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文史百科 >

矛之番外篇 越國吳王夫差自用青銅矛現世

矛之番外篇 越國吳王夫差自用青銅矛現世

1983年,在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中出土了一件吳王夫差自用青銅矛,全長29.5釐米。器身與劍身相似而稍短,中線起脊,脊上有血槽,兩面血槽後端各鑄一獸首。骹中空,骹口扁圓,口沿內凹。矛體滿飾菱形幾何暗紋。基部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據專家考證,鈼為矛屬刺兵器。由此可知,此為吳王夫差自用。冶鑄精良,花紋優雅,儲存完好可與越王勾踐劍媲美。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矛之番外篇 越國吳王夫差自用青銅矛現世

青銅器在鑄造時應為純黃色,我們今天所見的大多呈現出銅綠色的青銅器,並非其本來的色澤,而是由於生鏽的原因。但如果儲存得好,在出土之後仍會呈現出黃色,吳王夫差矛就是一件完整如新的青銅兵器。造型獨特有巧思,鋒刃線條平滑流暢,脊部有一條血槽,鋒部呈弧線三角形,表面飾有黑色“米”字形暗花,一面有兩行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矛”刀鋒附近為曲刃,便於矛刺的動作,這不同於冷兵器時代西方的劍刃,西方多用於劈、砍,所以便為直刃。在這類兵器中,脊、刃多采用不同的合金,以令其堅韌,因此刀脊的色澤可能會有所不同。吳王夫差矛通體裝飾簡潔劃一,血槽下部飾以小型獸面,似為龍首,與血槽相配,宛若一條凌雲直下的飛龍。這種下垂之勢與雙刃的直上之勢形成一種對比,在升騰之中給人一種穩定凝重感。

這支矛是省博物館考古工作者於 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江陵縣馬山五號墓中發現的。此墓屬中小型土坑墓,棺槨腐朽無存,距出土越王勾踐劍址二公里,距“絲綢寶庫”出土處一百餘米,從墓葬形制、葬俗特點分析,應屬戰國時期楚墓。有關專家認為:春秋時吳王夫差矛在我省和山東、河南已有發現,而造型如此精美、銘文如此特殊的吳王夫差矛,實乃首見,它對研究楚史、探討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關係及當時的鑄造工藝、古文字等,都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至於吳王夫差矛怎樣來到楚地等等問題,尚待學術界進一步研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wenshi/4l1x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