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德國政府瞞天過海 在中國恢復被禁止的空軍建設

德國政府瞞天過海 在中國恢復被禁止的空軍建設

從1918年不允許德國建海軍和空軍開始,到上世紀30年代初開始恢復建設空軍,但是規模仍然受到嚴格控制。因為《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很多監控是非常嚴格的,不允許它研製軍用飛機,也不讓它研製軍艦。如果一個國家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內不被允許研發軍用飛機,那麼其航空工業基本上也就完了。

德國政府瞞天過海 在中國恢復被禁止的空軍建設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二戰以後,德國、日本、義大利這三個戰敗國都不被允許研製作戰飛機,美國當時對它們監控是比較嚴的,當然現在是放開了。十年之後,當時的世界軍用飛機的發展非常迅速,但這三個國家基本上不具備自主研發戰鬥機的能力。它們可以研發教練機、非武裝的或者軍事色彩稍微淡一點的飛機,日本、德國、義大利都在研發教練機,種類比較多。目前日本的教練機種類從T1、T2一直到T6一直在發展,義大利也是這麼發展的,如MB339A以及一些新的教練機。因此他們在教練機市場上,或者說在教練機領域發展的不錯,但是他們獨立研發第三代、第四代戰鬥機就比較困難了。日本推進的快一點,研發了一個F2,那也是在美國的監控下合作研發的。它現在還想獨立地研發F3戰鬥機,但能不能成功很難講,因為日本很多相關技術、能力不足,恐怕也得藉助美國人幫忙。

一戰結束以後到1928年這十年,世界各國,特別是強國的航空工業的發展比較快,戰後轉入民用的比較多一點,一直持續到1938年二戰開始。二戰什麼時候爆發的?有多種說法。第一種是德國閃擊波蘭導致二戰爆發,也就是1939年9月1號。但實際上我個人認為, 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開始二戰就已經爆發了。因為歐洲人寫歷史肯定站在歐洲的立場,波蘭閃擊戰確實是引起了整個歐洲戰場的戰爭。儘管德國閃擊波蘭並將其吞併之後法國、英國並沒有立刻動手,但是這個仗已經打起來了,戰火已經燃起來了,緊接著德國對法國展開大規模的進攻。但是在亞洲,戰爭的爆發點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在美國還晚一點,將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作為戰爭爆發點。但是無論如何,二戰爆發點是在上世紀30年代末。

德國空軍是什麼時候開始恢復組建的?大概是上世紀30年代初。前面提到,如果德國有十年二十年沒有發展航空,那麼基本沒有辦法恢復。技術工人的來源、設計師的培養、飛行員的來源以及培養,這三個方面對空軍的構建非常重要,在短短几年之內組建一隻空軍基本是不可能的。

首先,飛機的設計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期的飛機的設計可能只要一兩年的時間,但是工廠要生產,工人要培訓,而且飛機生產出來以後,飛行員的培訓時間比飛機生產時間還要長。德國人採取了什麼辦法?寓軍於民。一戰之前德國的航空工業很發達,研製了很多非常先進的戰鬥機、轟炸機甚至是強擊機,而且強擊機最早是由德國研發的,並且是全金屬的強擊機。

1918年之後,基本上不允許德國發展軍用飛機。實際上當時各個國家的飛機制造部門都是在生產軍用飛機,民用飛機很少,一戰結束後民用航空產業才發展起來。英國、法國是把一些大型的轟炸機改造成民用飛機,不載彈而改為載人,因為當時生產了大量的大型轟炸機,戰後沒用了就轉成民用。這是一個思路。而德國人的思路正好相反,既然不允許發展軍用飛機,那就發展民用飛機。德國著名的飛機設計師容克斯當時說過一句話,“我們已經不能再發展作戰飛機了,怎麼辦?那我們就發展民用飛機,通過民用飛機的發展奪取世界的市場。”德國確實是這樣做的。容克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全金屬轟擊機,很快將這項技術轉移到民用飛機,研發出世界上第一種民用客機F13。F13在世界航空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同中國也有很大的淵源,這種飛機被大量出口到中國。

德國戰敗之後在歐洲很受壓制,但是當時它跟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關係非常密切。讓人印象比較深刻的四次反圍剿,第五次反圍剿之時德國給蔣介石派了軍事顧問,紅軍這方是由德國人在瞎指揮,但是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水平很高,最後紅軍被迫撤出中央蘇區。

德國除了派軍事顧問之外,還將大量自行研發的軍火拉到中國來實驗。很多關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電影中使用的駁殼槍就是德國的,這是一戰前研發出來的,後來轉移到中國。德國研發的改進版馬克沁機槍,在抗日戰爭時期用的比較多,德國向蔣介石軍隊出售了很多軍火。除此之外還有飛機,德國研發的很多飛機都是軍民兩用,也出售給國民黨政府,比如說F13。後來容克斯又研發了當時世界上比較大的三發全金屬運輸機榮克52,也出售了7架給中國。

德國依靠這些飛機在中國辦了一個合資公司,稱為“歐亞聯合航空公司”,是由德國的漢莎公司和中國合作建立的。當時德國想要打通歐亞航線,從德國飛到中國,當然也要經過蘇聯。歐亞聯合航空公司大概購買了87架德國飛機,在當時數量不算少,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多軍民兩用的飛機,很容易的就可以將客機改成轟炸機。

英法將轟炸機改成客機,德國反其道而行之,先發展大型客機,接著就將大型客機改成轟炸機。其中一種為亨克爾123A型,是一種攻擊機,當時出售了十架左右給中國。還有一款同閃擊波蘭有關,叫做亨克爾111,這是一款大型的雙發客機,但是後來被改成轟炸機,其原型機為亨克爾111A。研發成功之後德國自己沒有使用,而是賣給了中國。在這個基礎上又進行修改,最後改成了亨克爾111P,參加了閃擊波蘭行動。這是當時的主力轟炸機,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機型也都是拿到中國來先行試驗,德國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在這方面聯絡的比較密切,為其發展本國的航空工業奠定了基礎。

飛機造出來了,除了本國用,還要大量出口。當時德國政府同國民黨政府關係比較好,因此國民黨政府買得比較多,但其除了買德國的飛機,也買義大利、美國的飛機。抗戰初期,中國基本上是雜牌軍,世界各國的飛機都有。德國政府通過這種方式保留了它的航空工業,培養了一批航空的產業工人。但這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德國在20年之內培養了一批世界頂尖的飛機設計師,比如容克斯、亨舍爾、亨克爾還有梅賽斯密特,這些飛機設計師水平非常高。而且從世界航空發展史來看,除了剛才提到的德國設計師,世界上最著名的飛機設計師,如美國的波音、西科斯基、洛克西德道格拉斯、格魯門以及蘇聯的圖波列夫、伊留申、波里卡爾波夫還有米高揚設計局兩位設計師以及蘇霍伊。這些設計師有什麼特點呢?首先,這些設計師的出生年代非常集中,都是在1890年前後。

到二戰前的30年代,這一批飛機設計師正好是年富力強的年紀,設計經驗很豐富,因為當時已經研製過很多機型了,由他們出手的作品一般都是世界名機。有兩個中國人本來應該加入這些世界著名飛機設計師的行列,但很可惜,他們最終沒有功成名就,其中一個叫王助,另一個叫巴玉藻。王杜是波音公司的首任飛機總設計師,沒有他波音公司成不了現在的氣侯,波音本身是航空愛好者,喜歡造飛機,但並不是科班出身,最後開辦波音公司聘請了王助任飛機設計師,王助為其製造飛機並賣給海軍為其最後淘到第一桶金。

王助和巴玉藻都是當時留美的碩士生,麻省理工學院的第二批留美碩士生,水平非常高。當時第一期碩士班大約就三五個人,第二期七個人,其中五個中國人。當時大學裡航空是一個新的學科,碩士生都是頂尖人才,所以他們一畢業都被搶走了,王助到波音公司,巴玉藻在寇蒂斯飛機公司當主任設計師,後來在通用飛機公司當總設計師。巴玉藻是非常厲害的一個人,他是蒙古族,出生在鎮江。他和王助一開始是在學造船,後來有一次看見一個飛行員經常在湖面上駕機飛行,他們也想試一試,當時還是窮學生,就湊了點錢體驗了一下,就決定這一輩子搞航空了。

他們在美國的發展很好,但是當時美國對華人比較歧視,於是他們下決心回國創辦航空工業,1917年年底回到中國,1918年在福建馬尾創辦了馬尾海軍飛機工程處,為海軍造水上飛機,前後大概造了十幾種,但是每種機型產量都不大,差不多一到兩架,多的三架。為什麼產量不大?因為當時的軍閥願意買外國飛機,卻不願意買中國飛機,因為買外國飛機能拿回扣。

巴玉藻當時是處長,是領銜的人物,設計水平很高,但是他英年早逝,他的死跟德國人有關。德國不希望中國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1928年德國在柏林開辦第二屆萬國航空博覽會,中國政府派代表團去,巴玉藻去了,這個代表團就他一個人,其他國家的代表團都是幾十個人一起去,當時博覽會時間很長,有幾十天。巴玉藻參加完博覽會後進行了一次演講,主題就是介紹中國飛機制造業的發展,其中他說了一段話,“這20多天來我看了這個展覽,我個人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超出我們的水平的,一些新的東西也都是我們在雜誌上看過的而且討論過它的優劣的。所以說我們中國人造的飛機水平不差,是非常先進的,而且一些不帶偏見的外國飛行員飛過我們的這些飛機,都給了非常好的、非常高的評價。”他演講的大致意思如此,演講之後他回到中國。回國之前他就開始設計飛機,當時世界飛機的發展趨勢已經從雙翼機變成單翼機,當時中國發展的還是雙翼機,他決定回國之後發展單翼的。結果他回國沒幾天突然就生病了,發高燒口吐白沫。福建當地的中外名醫都來看,誰都沒看出什麼病,有的說是腦炎有的說是腸胃炎,後來實在治不了,就專門從上海請了一個法國醫生過來,最後診斷為腦中毒。但已經沒辦法進行救治,他在臨死之前跟他夫人說,他在回國的途中,在船上經常有一個打扮成阿拉伯貴婦的德國婦女總跟他套近乎,邀請他喝咖啡、跳舞等等,他還從船上乘客的合影中指認了這個人,他夫人馬上就明白了。他在德國發表的演講對德國是一種刺激,帝國主義國家不會希望讓中國人發展自己的航空工業,所以在這裡埋下了禍根。

由此可見德國同中國在航空上面是有聯絡的,但是它不希望中國發展航空工業。因此德國的飛機設計師通過研發民機累積了很多經驗,因此研發出很多二戰名機。這些飛機大部分一開始都是從民機轉過來的,當然戰鬥機不一樣,像參加波蘭閃擊戰的由梅賽斯密特設計的BF110、109,就是從空軍一成立或者說重建就開始設計的。BF109在二戰期間是非常有名的一款飛機,但是剛研製出來不被看好,因為梅賽斯密特跟當時空軍的一位副部長關係非常惡劣,因此飛機造出來以後這個副部長就說飛機不行,空軍不要。但他堅持生產了20架,這20架最後參加了西班牙內戰,結果打得很好。西班牙內戰雙方都有空軍,革命方用的是蘇聯E16戰機,開始打的不錯,結果梅賽斯密特研製的飛機B109去了以後佔了上風,這就為德國空軍大量裝備“做了廣告”。前面提到的亨克爾111將客機改成轟炸機以後,也成為這次閃擊波蘭中很重要的空中力量。那麼容克斯除了發展民機以外,很快又轉成了研發軍機,二戰期間還有一款非常著名的攻擊機榮克87,這款飛機成為閃擊波蘭的主力機型之一。這是航空人才的培養,設計和製造人才培養。

那麼飛行員哪兒來?一戰之後德國開始不被允許建空軍,後來到30年代初期才允許,德國人採用什麼辦法來培養飛行員?每個州都發展航空協會、航空俱樂部,而這些航空協會有的規模非常龐大,高達十萬人。不讓造軍用飛機,那就造民用飛機,英法管不著。不讓軍用飛機飛行,民間飛行、私人飛行管不著吧?德國就靠鑽這個空子,培養了大批的飛行人員,而且很多軍機的飛行員甚至是到蘇聯去訓練。首先德國本身的空域有限,其次為了不顯眼,開始跟蘇聯關係還是不錯,很多飛行員都到蘇聯去飛行。通過這樣的辦法培養了大批的飛行員,而且這些飛行員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

在不列顛之戰之後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過一句名言,“在世界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多的人同從這麼少的人得到這麼多”,話可能很拗口,但意思是英吉利之戰主要靠飛行員,如果沒有這些飛行員的英勇作戰,英倫三島可能就保不住了,雖然海軍很強大,但是德國人使用飛機狂轟亂炸也頂不住,最終勝利還是靠飛行員。同樣的道理,德國一開始在空軍方面佔上風同其培養了大批尖子兵員有關係。二戰期間德國總共湧現了三千位王牌飛行員,擊落五架的就可以稱為王牌飛行員。世界各國都有王牌飛行員,蘇聯最多擊落六十架,英法包括美國最多就是四十來架,但德國的首席王牌飛行員哈特曼少校一個人就擊落了352架,在三千名王牌飛行員裡面有104位是擊落101架以上的。這些人平均擊落飛機的數量大概是144架,總數是一萬五千架以上。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也就是說一百多個人幹掉了一萬五千多架飛機,可見德國在開戰前的一二十年內通過民間培養飛行員的方式打下非常深厚的基礎。如果德國沒有飛行員,德國在開戰初期不會取得這樣明顯的戰果。這樣的經驗教訓確實是值得世界各國空軍吸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3owe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