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少數民族 >

古老神祕的佤族村寨 翁丁村的民族風情

古老神祕的佤族村寨 翁丁村的民族風情

翁丁是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勐角鄉的一個群山環抱的佤族村落,距離滄源縣城約為30公里。全村有近百戶人家,400餘人口。由於至今仍保持著頗具原始狀態的生活方式,翁丁村又被人們稱之為翁丁佤族原始部落。

古老神祕的佤族村寨 翁丁村的民族風情

站在山包上,俯視另一個山頭被綠樹包圍的錯落有致滿是茅草房的寨子,薄霧中若隱若現的翁丁古寨頓時充滿了神祕感。

古寨風情

通往寨門的路上,看到一些掛著牛頭骷髏的木樁,高矮粗細都有。進寨的路不寬,都鑲有鵝卵石。從路面上鵝卵石的光滑程度推斷,這寨子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應該不假。那每隔幾步掛著牛頭的木樁叫牛頭樁。牛頭樁是佤族村落權力和財富的象徵。牛頭樁一般立在寨子周圍。牛頭樁越多,樁上的牛頭越大,證明寨子的財富越多,勢力越大。

不遠的大青樹下,有一道完全用木頭和茅草搭建的門,這就是翁丁村的寨門了。寨門很簡單,一邊倚靠大青樹,一邊栽了三個木柱,用幾個橫杆釘了,頂上用竹片將茅草固定,看上去雖然簡單,但並不顯得陋敝,看看那高懸在門頭的牛頭骷髏,或多或少還感覺有那麼一絲威嚴。佤族人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門,寨子的門隨時敞開,家裡的門也一樣的沒有實際意義,頂多是為了防止牲口出入,用樹杈之類的東西攔一攔而已。

木鼓,被佤族人視為可通天的神器,是歷史上佤族用來驅邪祭奠、召集部落成員、告急友鄰、出征決鬥必不可少的用具。過去,每個佤族村寨都有一間或幾間木鼓房,每間木鼓房裡都有一對木鼓,謂之公鼓和母鼓。關於木鼓的傳說很多,起源不明,但可以確定它是佤族多神崇拜的產物。

由木鼓派生而來的是木鼓舞,它是佤族人自然崇拜和神靈崇拜的體現,是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念的折射。隨著歷史的前進,文化的發展,這些舞蹈已逐步脫離原始宗教的範疇,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成為反映佤族燦爛歷史文化、強悍的民族精神、嚮往光明幸福並執著追求的一種民間文化藝術。近年來,經過文藝工作者的加工整理,這些舞蹈逐步展現在舞臺上。專家們評論說:木鼓舞是“最壯麗的舞姿、最動魄的鳴響、最神聖的時刻、最輝煌的太陽”。2006年,木鼓舞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剽牛是寨子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將拴在剽牛樁上的牛殺死,但殺牛用的不是刀,而是標槍。佤族人把犧牲牛視為至高無上的禮儀,以示嚴肅和莊重,因此便產生了鬥牛和剽牛的習俗。每逢重大活動,諸如拉木鼓、結盟、議事或是節慶,都要舉行鬥牛比賽或是剽牛典禮,以此作為祭祀、慶賀、祈福、禱告的主要內容。

由剽牛又派生了剽牛舞。剽牛舞是木鼓舞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在製作木鼓的過程中,必須剽牛祭祀。就在剽牛後的第二天傍晚,在剽牛人家的竹樓上跳男性雙人祭祀舞蹈。與此同時,群眾性的剽牛舞在剽牛場上動作穩沉、莊重而嚴肅地進行。

翁丁人

雲南滄源佤族是從原始社會一步跨入現代社會的民族。翁丁人依山而居,房與房之間相距不遠,但錯落有致,別有情趣。這些民居是傳統的杆欄式房屋,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乾燥涼爽,下層堆放物件,或養豬、或喂牛。傳統的杆欄式房屋,一般都用草片覆蓋,竹木結構,竹笆圍牆,竹笆地板,其外形猶如孔明帽。為了避風防寒,屋面總是離地面很近,遠遠望去,就像一叢一叢的蘑菇。

進入翁丁,你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這個村子除了老者和小孩之外,就是四五十歲的中年男女,那些二三十歲的男女青年都外出打工了。佤族人能歌善舞,隨便拿一片樹葉他們就能吹奏出美妙的音樂,一把獨弦胡,他們就能拉出動聽的曲子,無論男女老少,只要音樂一起,他們都能隨著音樂的旋律翩翩起舞。正因為如此,很多有識之士就將他們組織起來,建立文藝團隊,到全國各地去表演佤族風情節目。佤族是一個愛張揚、好表現、接受新事物相當快的民族,他們走出佤山闖世界,據說,活躍在全國各地旅遊景點的表演團隊多達幾十支,他們多則幾十人,少則十幾人。很多佤族女演員被譽為“東方的黑珍珠,亞州的野玖瑰,雲南的黑牡丹”,深受遊客歡迎。

滄桑的老人坐在火塘邊,悠然地抽著很長很長的煙鍋,那份深沉,那份無耐,還有那份見怪不怪的眼神,讓人遐想。翁丁人童心不泯,他們會毫無顧忌地在水龍頭下刷拉刷拉地用泉水洗澡,小男孩和小女孩就在同一個水龍頭下裸浴,相互間還對視而笑,你摸我一把,我拍你一下,那種逗趣的情景,充滿了返璞歸真之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minzu/zx7ol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