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解密:侵華日軍打到南京中山陵時發出什麼感嘆?

解密:侵華日軍打到南京中山陵時發出什麼感嘆?

中國人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屠殺命運,有時令屠夫們都感到不可思議。

解密:侵華日軍打到南京中山陵時發出什麼感嘆?

參加侵華戰爭的日本兵東史郎曾在他的《東史郎日記》,記錄了日軍打到南京中山陵的情景。

當他們打到南京城下的紫金山時,看到了安葬民國締造者的陵墓,不禁發出瞭如是感慨:

我們走得更歡了。右邊有座大山,中隊長查了地圖,說是紫金山。

紫金山下有一座雄偉的白塔,後來才知道,那是孫文的墓。

從遠古堯舜開始,擁有四千多年歷史的世界第一大國——富饒昌盛的支那,在清朝道光皇帝時代和英國之間發生了鴉片戰爭。列強為了欺壓清國,相繼發動戰爭。憂國之士孫逸仙為建立理想國家發起革命運動,取得了革命的成功。孫文臨終前留下遺囑: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而今他長眠於紫金山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中山陵下,正進行著最後一場激烈的攻守戰,這是一場劃時代的激戰。

……

應該說,日本軍人的文化程度大多不低,起碼都達到了高中水平。東史郎只是日本一個普通士兵,但卻是個大學生,曾就讀於日本福知山市立命大學。他竟也知道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和他的政治主張。為孫中山死後,“世界第一大族”命運多舛而慨嘆不已。

侵略者的慨嘆,即便是鱷魚的眼淚,也有使“被食者”反思的價值。

史料顯示,南京淪陷前夕,中國軍隊還有9萬多殘兵滯留城內,他們和逃不出城的幾十萬市民一起,在大禍來臨時,基本上都採取了“走”與“躲”的策略,士兵們丟掉武器換上便裝,進入難民區躲藏或混入難民流中,準備隨時出城。幾乎沒有人想到有組織地主動抵抗日軍的侵入。

市民們的表現,是更加的無助、恐慌和不知所措。他們躲在家中關緊大門,對於大敵壓境,他們感到無可奈何,祈禱能躲避災禍的降臨。甚至有人幻想著“接受日軍”可能會保住身家性命,更有一些市民懷著對戰爭麻木的情緒,認為戰爭與他們無關,認為只要自己沒進行什麼反日的活動,沒與本國軍隊配合,日軍就不會對他們施暴。

但是,他們都錯了,日本軍隊進入南京街道巷裡之後,不問情況,見人就殺。他們挨家逐戶破門而入“搜查軍人”,進門後除殺害開門者外,還要逐屋搜查,見青年壯丁就殺,見婦女就姦淫,不論是白髮老婦還是未成年女孩,都逃不過其魔爪。當暴虐行為傳遍全城時,南京居民更加恐慌,他們或奔逃、藏身於暗室、床底桌下,極少拼死一搏。

南京大屠殺的親歷者,德國駐南京外交官羅森說:

“日本的行徑等於在南京為自己豎起了一根恥辱柱。”

而同時,他的夥伴施佩林,面對滯留在南京的中國國軍野戰救護隊人員,表情凝重地說:“現在敵人佔領的,在貴國全面積中,不過百分之幾,你們唯一的出路,只有抵抗,否則恐怕要做奴隸!”

施佩林的話,險些一語成讖。我們看南京大屠殺的回放,放眼望去,刀俎之下,滿是魚肉。

“世界第一大族”怎麼了,為什麼一再成為“弱肉”而被“強食”?

每當回顧南京大屠殺,總令我想起了這個動物:角馬。我在本章開頭講了角馬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裡還遺漏了一個退化的過程:

角馬原本是生活在非洲大陸上的一種牛。原先和角馬生存在一起的獅、虎、豹、狼等都沒有角馬的個頭大,在很多時候還很怕角馬。因此,角馬憑著個大還能暫時性地威風一下,還時不時接受點饋贈,日子也很是悠閒。而虎、豹、狼雖然個頭小,卻極其凶猛,經常捕食一些小動物,漸漸地身體強壯了,牙齒鋒利了,性情也更加凶猛了,天長日久,對於體形龐大的角馬也開始襲擊起來。

角馬無力阻止昔日小字輩的攻擊,就想變成長於賓士的駿馬。但在變化的過程中,又捨不得八字角和八卦蹄,於是變到一半又不變了。最後失去了強壯,保留了笨拙,劣勢進一步明顯,最終被吞食殆盡。

外患頻仍的華夏民族的命運,與角馬的悲劇何其相似乃爾。

一個民族劣變“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則其改造,也決非一日之功。可以肯定的是,“保守”“奴順”“愚弱”“內耗”“膽小”等民族劣根一日不除,則這個民族就一日擺脫不掉角馬的悲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wy6k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