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為何明朝違反慣例 皇帝多用二字之名?

為何明朝違反慣例 皇帝多用二字之名?

古代皇帝的名字,多數都是一個字。比如唐代,名字為二字的皇帝就兩位:太宗李世民和玄宗李隆基。而這兩位還都是意外繼位。宋代,名為二字的皇帝只有開國之君太祖趙匡胤一人。然而明代卻顛倒了過來,除了第二代篡位的成祖朱棣,其他人的名字都是兩個字。這是為何呢?

為何明朝違反慣例 皇帝多用二字之名?

(1)為什麼古代皇帝多用一個字的名字?

皇帝取名是有講究的,最重要的是,字不能多。

你猜為啥?

因為古代有避諱的規定,皇帝的名諱(御諱)用字,其他人是不允許用的。比如唐太宗叫李世民,“民”就不許別人用了。但民是常用字,不用又不行,怎麼辦呢?辦法是找一個字來代替它。唐代用“人”來替換“民”,所以唐代人所稱的“人間”,其實是“民間”。

麻煩吧!

因為有這個麻煩,所以歷代皇帝取名,一般有兩個大的方向:

第一,儘量只用一個字。如宋代,除了開國打江山的太祖趙匡胤,後代都是一個字。他們多數都是繼位後改名的,如太宗,本名“光義”,當皇帝后改名為趙炅。宋代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即位前名都是兩個字,繼位後才改為一個字。

第二,名字儘量用生僻字,不用常見字。

比如西漢宣帝,原先有一個在當時極普通的名字:病已。他即位後,就宣佈改名為劉詢。他下詔說:“天子之名,難知而易諱也,今百姓多上書觸諱以犯罪者,朕甚憐之”,所以改名為較為少用的詢字。

我為什麼說“兩個大的方向”,不說規則呢?因為皇帝改名固然有為百姓方便的,但天子多任性啊,他們改名的理由五花八門,才不大守“規則”呢!我一位供職於故宮博物院的朋友曾專門研究過皇帝的名字——書名就叫《皇帝的名字》,總結出六種皇帝改名的原因,便民只是其中一種而已。

(2)為什麼明代皇帝之名多用兩個字?

明代皇帝,除了明成祖朱棣的名字是一個字,其他都是兩個字。這在歷史上漢人王朝中是比較少見的。

朱元璋的頭幾個兒子都生於稱帝之前,那時他可能還沒想得太長遠,但他已經知道,對於貴人來說,一個好名字的重要性。所以他本來叫朱重八,便自己改名為朱元璋,字國瑞。他去世的爹,名叫朱五四,也替老頭子改了,叫朱世珍。來軍中投他的外甥李文忠、侄兒朱文正,也都是他給取的名,都是兩個字。

看看,朱元璋本人、他爸爸、他外甥侄兒,都是兩個字,可他的兒子們,從長子朱標開始,朱樉(秦王)、朱棣(燕王)……卻都只一個字,其中緣故,並不清楚,但他給孩子們取名,已有規律可尋,比如他們名字裡都帶一個木字旁。

到大明王朝的第三代,又全是兩個字的名字了。

第三代最先受封的,是朱元璋的侄孫、靖江王朱守謙(朱文正子),名字就是兩個字。他名裡那個“守”字,是靖江王那一系藩王的“派”。

朱元璋在洪武六年初編的《祖訓錄》裡,已經為他十幾個兒子的子孫們,分別擬了“派”。比如太子朱標的兒孫輩的派,為“允、文……”,所以朱標之子建文帝就叫朱允炆,朱允炆的兒子叫朱文奎、朱文圭。

建文這一系的帝位,後來落到四房燕王那一支,燕王子孫的派是:

“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所以從朱棣之子仁宗開始,名字分別為:高熾(仁宗)、瞻基(宣宗)、祁鎮(英宗)、祁鈺(景泰帝)、見深(憲宗)、祐樘(孝宗)、厚照(武宗)、厚熜(世宗)、載垕(穆宗)、翊鈞(神宗)、常洛(光宗)、由校(熹宗)、由檢(崇禎帝)。

朱元璋為後世子孫擬定了二十代的派,每一代都規定了第一個字(“派”),皇子生了,只需要取後面一個字就可以了。可惜的是,就像有網友說的,剛剛走到“由”,才一半,大明就滅亡了。

派的用字,不避諱。比如明武宗叫朱厚照,他的堂弟朱厚熜(即後來的嘉靖帝)就沒避武宗的“厚”字,因為“厚”是朱棣第六代子孫共同的派,不必避諱。但明代皇帝名字中的第三個字要避,比如朱厚照的照,一般就寫作“炤”。如果嚴格一點,形近的字也要避諱,比如朱厚熜即位後,重用張璁,熜、璁字本不同,可以不避,但張璁做了大學士後,覺得不安,主動請求避諱,便由皇帝賜名為張孚敬。

可以說,明代皇帝用名的主要變化,就是採用了派,所以形成了兩個字的帝諱。但由於派不必避諱,所以差不多還是一個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pz3v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