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南北方的教育差距 讓明朝皇帝頭疼了200多年

南北方的教育差距 讓明朝皇帝頭疼了200多年

中國的科舉制度在明朝時期出現了一個很大的轉折,在宋朝時期,培養出了的文人還是比較有實際價值的。但是經過元朝的折騰以後,明朝的科舉制度開始走上畸形的道路。在明朝科舉考試中,忠君是第一位的,至於能力問題可以向後排。君主權力開始無限擴大,官本位的思想嚴重。在明朝的歷史中,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明朝皇帝們這就是科舉錄取問題。由於南北方教育的差距,南方與北方的教育矛盾開始出現。

南北方的教育差距 讓明朝皇帝頭疼了200多年

一、朱元璋動用行政權力,可以扭轉了局面

明朝建立的初期,北方經過戰爭的反覆蹂躪之後,人民的生活都是基本問題,至於接受教育只能向後排。但在南方,由於戰爭的影響比較小,所以極大的一部分人都接受過教育。南北方的教育差距逐漸出現,這一點從明朝初期的錄取比例中就看出了端倪。在朱元璋在位的31年時間內,他一共錄取了867名進士。在這些天之驕子中有620人是南方人,佔到了總數了71%。而北方、西北、西南加在一起也才29%,這是當時的現實情況決定的,朱元璋自己也曾經說:“北人學問遠不如南人。”但是出於各方面的考慮,考試名額又不能讓東南考生全部佔據。明朝君臣一直在調和這方面的差距和矛盾,但是在朱元璋的晚年還是出事了。

在朱元璋在位的第30個年頭,朱元璋又一次主持科舉考試,這也是他最後一次主次科舉。科舉結果出爐以後引發了軒然大波,高中進士的52人全部都是南方人,這被北方士子視為徇私舞弊。北方士子寫聯名信上奏朱元璋,朱元璋自然也十分頭疼,主考官絕對不會也絕對不敢徇私舞弊,這極有可能是一個讓人無奈的事實。但是朱元璋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他不能寒了北方士子的心,朱元璋通過自己的權力干預了科舉結果。一個月之後,新的錄取結果出爐,這次高中進士的全部均為北方人。這次科舉風波就這麼在朱元璋的直接干預下渡過了,但是南北方的教育差距成為了一個固定的事實,所有的官員都心知肚明。

二、20年之內矛盾加劇,最終出現了南六北四的格局

1398年,朱元璋撒手人寰,他的乖孫子朱允炆和暴力兒子朱棣都沒有注意到科舉的問題。在2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是南方獨大的局面。經過統計之後發現,在所有的進士中,南方士子仍佔了83%,北方士子只有11%,西南士子更是隻有4%。這個問題在這二十多年中一直存在,在朱棣遷都北京之後,這個問題已經達到了不能不解決的地步。但是馬上皇帝當真沒有這個水平,他在出徵的途中去世。他的兒子又僅僅做了10個月的皇帝,他的孫子朱瞻基登基之後,立刻改變了這一無奈的局面。明朝的科舉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以每科錄取100名進士為例。南方士子佔60%,北方士子佔40%。這屬於從國家層面干預了科舉問題,但會試和殿試的題目確實全國統一的。

在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時期,他調整了這一比例,為例照顧西南地區的士子感情,明朝錄取進士的比例變成了南方55%、北方35%、西南10%。這一比例一直持續到清朝末期,雖然這種情況有朝廷干預正常錄取比例的因素,但這是為了保證文化落後地區的士子也能夠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家庭。在明朝的首都遷移到北京之後,明朝君臣不得不估計北方士子的感情。這和北宋時期如出一轍,宋太祖趙匡胤那一句:“後世子孫無用南士為相”坑苦了南方士子。客觀的說,在明朝那種已經畸形的科舉制度下,即便是考中進士也不能代表能治理國家。唐宋時期的固有模式被更改,明朝那種只靠八股文的制度幾乎毀了當時的文人。

三、104歲高齡參加科舉,上演了淒涼的一幕

早在崇禎時期,大學士徐光啟就發現了科舉的無用。但是崇禎處於各方面的考慮,仍不能廢除科舉。清朝入關以後,繼續沿用明朝的科舉制度。1699年,一位101歲的老人(萬曆、天啟、崇禎、順治、康熙五朝)在自己曾孫子的攙扶下走進了考察。結果這位老人再次名落孫山,而它的曾孫子卻中了二甲第十名。1826年,歷史再次重演,一位104歲的老人孤獨的走進考場。結果他並未被錄取,但道光皇帝念其精神可嘉,賜其為同進士出身。不過由於年齡的限制,這位老人註定無緣官場。在那個家天下和官本位思想極度嚴重的時代,科舉制度也成為逐步走上畸形。西方國家的文官制度也是起源於中國的科舉制度,但是最終二者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卻出現了天壤之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vd6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