那些已經在首都以外就藩的王爺,大多請了一位得道高僧,在當地的寺院誦經唸佛,追薦馬皇后。據說,道衍和尚第一次見朱棣,就覺得朱棣是人中龍鳳,相貌貴不可言,於是主動去了朱棣所在的北京,名為誦經,實則與朱棣籌劃奪位之事。

這說法略顯荒唐,朱棣當時二十出頭,就藩北平剛剛兩年多一點,根基尚淺,在軍隊中也沒有任何威望。而當時朱元璋正值壯年,威望、精力都在頂端,並且朱棣的大哥——太子朱標、二哥、三哥都在世,哪一個不是比他更有影響力的人物,要說朱棣那時就有奪位的想法,恐怕借他個膽子他都未必敢。

不過後來,朱棣的大哥、二哥、三哥相繼去世,朱元璋臨死前把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這下,威望、實力的對比就出現了不平衡的情況,朱允炆剛二十出頭,沒有任何治國的經驗和威望,而朱棣就藩北平將近二十年,親自帶兵遠征漠北,在北方的軍隊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可謂“振臂一呼,應者雲集”。

這個時候,朱棣無論是從個人資格、能力,還是從皇家倫理位序上,都是老大,他不會甘心做一個本分的臣子了。加上朱充炆要進行削藩,就算沒有道衍和尚從旁煽風點火,恐怕朱棣也不會任人宰割,讓侄子削藩之後把自己監禁起來。加上道衍和尚不時旁敲側擊,朱棣更是堅定了起兵奪位的決心。

道衍和尚學究天人,歷史上頗有人稱他為“披著袈裟的政治家”,這是比較中肯的評價。朱棣得他輔佐,也是相得益彰,而道衍和尚在整個“靖難”的過程中,厥功甚偉,朱棣登上皇位之後,把“靖難”的首功給了他,可見道衍和尚對於朱棣登上皇位,是出了大力的。

所以,要說明成祖朱棣登上皇帝寶座,全靠一個道衍和尚,當然是不確切的,朱棣自己文韜武略,親自帶兵深入漠北,在北方軍隊中享有崇高威望,又是皇家倫理位序上的老大,自然有資格、有能力一爭皇位。

而他得道衍和尚的輔佐,卻是如虎添翼。道衍得遇明君,朱棣幸得賢臣,開創了一個“永樂盛世”,也算是一段佳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94y6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