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王鳳山將軍 晉綏軍抗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

王鳳山將軍 晉綏軍抗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

王鳳山,字鳴岐,1906年生於五臺縣溝南鄉東寨村,出身貧寒之家,畢業於太原北方軍官學校第一期工兵科。1942年任晉綏軍暫編45師師長,後任34軍代理軍長。同年在與日軍作戰中犧牲,年僅36歲。

王鳳山將軍 晉綏軍抗戰中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

晉綏軍究其實質,和西北軍、東北軍一樣,是一支軍閥部隊,但在外敵入侵的時候,為挽救民族危亡,他們和全國大部分武裝力量一道,走上抗戰前線,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八年浴血,晉綏軍中的犧牲者同樣是中華民族最優秀兒女。本報抗日英烈專欄曾報道過的樑鑑堂、姜玉貞等都赫然位列其中,而34軍少將代軍長、暫編45師師長王鳳山亦是其中一位。

去年9月1日,民政部公佈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著名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300人中有8位是山西籍,而王鳳山將軍是名錄中唯一一位山西籍、又在山西境內為國捐軀的烈士,也是山西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後一名國民革命軍將領,更是晉綏軍八年抗戰中犧牲的軍職最高的將領。

出身貧寒投筆從戎

王鳳山,1906年生於五臺縣溝南鄉東寨村,和閻錫山是老鄉。“會說五臺話,就把洋刀挎”是當時的民謠,但對王鳳山來說,“挎洋刀”並沒有那麼容易。

王鳳山,字鳴岐,應是取“鳳鳴岐山”之義,事實上,他堪稱出自貧寒之家的一隻雛鳳。因為他天資聰穎,鄉親們一起掏錢供他上學,直到考入太原的國民師範學校。後來,他抱著救國理想投筆從戎,考入太原北方軍官學校第一期工兵科。北方軍官學校的前身是1919年成立的山西學兵團,是閻錫山為培養嫡系特意建立的學校,曾稱山西軍官學校,閻錫山就任國民革命軍北方總司令後,改為北方軍官學校。到1930年中原大戰後學校停辦時,已經培養了5000多名畢業生,晉綏軍後期骨幹軍官大部分是從這個學校畢業的。

王鳳山畢業後,因成績優異,直接被留校任職,任工兵科2分隊上尉分隊長。北伐時,加入了於鎮河率領的軍官學生隊,再後來參加中原大戰,漸漸升至連、營長,全面抗日戰爭開始時,任203旅427團3營營長,其時,旅長是樑鑑堂。

1937年9月,樑鑑堂戰死在茹越口(本報5月28日《樑鑑堂平型關戰役中犧牲最高軍階將領》有詳細描述),當時,王鳳山在樑鑑堂已戰死,主陣地失陷,相鄰陣地也告突破,局勢再難挽回的情況下,依然不肯撤離,抱著必死的決心堅守。最後,是他的警衛強行抱著他跳下山崖,因有酸棗叢阻擋,才未有大礙。返回忻州途經家鄉探望親人時,王鳳山身上的大衣上還留著幾個彈孔。

茹越口戰鬥後,王鳳山因作戰英勇被升為副團長、團長。之後雖然也參加過其他戰役,但他所屬的34軍傷亡較大,參戰人員被併入其他部隊後,其實已經成了空架子,僅僅剩下個番號。再往後一直到1941年,兩三年間,王鳳山擔任了軍事突擊團團長、軍事教導隊上校大隊長、整訓處少將副處長等職,雖然在每個崗位上,他都恪盡職守,有所建樹,但對於像他這樣矢志救國的軍人而言,無異於被閒置,他的人生,到底在戰火中才能現出光彩。

殊死搏鬥壯年殉國

1941年初,王鳳山終於得到新的任命,任34軍218旅旅長。很快,218旅擴編成暫編45師,王鳳山任師長,駐紮在汾河以南萬泉、榮河、河津一帶。

這一帶素來是山西的糧棉產區,對保障晉南抗戰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同樣,這一帶也是日寇控制特別嚴密的地區,碉堡五里十里就是一個。王鳳山到任後,展開游擊戰,拔據點,擊日寇,掩護行政人員徵集公糧,立下不少戰功,自己的名字也在日寇那兒掛了號,鬼子曾懸賞一萬大洋要他的人頭。

1942年五六月間,又是一年夏熟的時候,每到這時,晉南一帶麥浪滾滾,如同金色的海洋,若非戰爭,這是能讓農民從睡夢中笑醒的景象。但因為戰爭,日寇要搶糧食,我們要保糧食,戰鬥反而是一年中最激烈的時候。

就在5月初,閻錫山和日寇在吉縣安平村召開安平會議。儘管日寇給閻錫山畫了一個“華北王”的大餅,閻錫山也有些心動,但當漢奸,閻錫山無論如何是不願、不敢的,虛與委蛇一番,趁中午休會就偷偷跑了。日寇大為光火,於是將正在晉南搶徵夏糧的34軍作為報復物件。

同時,安平會議被日寇有意曝光後,閻錫山也承受著全國的輿論壓力,就算是做姿態,也要和日寇打一仗不可。閻錫山命34軍渡過汾河作戰,王鳳山所在的師正是先頭部隊。王鳳山帶領部隊一面掩護徵糧,一面與日軍作戰,而日寇糾集日偽部隊共兩萬人分七路向該軍圍攻。此時34軍軍長王乾元負傷返回汾北醫治,由王鳳山代理軍長。

在日寇猛烈的進攻下,34軍43師全軍覆沒,師長劉謙逃回汾北被撤職。44師被敵擊潰後,化整為零,部分官兵撤回晉西山區,師長趙恭隻身逃回。只有王鳳山所在的師仍轉戰萬泉、榮河(今萬榮縣)一帶,與敵周旋,相機擊敵。據當時戰報及陣中日記記載,王鳳山當時騎一匹白色戰馬縱橫馳騁200裡,率部無日不戰,連戰28天,死傷敵寇近九百人,獲大德莊、望囑村、喬村等戰鬥的勝利。

6月17日,萬泉、榮河、臨晉、猗氏、河津等縣日軍千餘人,將45師師部及第2團包圍於萬泉張甕村。王鳳山率部堅守陣地,與敵人殊死搏鬥。戰至當日中午,河津日寇兩千餘人趕來增援。敵眾我寡,形勢更加不利。為挽回頹勢,王鳳山率預備隊反攻,戰況異常激烈,特務連連長王士新及全連官兵全部犧牲。王鳳山左胯負傷,但堅不言退。

因張甕村北地勢平坦,麥收剛過,缺少掩護物,王鳳山的指揮所暴露在敵人面前。拉鋸戰中,王鳳山右腹又連中敵重機槍彈,腸流腹外。王鳳山裹傷忍痛抱腹不下火線,堅持指揮。王鳳山被衛士暢炎海、參謀王悅來等扶背至平原村,下午五時許殉國,年僅36歲。

民族英烈後世敬仰

王鳳山殉國後,遺體安厝在鄉寧縣北坡村。全國各地、各界人士悼念將軍的唁電從四面八方傳來,當地駐軍和四方百姓打著紙幡,一連數天悼念王鳳山將軍。王鳳山次子王繼志回憶,後來母親告訴他,這場仗後,王鳳山許多部下來家中探望,他們身上血跡斑斑,神情凝重,沒有人願意說出噩耗,但王鳳山的妻子還是猜測出來。後來,收殮王鳳山遺物時,母親咬著小笤帚把不讓自己哭出聲來。

王鳳山雖然官拜少將,但依然兩袖清風,腳上的一雙破布鞋還是入殮時才被妻子換下的。開追悼會時,孩子們的喪服都是借錢做的,撫卹金髮下來後,才將錢還了。開追悼會時,正值夏天暑熱,王鳳山遺體腐爛,蛆蟲甚至爬到棺外。王鳳山的妻子說,你活著時剛強,死了也要剛強,蛆蟲不要再往外爬了。人死了也要像活著一樣,錚錚鐵骨,潔身自愛,把清白留給人間,不給世人添麻煩。一番話後,奇蹟發生了,蛆蟲果然不再往外爬。

王鳳山的遺物中,望遠鏡和手槍交給了戰友,一塊手錶,因腸流腹外,王鳳山疼痛難忍,在擔架上被大力拍擊損壞,王繼志參軍後,他母親交給了他,但一直沒修好。還有布鞋、軍毯、馬褡子等,被王鳳山的妻子妥善儲存,後來交給王繼志,以為紀念。

遺物還有戰鬥日記及外面的布套。戰鬥日記上貼著王鳳山長子和次子的照片,當時幼子已經出生,但不在照片上,王鳳山就在旁邊寫上了他的名字“平定”。遺憾的是,十多本戰鬥日記,後來在戰亂中散佚。

王鳳山殉國後,他的事蹟被改編為話劇《盤腸英雄王鳳山》,在二戰區廣為上演。當年七月七日,全面抗戰開展5週年之際,閻錫山在克難坡舉行大會,追悼“革命根據地大保衛戰陣亡將士王師長鳳山等”。1943年5月29日,國民政府又發出褒揚令:“暫編第四十五師師長王鳳山,久歷戎行,夙稱英勇,抗戰軍興以後,在汾南一帶作戰,屢挫敵鋒。不幸於去夏萬泉之役,督戰前線,彈中腹部,為國捐軀。抗念忠貞,殊深軫悼,應予明令褒揚,並將生平事蹟存備宣付史館,用彰壯節而慰英靈。”後來,國民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中將,並將犧牲所在的張甕村改名為“鳳山村”,該村的國小改名為“鳳山國小”,1947年當地解放後廢止。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也並未忘記為祖國獨立、民族解放而犧牲的英烈。王鳳山將軍的事蹟,在《山西通志·人物誌》《五臺志》《萬榮志》中歷歷可見,由徐向前元帥題寫書名、聶榮臻元帥作序的《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重要戰役介紹》及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戰爭國民黨陣亡將軍錄》中,均有王鳳山傳略。1986年4月11日,國務院民政部頒發證書,確認王鳳山將軍為烈士,時任太原市南城區區長劉祥正親自捧證送達王鳳山遺孀處。

王鳳山共生有三子,長子“平陽”、次子“平陸”均以出生地命名,幼子名“平定”,寓意對和平安定的希望。王鳳山犧牲後,為表達繼承父親遺志的心願,三子分別改名“承志”“繼志”“述志”。承志在抗戰勝利後入南京國民黨遺族學校讀書,1948年隨校遷臺,退休前為臺灣成功大學教授,今年1月27日去世;次子繼志,1951年參加了抗美援朝志願軍,1965年轉業,退休前為杭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二研究所科研條件處處長;幼子述志畢業於山西農學院,退休前是太原北郊區科協副主席。

山西晚報記者日前聯絡到了王繼志,王繼志說,作為王鳳山的後代,他們——臺灣14人、大陸9人——共同的心願是,希望王鳳山將軍犧牲的張甕村以及國小,能夠恢復“鳳山村”“鳳山國小”之名,併為王鳳山將軍立碑,為此他們已經呼籲了近30年。

太原市政協原副祕書長劉大壽,珍藏著王鳳山將軍的許多珍貴資料,1986年為王鳳山遺孀送烈士證明書,他是參與者和見證者之一,曾寫過多篇緬懷王鳳山將軍的文章。今年年初,他特意呈送省政協社情民意專報給省裡有關領導,建議恢復“鳳山村”村名,此事現正在辦理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yoer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