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野史祕聞 >

乾隆南巡的代價 民間墓地全被剷平

乾隆南巡的代價 民間墓地全被剷平

此前,兩江總督曾上疏請皇帝南巡,巡撫、鹽政紛紛繼之。各地知府也接到命令,要求他們發動本地社會名流具名呈辭,表示“同心望幸”的忠慕之情。但民眾並不像大臣們在奏摺裡說的那麼渴望承接皇帝的恩澤,比如無錫的士紳們,就僅有四人到常州府上呈。

乾隆南巡的代價 民間墓地全被剷平

為基層官員,王鎬深知箇中深淺——士紳們對於“盛世工程”如此冷淡,主要與錢有關。工程搞下來,百般折騰不說,還得掏空自家腰包。因為皇帝很快就要來了,縣裡的接待工作卻進展緩慢。

單說巡遊經費一項,上諭裡說了,出行的所有費用都由內務府支出,可這支行營龐大,官方撥款有限,更多得依賴地方鄉紳捐贈。從1751年至1784年,乾隆六次南巡,各項花費總數高達白銀2000萬兩,江南的大商人,尤其是鹽商對此貢獻巨大。

當然,乾隆已屢次頒發諭旨,要求各地官員在接待中務必簡樸,不要擾民。話雖如此,但官員若真敢這麼做,恐怕官也就做到頭了。作為基層官吏,其使命便是全力協助,不計成本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把大清皇帝的這場盛世華章南巡戲做足。

王鎬希望皇帝巡覽無錫時有一個好心情,那麼,裝點無錫的形象工程便必不可少。城中鋪錦列繡,燈火通明,單這一項“點亮工程”所費貲財就十分驚人。結綵所用的木料、布匹和綵綢都得自購,城中的景點、寺廟、殿閣、祠堂和橋樑均張燈結綵,動輒耗費千金,王鎬不得不將任務分派給地方巨族。

王鎬既要依賴無錫的鄉紳巨族來承辦迎駕事務,又不得不做出一些得罪士紳的事:一是剷平了名人顧可適的墓地。因本地的錫山被嚮導官看好,想讓皇帝登覽,於是重新修整山路,建龍光塔、望湖亭,種植梅竹,圍繞朱欄,民間墓地更是無一倖存。

二是將祭祀無錫歷代名賢的尊賢祠遷走,後來的神主牌位則丟於愚公谷廢屋中,改為行宮,對先賢大不敬之極。若非為了迎駕,恐怕無錫士人早就出離憤怒了。

除此之外,御駕行處,運河兩岸,分別點綴了五處竹籬茅舍鄉村風光帶。移植過來的竹子,不到一個月就枯死了,重新再種。城裡沿河街鋪的小黃石換成了新磚。河邊民房一律塗成黑色。沒有房屋遮擋之地,就築起了高牆。每戶人家都要懸掛紫燈,有錢人家則需要兩架燈,門口要貼上誦聖對聯,屋裡設香案,桌圍用畫著團龍的黃布,要皇帝看到一片繁榮富庶之象。

苦心折騰一番,無錫終於順利迎駕。乾隆巡幸寄暢園,傳王鎬進見,欽賜點心,官吏們也從中獲利。而百姓們因這年八月蟲災引發的饑荒,不得不以榆樹皮為食。

領導要出巡,屬下必然要準備一番,或粉飾太平以求升遷,或靡費國帑而中飽私囊。總之,一番巡視後,領導開心,屬下開心,唯獨苦了老百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yeshi/rd0r7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