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遠征軍入緬作戰犧牲的最高階軍官 師長戴安瀾

遠征軍入緬作戰犧牲的最高階軍官 師長戴安瀾

滇緬公路——這條穿過了中國最堅硬的山區,跨越了中國最湍急的河流,蜿蜒上千公里的運輸幹道,對於當年中華民族的生存來說,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生命線。“七七”事變後,中國抗戰後方所需各種戰略和各種民用物資都須從西方進口。如果日軍切斷滇緬公路,斷絕中國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聯絡,中國國內的各種戰略物資儲存最多隻夠維持三個月。

遠征軍入緬作戰犧牲的最高階軍官 師長戴安瀾

1942年3月,緬北已經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夏季。在連通中緬兩國的滇緬公路上,塵土飛揚,浩浩蕩蕩的中國軍隊好像一條望不到頭的灰色長龍,開始向緬甸境內大規模挺進,拉開了中國遠征軍出國征戰的序幕,翻開歷史悲壯的一頁……

緬戰之初,國軍以中央嫡系三個軍為主力,以國內最精銳之第二百師為先匯入緬作戰。抗日名將戴安瀾奉命率第二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參戰,以,“揚威國外,藉伸正義”。行軍途中,將軍躊躇滿志地寫下《七絕·遠征》:

萬里旌旗耀眼開,

王師出境島夷摧。

揚鞭遙指花如許,

諸葛前身今又來。

策馬奔車走八荒,

遠征功業邁秦皇。

澄清宇宙安黎庶,

先挽長弓射夕陽。

然而,英國人未想過防守緬甸只需要中國人拖延時間。作為國內唯一的摩托化步兵師、國民軍王牌師的第二00師,從進入同古抗敵開始,在隨後短短兩個多月的緬北作戰中,竟在接連創下赫赫血火戰功後,一步步走向潰退寂滅;戴安瀾將軍自己也馬革裹屍,戰死在緬北叢林中

投身抗戰:胸懷力挽狂瀾之志功勳卓著

戴安瀾1904年出生於安徽無為,原名炳陽。受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感召和端甫叔祖的指引,1924年3月赴廣州參加國民革命軍。他於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後,為表達自己搏擊長空、力挽狂瀾之志,更名為安瀾,立號海鷗。所以人們也稱他為‘海鷗’將軍。

在國內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十餘年間,他時刻想著如何收復失地,挽救國家於危亡之中。在那戰火紛飛、列強猖獗的年代,將軍視岳飛、文天祥這些民族英雄為最好的榜樣。他在日記和書信中寫道:

“愛國心的作用,是如何的偉大啊!……收復東北失地,(中日甲午戰爭以來)六十年的國仇,才可以從此昭雪!夜深了,帶著憤怒的情緒,去尋覓必要的休息。”

“今日為‘九一八’六週年,國難重重,悲憤已極!……我輩應不怨天,不尤人,不消極,不悲觀,來拯救國家,復興民族。”

“要完成大業,必須人人有做中國男兒抱負,我們戰爭目的,是為救亡,日本終必敗亡,只在我們奮鬥耳。”

1933年3月,戴安瀾任國軍17軍25師145團團長,參加長城古北口抗戰,因功獲五等雲麾勳章;1937年8月,臺兒莊大捷後他榮獲華胄獎章,並晉升為89師副師長;1938年夏天,他參加了武漢保衛戰,立大功一次;1939年11月他又參加了崑崙關大戰,獲四等“寶鼎勳章”。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1942年3月,戴安瀾奉命率中國遠征軍第五軍二00師奔赴緬甸戰區,接替英軍抗擊侵緬日軍。在同古保衛戰、棠吉攻堅戰中,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克敵制勝,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

固守同古:矯正西方人對中國軍隊的歧視和偏見

戴安瀾將軍率領的第五軍第二00師,是一支在抗日戰爭中屢建奇勳的機械化裝備的部隊。1942年3月8日,作為遠征軍先遣部隊的第200師星夜趕到同古。這是一座位於緬南平原的小城,距緬甸首都仰光260公里,扼公路、鐵路和水路要衝,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此時的英緬軍,在日軍凌厲攻勢下,正如潮水般潰退。

19日,追擊撤退英緬軍至皮尤河西岸的日軍,率先與防守同古的第200師先頭部隊接火。戰訊傳來,戴安瀾宣佈:“命令各團營進入陣地,準備戰鬥。本師長立遺囑在先:如果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參謀長代之;團長戰死,營長代之……以此類推,各級皆然。”

21日,同古城北的永克岡機場被日軍佔領,守城的200師後路被斷。28日夜,日軍派出小股部隊突襲200師司令部,師長戴安瀾手提一挺機槍,率部與日軍作戰。激戰通宵,司令部全體官兵的子彈全打光了,刺刀也拼彎了,危在旦夕。幸虧天亮時,一營援兵趕到,師部才化險為夷。

由於西線英軍始終沒有采取積極行動配合,加上英方延誤,中國遠征軍後續部隊未能按預訂計劃運送到同古前線,第二00師苦戰12天,傷亡2000餘人,但這時日軍56師團增援上來了,28日其先頭部隊搜尋聯隊一支祇有400人的混成快速縱隊。渡過西當河,擊退東岸的中國守軍,威脅200師的退路。為避免全師被聚殲,30日晚,同古守軍主動戰略撤退。

同古保衛戰是緬甸防禦戰期間作戰規模最大、堅守時間最長、殲滅敵人最多的一次戰鬥。而且在仰光失陷的不利形勢下,以僅9000人的隊伍,同兵力、裝備都佔優勢,並擁有制空權的敵軍苦戰12了天,使日軍遭受了南侵以來的第一次重大挫敗。這也是遠征軍入緬作戰的首次勝利,它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打破了日寇難以戰勝的神話,對於東南亞和中國人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同時它也初步矯正了西方人對中國軍隊的歧視和偏見。

收復棠吉:區域性勝利終難挽遠征軍之敗局

進入4月,緬甸戰場的局勢瞬息萬變。由於英緬軍連連丟城失地,中國遠征軍與英緬軍間結成的中英盟軍,正一步步陷入失敗的泥淖。

4月21日,戴安瀾奉命收復棠吉。24日拂曉,戴安瀾率軍發起攻擊,先後攻佔西南北三面高地,並突入市區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巷戰,將軍親臨前線指揮,戰鬥至午夜,棠吉被攻克。 捷報傳來,不僅整個中國國人歡欣鼓舞,而且也使東線戰局有了轉危為安的希望。戴安瀾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中國、美國和英國的各家報紙上。

然而,此時區域性戰鬥的勝利,已無法遏止整個緬甸戰場上中英盟軍疾速潰敗的車輪。日軍第56軍團除策應正面之敵外,繼續祕密穿越緬泰邊境1500公里的原始大森林,並神出鬼沒地出現在後方臘戍、密支那等城的中國守軍面前。

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有力抵抗,中國遠征軍返回國門的咽喉之地便一一失守。

戴安瀾所部陷入日軍重圍,形勢危急,上級急令其率部突圍回國。

殞身叢林:將軍堪稱“域外死忠第一人”

5月初,中英盟軍全面潰敗。5月10日,遠征軍大部隊退至胡康河谷,受到日軍第56師團阻擊。在進行地面攻擊的同時,大批日機還屢屢向路面俯衝而來,對著人群密集掃射。於是,大軍不戰自亂,爭相逃入山林。負責在溫佐一帶掩護撤退的戴安瀾第200師,一時與軍部失去了聯絡。

戴將軍率部退入泰、緬老邊區原始森林地帶。條件異常艱苦,將士們無衣無食,每天只能以野草雜菜充飢,爬山越嶺七十餘日。1942年5月16日,大雨滂沱,戴部突遭日軍重兵伏擊,激戰兩天後,全師傷亡慘重,戴將軍在一個小平山坡上指揮奪取敵軍陣地時,不幸被敵軍槍彈擊中肺部,血流如注,由於無醫無藥,傷口發炎潰爛。5月26日,第200師進軍至茅邦時,戴將軍流盡最後一滴血,以身殉國,年僅37歲。當時緬境無木棺,將軍馬革裹屍回國。途經保山、昆明、貴陽、柳州等地,至廣西全州,將遺體安放於湘山寺內,沿途民眾無不愴然淚下,隆重奠祭戴將軍。

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的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了國葬儀式。國共兩黨的領導人紛紛送來輓詩、輓聯和花圈,對戴安瀾將軍的以身殉國給予極高的評價。蔣介石的輓詞是:“虎頭食肉負英姿,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添;馬革裹屍酬壯志,惜大勳未集,虛予期望痛何如?”毛澤東的輓詩為:“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的輓詞是——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為表彰戴安瀾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出的巨大貢獻,美國政府1942年10月29日向其頒授懋績勳章一枚,戴安瀾將軍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鬥爭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美國總統羅斯福簽署的命令中說:“中華民國陸軍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於1942年同盟國緬甸戰場協同援英抗日時期,作戰英勇,指揮卓越,圓滿完成所負任務,實為我同盟國軍人之優良楷模” 。

同年12月,國民政府釋出命令,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並批准戴安瀾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1943年的秋天,戴安瀾的靈柩由廣西全州遷葬於安徽蕪湖故里。

1956年9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將軍為革命烈士, 10月3日,毛澤東主席向戴安瀾的遺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4x3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