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鄭和為何七次下西洋 可能為了吃榴蓮?

鄭和為何七次下西洋 可能為了吃榴蓮?

初夏時分,梧桐樹中知了在鳴叫,一陣微風吹過,樹葉沙沙做響,空氣中瀰漫著悶熱的情緒。朋友買回來一外殼金黃,殼上佈滿硬刺的果實,劈開之後,果實散發出奇異的氣味,愛之者謂之馥郁的香氣,惡之者謂之惡臭,該果實就是榴蓮。你可知道,我們的祖先什麼時候第一次吃到榴蓮,第一次吃到榴蓮,與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有關係。

鄭和為何七次下西洋 可能為了吃榴蓮?

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兒手中獲得神器,撲滅宮殿大火後,並未發現侄兒建文帝的屍身,明成祖朱棣一直不放心侄兒的下落,尋遍國內,一無所獲,故朱棣決定派人出洋尋找。宣德六年,福建福州長樂縣一時人頭攢動,船帆揚揚,一支兩百多隻船、兩萬七千多人的龐大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南下,泊在縣城西邊的太平港,鄭和下西洋,第一次從太平港出發了,從此開始了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旅程。

鄭和下西洋,除了尋找建文帝,就是與西洋各國建立外交關係,讓西洋諸國成為明帝國朝貢體系的一部分。鄭和隨船帶著明成祖的宣諭詔書,到得目的地,鄭和下車伊始,就向各國詔:明朝皇帝是順奉天翼的天朝上國之君,奉“天命”管理天下四方,四方藩夷要遵從明帝國的詔諭,西洋各國之間不能強國欺凌弱國,要保持天下的和平。如果前往中土朝貢,則禮尚往來,一律從優賞賜。餘下的事情就是贈送禮物給各國,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賜國王及各級官員冠服和其他禮物,表示願與西洋各國建立友好關係。在金庸小說中提到勃泥國,便是當時朝貢明帝國的西洋諸國之一,永樂六年八月二十日,國王麻那惹加那帶領王后、王子一行,經歷大海的風浪來訪,明成祖盛情招待他們。渤泥國王在南都遊覽數月,染病不幸病逝於南京。明成祖按王禮埋葬了這位異邦君主。

西洋諸國朝貢中土大國,中土大國也從西洋諸國獲得不少新鮮的物種,榴蓮便是其中之一。鄭和的副手馬歡後來著有《瀛涯勝覽》,記載了我們的祖先第一次見到榴蓮的情形:有一等臭果,番名‘賭爾焉’,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剌,熟則五六瓣裂開,若臭牛肉之臭,內有粟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好吃,中有子可炒吃,其味如慄。當時的榴蓮果實大小隻有粟子大小,比現在果實小,不過仍然阻擋不住船員對於榴蓮的喜愛,據說船員們吃到榴蓮後,久久不願離去,故有榴蓮(流連)之名。所以,說不好,船員們一門心思下西洋,就是為了吃榴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k83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