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揭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前生後世

揭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前生後世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但是,北京的清朝政權仍然存在,於是就出現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極富野心且精於權術的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充分利用這個時機,演出了“談判誘和”與“武力逼宮”兩齣戲來攫取全國政權。他一方面與南方的民國臨時政府進行和談,信誓旦旦地聲稱“贊成共和”,以促成清帝退位為條件,要求臨時政府把大總統的寶座讓給他;另一方面又借南方革命黨人的力量威脅清朝政府,逼迫皇帝退位。

揭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前生後世

臨時政府中的某些革命黨人也對袁世凱反革命野心家的兩面派手腕認識不清,幻想用不流血的議和方式達到取消帝制的目的。而孫中山迫於臨時政府財力短缺,資產階級革命派又沒有組織起一支真正由自己掌握的革命軍隊,無力與袁世凱抗衡,加之英國等帝國主義國家也大力支援袁世凱,向臨時政府施加壓力,在得到袁世凱擁護共和的承諾後,孫中山只好辭去臨時大總統之職,讓位於袁世凱。

但孫中山對舊派軍閥袁世凱還是存有戒心的,他在向參議院辭職時提出了旨在限制袁世凱的三項條件,其中第三點是“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守頒佈的一切法制章程”。很明顯,這是意欲用法的形式來保護辛亥革命的成果,防止袁世凱竊國擅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誕生的。1912年2月7日,在孫中山的主持下,參議院召開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起草會議,確定由著名革命黨人、法制局局長宋教仁主稿。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制定和討論,於3月8日在參議院通過,並由孫中山於3月11日,也就是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的第二天正式予以公佈。

《臨時約法》的內容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下簡稱《臨時約法》)共7章56條。

一、第一章“總綱”,規定了中華民國的主權歸屬、領土範圍和行使統治權的國家機構,貫穿了“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這一基本原則。

二、第二章“人民”,根據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原則,具體地規定了人民的各種權利和義務。

三、第三章“參議院”、第四章“總統”、第五章“國務員”和第六章“法院”,根據資產階級三權分立的原則,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體制。《臨時約法》把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種,規定分別由三種不同的國家機關掌握和行使,以達到以權制權的目的,從而防止專制獨裁併保障自由。

四、第七章“附則”,規定了《臨時約法》的效力以及嚴格的修改程式,以防袁世凱之流隨意篡改《約法》。

《臨時約法》的意義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中國法制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憲法檔案。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在中國延續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並貫穿了近代憲法中的人民主權原則、基本人權原則、權力制約原則和法治原則,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臨時約法》反映了資產階級以及廣大人民的民主要求,鼓舞人們為維護自己的權利而鬥爭。《臨時約法》的頒佈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此後任何企圖倒拉歷史車輪的行為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袁世凱妄想做皇帝和張勳擁立溥儀復辟的失敗就是最好的寫照。同時,《臨時約法》也為以後民主革命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因此,《臨時約法》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一面光輝旗幟。

《臨時約法》的命運

然而,崇尚個人獨裁甚至做著皇帝夢的竊國大盜袁世凱自然是不會對這部貫穿著民主精神的《臨時約法》感到滿意的,他既已大權在握,一紙文書又怎麼能約束住他?於是,1914年1月,袁世凱下令宣佈解散國會,進而又召開了一個完全聽命於他的“約法會議”,炮製出一部專制獨裁的《中華民國約法》,孫中山等革命派寄希望於限制袁世凱的《臨時約法》終於被袁世凱一手撕毀。

《臨時約法》被譭棄的命運,也向我們昭示著這樣一個基本法理:法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必須要由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所謂國家強制,是指以監獄、軍隊、憲兵、警察等國家暴力機器為後盾的強制。法必須以國家強制力為最後保證手段,才能得到切實地推行。沒有國家強制力做後盾的法律毫無效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yooe9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