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歷史解密 >

國民政府的“苦撐待變” 差點與納粹德國結盟

國民政府的“苦撐待變” 差點與納粹德國結盟

自全面抗戰爆發,國民黨政府即已意識到,單純依靠自身落後農業國的力量,並不足以戰勝日本,故其戰略,自始至終都是“苦撐待變”。

國民政府的“苦撐待變” 差點與納粹德國結盟

為將“苦撐待變”戰略付諸實施,1938年4月,國民黨政府擬定了“惟以日本為敵”的外交方針,在策略上首重美英法,對德意則取爭取態度。1940年6月法國宣佈投降,隨後英軍節節敗退,蔣介石“親近英法、疏遠德意”的外交策略似走到了破產邊緣。

作為應對,1940年6月22日,蔣介石召集高層會議,決定對德國採取“以友義之而不敵視”的外交方針。但在提升對德友好關係的同時,蔣介石並沒有放棄親近美英法陣營的立場,理由是“英法在太平洋的力量原極有限,與遠東問題有關的主要勢力是美蘇。它們均未捲入歐戰”。

蔣介石的看法,並沒得到黨內高層的認同。7月18日在國防最高委員會第三十六次常務委員會上,立法院長孫科率先發言,對親近美英法的既定外交路線提出了質疑。據會議記錄,會上發言者眾多,孔祥熙、居正、張群等元老全都贊同孫科的意見,主張親蘇聯德。最後,蔣介石在會上獨斷決定,仍維持原定的親近美英的外交路線不變;同時盡力加強對德關係。這期間,蔣介石主動採取了系列措施改善對德關係。

這種“謹慎”(維持親近美英陣營的立場)與“投機”(不放棄改善對德關係),至1940年9月份,開始顯露其效果。9月27日,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訂同盟條約。11月,更好的訊息傳來——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德不利,東歐三國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相繼加入德意日同盟,德蘇戰爭已難避免;同月,蘇聯駐華大使告知蔣介石,蘇聯將再次啟動對中國的軍械物資的援助,包括飛機、大炮以及輕、重機槍。

至此,中國在紛亂的國際局勢中沒有踏錯步伐,順利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jiemi/nmge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