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公孫勝如此有才 為何不自立山頭或投奔宋江?

公孫勝如此有才 為何不自立山頭或投奔宋江?

水滸傳裡的晁蓋不像宋江那樣能籠絡人心,也不像吳用那樣善用計謀,更不像武松林沖之輩武藝了得。這樣的人物,在水泊梁山,也能有一方用武之地,更有公孫勝的追隨。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公孫勝如此有才 為何不自立山頭或投奔宋江?

公孫勝,在當時也是有名的人物。名氣不輸宋江,對朋友也講義氣,排陣也是了得。這樣的大人物,為何不自立山頭,或是投入宋江麾下,而是轉向了名不見經傳的晁蓋陣營呢?

公孫勝做這個決定,並非是頭腦熱拍板的,卻是分析局勢後慎重為之的。他做這樣的決定,無非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晁蓋讀書不多,算個粗俗之人。這時候就需要一個引路人在身邊輔導。再說公孫勝看人很準,他知曉像晁蓋這樣的人物,將來必成大事。千里馬遍地都是,但是不一定適合自己。相對於其他人,晁蓋算是和自己最投緣。而且公孫勝明白,到了其他陣營,他不一定會受到重視,在這裡就不一定了。

第二,晁蓋這個人,對朋友不錯。一個上司再有能耐,但對下屬不好,都是白搭。好在晁蓋是個好領導,公孫勝在他那裡看到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去為他賣命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第三,晁蓋出身貧苦。他不像柴進官人,家世顯赫,看人也是三六九等。晁蓋更加親民,會相對民主一些。公孫勝的才能會完全得到重視。而且晁蓋深知百姓的苦楚,知道怎麼幹大事,也明白人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第四,晁蓋有群眾基礎,有一大批追隨者。他的名聲,名望都是一張名片。公孫勝投奔,也不見得就是師出無名。

在那個民怨漸起,戰火紛飛的年代,只有心有抱負,瞭解民間疾苦的人,才能有所作為。否則即便的心有大志,但身居高處,肯定就不符合實際了。

就好比《紅樓夢》裡的賈寶玉,他看不起封建體制,但是他又吃著大家庭的飯,睡著大家庭的床。他的憤恨就有點無濟於事了,因為他要依靠自己痛恨的東西。所以出身民間,知道百姓真正需要什麼就很重要了。不然便是不知所云,全是異想天開了。

晁蓋雖然沒有文化,不像吳用那樣腹有詩書,能說出幾大段文縐縐的詩文來顯擺。但通看歷史,似乎就能發現,做大事的人,好像和文化真沒多大關係。

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我們熟知的劉邦,也沒讀幾天書。還不是照樣成了皇帝,統一天下了?還有楚霸王項羽,因喜歡練武而少了讀書,不也是成了楚霸王麼?即便後來失敗了,但他比大多數一心只想讀聖賢書的讀書人好多了。

再來看看讀書人范進,苦讀詩書大半輩子,結果呢?白髮蒼蒼之時中了舉人,卻因為太高興發瘋了?這是不是看著就很諷刺?

所以,綜上所述就能知道,成大事的人和文化沒多大關係,反而和他的性格、思維關係很大。楚霸王和項羽,同為文盲,但因為性格原因,所以結果就有了天差地別。

這個道理,公孫勝也是明白的。因此,他沒有選擇看似仗義但心思詭異的宋江,也沒有選擇佈施天下卻看人分三五九等的柴進大官人。從這一點來看,公孫勝是聰明的,他理智了,沒有隨波逐流。

再放眼看看如今,無論是社會,還是學生,都是充滿了不理智,急躁。我一個朋友她的孩子大學聯考,選學校的時候報了熱門專業。但是她孩子並不喜歡,但因為母親的威嚴就被迫去學了。

幾年之後,她的孩子大學畢業,她才猛然發現,曾經的熱門已經人員飽和了,成為了冷門。曾經的冷門,搖身一變,成了熱門。朋友的孩子徹底迷茫了,和朋友大吵一架,決定要學習自己喜歡的,從頭再來。

朋友後悔,可是為時已晚了。這樣的案列屢見不鮮,可為什麼人人都明白的道理,卻還是會發生呢?那是因為大道理都懂,可落在了自己身上,都會迷茫。會急躁,失去理智。

更多的人目光短淺,只看眼前,反而失了長遠打算。我們不妨想想看,如果公孫勝當年也是看眼前,去投奔了柴進或是宋江,會有後面的成就麼?恐怕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人生其實都是由選擇組成的,我們面對若干選擇,一定要保持該有的理智,好好分析局勢。這樣才能少後悔一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g403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