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風雲人物 >

揭祕王寵惠:為中華民族贏得尊嚴的傑出外交家

揭祕王寵惠:為中華民族贏得尊嚴的傑出外交家

引言

揭祕王寵惠:為中華民族贏得尊嚴的傑出外交家

1958年,77歲的王寵惠在寶島臺灣辭世。50年過去了,仍有很多中國人對他念念不忘,因為他為中國近現代法學界、外交界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中國近代第一張大學文憑的獲得者、國民政府第一法學家、中國第一位海牙國際法庭法官。1943年在中英美三國舉行的開羅會議上,王寵惠的據理力爭使得“滿洲、臺灣、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寫進《開羅宣言》。他被譽為“中國近代法政精英第一人”。

憑藉著深厚的法學功底和睿智的外交思維,滿腔愛國熱情的王寵惠常常能在外交舞臺上為中華民族贏得尊嚴。1943年,王寵惠代表國民政府出席中、美、英三國召開的開羅會議時,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捍衛主權的決心。

王寵惠的故鄉——王屋,地處東莞市虎門鎮中心,在商業氛圍濃厚的鬧市裡,王屋的門面依舊保持著古色古香的味道。

欲尋覓王寵惠的蹤跡,必先經過王屋冠忠大道。這條頗有霸氣的大道雖然不寬,卻暗含著另一層含義,這裡曾經走出過很有分量的人物。

王寵惠——中國近代第一張大學文憑的獲得者、國民政府第一法學家、中國第一位海牙法庭法官……對這個不在王屋出生,不在王屋常住,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留在王屋的王屋人,王屋居民說起其頭銜時卻如數家珍,不時流露出驕傲的表情,讓記者頗為驚訝。

在王屋居民小組辦公室裡,記者找到了謎底。為了讓後人不忘卻祖輩的光輝史蹟,虎門鎮博湧社群和王屋居民小組集資出版了《王寵惠與中華民國》,發放到每家每戶。這本書記錄了王寵惠生平以及在政界、學界、外交界的傲人成績,是不少居民珍藏的寶貝。翻開這本厚厚的人物傳記,王寵惠的形象躍然紙上,他為歷史所做出的貢獻一幕幕呈現在眼前……

中國獲大學文憑第一人

1881年,祖籍東莞虎門鎮王屋鄉的王寵惠在香港出生。幼年雖入讀聖保羅學校學習英文,但父親王煜初要求其學習《論語》、《孟子》等經典論著,從國小貫中西為其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895年,清政府在天津設立北洋大學堂(現天津大學),在全國招考學員,王寵惠在港報名參加了這次考試,並以優異成績被錄取為法科學生

時光荏苒,1900年的正月二十六日,這是北洋大學第一屆畢業生王寵惠畢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他以北洋大學第一名最優等生的身份,領到了考憑(即文憑),那年他19歲。他手上捧著的不是一張普通的大學文憑,是我國有據可查的第一張大學畢業文憑。這張彌足珍貴的文憑書有“欽字第壹號”。文憑正文開頭書有“欽差大臣辦理北洋通商事務直隸總督部堂裕為……”文憑內有對北洋大學的簡介、對學生的介紹和鑑定、學生所學課程等內容,另外還寫有文憑獲得者王寵惠的曾祖父、祖父、父親的姓名。

作為我國第一所新型大學的第一屆畢業生,王寵惠獲頒的是“欽字第壹號”文憑,因此他所持的文憑被認定為我國第一張大學畢業文憑。2005年9月,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古瑤曾率隊赴臺灣尋找文憑原件。他說“王寵惠是天津大學的驕傲,直到今天,在校園裡提起王寵惠,仍舊無人不知。找到這張文憑是天津大學一直以來的心願。”遺憾的是,王寵惠之子王大閎稱完全不記得見過這張文憑,特別從上海舉家遷往臺灣時,大批物品留在上海老屋。王寵惠的孫子和孫女曾整理過爺爺的遺物,他們還保留著爺爺撰寫的書籍《困學齋文存》,這本書中就有王寵惠獲得的中國近代第一張大學文憑的照片。

知遇孫中山投身政壇

說起王寵惠的一生,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就是孫中山。無論是王寵惠留學海外還是涉足政壇,孫中山都扮演著提攜人的角色。孫中山與王寵惠的父親王煜初私交甚篤,王寵惠孩童時,孫中山在他家旁邊的雅麗氏醫院附屬的西醫書院習醫,常常與王煜初研討革命理想。孫中山與王家的感情之深,從以下事件可見一斑:1895年廣州重陽起義失敗後,為逃避清吏緝捕,孫中山逃到廣州王宅。期間王寵惠的哥哥王寵勳舉行婚宴,孫中山冒險前往祝賀。酒席還沒結束,清廷官吏突然入屋索人,待王家人發覺時,孫中山早已離去。

1901年,再次與孫中山見面,王寵惠已在東京留學攻讀政法專業。留學日本期間,王寵惠與秦力山等人創辦《國民報》,孫中山鼎力支援,還接濟其經費。1904年,王寵惠在耶魯大學學習時,又與正在美國舊金山宣傳中國革命的孫中山相見,期間還發生了一個標誌性事件,王寵惠協助孫中山起草了《中國問題之真解決》,闡明中國革命勢在必行,呼籲外國人支援革命,推翻清朝統治,標誌著王寵惠正式走上革命的道路。

學而優則仕。1911年,而立之年的王寵惠初涉政壇。王寵惠政治生涯中的第一個重要職務,是孫中山力挺出任的。1912年元月,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提名王寵惠為外交總長。當時有人提出王寵惠資格不足,建議起用外交經驗豐富的伍廷芳。但孫中山力挺王寵惠,稱“吾人正當破除所謂官僚資格,外交問題,吾自決之,勿怯之。”而對於老將伍廷芳,孫中山在會見上海的報社記者時,則強調民國建國之初立法很重要,對伍廷芳另有重用。但孫中山的本意,是希望任用年輕的王寵惠,將外交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即便這樣,對王寵惠也是莫大的支援,為他今後在國際舞臺上施展外交才能,成為第一個出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的中國人做了鋪墊。

政壇幾起幾落的“好人”

王寵惠在政壇的初次亮相可謂驚豔,但好景不長,僅僅當了3個月臨時政府的外交總長,1912年3月,王寵惠的第一次政治經歷就隨著袁世凱的上臺匆匆落幕。但王寵惠在法學方面的造詣也得到了袁世凱的賞識,很快又被任命為司法總長,或許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又是3個月,王寵惠的仕途因袁世凱的竊國行為而中斷。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沉寂10年,王寵惠東山再起。此時的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以蔡元培、胡適、梁漱溟、王寵惠等人為核心的一群知識分子在《努力週報》上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認為中國的政治軍閥混戰,國無寧日,是因為“好人”不願參與政治,讓壞人當道。為此,他們提出由知識分子中的“好人”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變政府腐敗的現實。

1922年9月,在直係軍閥吳佩孚支援下,王寵惠等人組成“好人政府”的願望成真,而王寵惠的個人政治生涯也達到了巔峰,出任國務總理。可惜“好人政府”在軍閥混戰的特殊年代,沒有強有力的組織和武裝力量的支撐,也缺乏人民的支援,無力控制當時的混亂政治局面。僅70天,王寵惠執掌的“內閣”就倒臺了,仕途不暢的王寵惠離國,到海牙出任國際法庭候補法官。

1945年王寵惠(左二)與顧維鈞(右二)

在政壇上三起三落,遠走他鄉的王寵惠並沒有就此結束他的政治生涯。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蔣介石力邀王寵惠回國任南京政府司法院長,王寵惠接受了邀請。1931年,因立法之爭王寵惠辭去司法院長之職,再度赴海牙任國際法庭法官。但王寵惠始終心繫國家興亡,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他回國出任南京政府外交部長。1941年,蔣介石發動“皖南事變”,接著又打算調動數十萬軍隊“圍剿”中國共產黨,但行動之前,不得不考慮各國的態度,於是請王寵惠商議。“同室操戈乃亡國滅種之時”,王寵惠力諫蔣介石三思慎行。此言一出,蔣介石勃然大怒,但這時侍從室送來的一急電,讓蔣介石對王寵惠精闢分析和獨到見解甚為欽佩。密電中的內容說的是日本出動15萬人馬,兵分三路向河南進犯。因此,蔣介石被迫放棄了“圍剿”計劃。此事讓蔣介石意識到王寵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應該留在身邊,隨後蔣介石免去了王寵惠外交部長職務,改任其為國民黨最高國防委員會祕書長,參與處理最高決策,那年王寵惠已步入花甲之年。“二戰”期間,蔣介石多次出席國際會議,王寵惠都緊隨左右。1946年,65歲的王寵惠向蔣介石請辭,蔣介石極力挽留,可見王寵惠在蔣介石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1948年,王寵惠到香港養病,1949年赴臺灣,至此,王寵惠才正式在政治舞臺上謝幕。

開羅會議力爭臺灣“歸還中國”

如今,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日益強大,在國際舞臺上有著日趨重要的發言權。而在王寵惠那個年代,說得更多的是“弱國無外交”。但憑藉著深厚的法學功底和睿智的外交思維,滿腔愛國熱情的王寵惠常常能在外交舞臺上為中華民族贏得尊嚴。

1921年11月,王寵惠和顧維鈞等代表中國赴華盛頓出席太平洋會議。大會上,迫於國內民眾的壓力,經過反覆思量的王寵惠決定單獨提出廢除日本逼迫中國簽訂的“二十一條”,希望藉助英美國家力量進行調停,王寵惠強調“二十一條”的存在對與會各國在華利益的威脅,尤其對美國門戶開放政策的影響,這一有理有據的陳述讓日本代表措手不及。雖然最終沒有實現廢除“二十一條”的願望,但王寵惠不畏強權,堅決捍衛祖國領土主權完整,會議簽訂《九國公約》,列強承認“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行政之完整”。王寵惠在大會上力爭國權的表現大大提升了他在國內的政治聲望,1921年12月2日,《大公報》發表文章對王寵惠大加讚賞,“吾人對於王氏甚表欽佩”。

王寵惠敏捷的思維、犀利的詞鋒,常常讓瞧不起中國的帝國主義者自取其辱。1933年,王寵惠奉命出席國際聯盟會議。會上,日本代表以輕蔑的口吻挑釁王寵惠說:“你是代表南京國民政府呢,還是代表東北滿洲國政府?”王寵惠立即站起來,義正詞嚴地大聲回答:“我代表貴國承認的那個中國政府。”頓時各國代表掌聲雷動,日本代表自討了個沒趣,悻悻而退。

1943年,王寵惠代表國民政府出席中、美、英三國召開的開羅會議時,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捍衛主權的決心。11月26日,三國代表正式會商《開羅宣言》一事,英國代表別有用心地將“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當然歸還中國”改成“當然必須由日本放棄”。此言一出,王寵惠當即表示中國不能贊成,若如此含糊,只說日本應該放棄而不說應歸何國,則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皆將疑惑不解。英國代表表示日本放棄即代表歸屬中國,但王寵惠堅持不得含糊,否則會議公報將喪失其價值,若不明言歸還中國,則盟國聯合作戰,反對侵略,維護世界和平的目的就不明顯了。美國代表也贊同王寵惠的提法,最終英國照中美意見寫明“滿洲、臺灣、澎湖列島應歸還中國”。

中國首位海牙國際法庭法官

王寵惠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但一生中最值得其驕傲的,應該是他在法學上的貢獻。王寵惠憑藉其天才般的語言天賦,在法學研究上的突出貢獻,為國際法學界寫下了濃重的一筆。1907年,王寵惠將德文版的《德國民法典》翻譯為英文。這是當時歐洲最早的《德國民法典》英譯本之一,此譯本出版後立即博得世界法學界的讚譽,成為了英美各大學法律學院指定的必讀課本。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到訪臺灣時,也要親自拜訪王寵惠,因為尼克松上大學時,教材正是王寵惠翻譯的《德國民法典》。

不願與袁世凱同流合汙的王寵惠辭去司法總長後,轉而受聘中華書局任英文編輯部主任,不久後出任復旦大學副校長。雖然不在官場打拼,但這段“清心寡慾”的時間卻讓王寵惠在法學研究上有了很深的造詣,他深入研究《臨時約法》,先後著有《憲法芻議》、《比較憲法》等影響深遠的書籍。王寵惠在中國民法和刑法上的貢獻也為人所稱道,1928年,王寵惠開始主持修訂刑法,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礎上,起草了《刑法草案》。這一草案廢除了舊刑法中受傳統禮制影響的內容,確立了在刑事懲罰方面所有國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原則。草案最終於1928年通過,即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法典的形式頒佈的刑法典——《中華民國刑法》,王寵惠因此被譽為中華民國第一法學家。《中華民國民法》編訂也有王寵惠的功勞,他學貫中西的背景,使這部法典注重對西方先進的民商法思想的吸收,又兼顧了中國傳統的民間習慣,達到了中西合璧的效果。

1923年,作為當時中國最有名的法學家之一,王寵惠又打破了一項全國紀錄。受北京政府的委派,王寵惠出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成為了海牙國際法庭的第一任中國籍的法官。擔任國際法官,王寵惠堅持以公平適當的原則處理國際糾紛,他所表現出來的法學修養和紳士風度,世界各國的學者和政治家無不為之折服。身在海牙的王寵惠也不忘維護民族尊嚴,常常有力回擊西方世界對黃種人的歧視。1924年王寵惠遊歷法國時,法國最高法院特別邀請他做演講,以此表達對他的敬意。這一隆重的禮遇,充分顯示了王寵惠在國際法學界的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王寵惠作為中國方面的代表出席了聯合國成立大會,他對聯合國憲章的制定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建議,並被委以潤色和審定聯合國憲章中文版工作的重任。

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選舉中,王寵惠還因其在法學研究上的突出貢獻,入選人文組院士。

王寵惠大事年表

王寵惠(1881-1958),1881年10月10日生於香港荷里活道75號道濟會堂,字亮疇,祖籍東莞虎門鎮王屋鄉。

1887年(光緒十三年):入讀聖保羅學校,初識孫中山。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獲得中國第一張大學畢業文憑。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立大學。期間和孫中山討論“五權憲法”,並起草《中國問題之真解決》。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赴歐洲留學,被選為“柏林比較法學會”會員,並將《德國民法》譯為英文。

1911年:膺任第一任南京臨時政府外交總長。

1913年:受聘復旦大學副校長,先後出版《憲法芻議》、《比較憲法》等書。

1921年:被選為國際法庭副裁判長。當年冬季赴華盛頓出席九國會議,嚴斥日本“二十一條”無理。

1927年:出任南京政府司法部長。

1930年:膺選為海牙國際常設法庭的正式法官。

1946年王寵惠代表中國出席了聯合國成立大會,對聯合國憲章的制定提出了建設性建議,並承擔聯合國憲章中文版的潤色和審定工作。

1949年:到香港養病,隨後赴臺灣。

1952年:任臺灣東吳大學董事長。

1958年:3月15日凌晨病逝,安葬於東吳大學校園內山坡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fengyun/4ln70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