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揭祕漢朝抵禦匈奴的前方基地有哪些?

揭祕漢朝抵禦匈奴的前方基地有哪些?

自從武帝親自巡視北方邊境以後,漢朝對匈奴的戰略,一直到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的五十年中,主要是採取正面防禦,削弱其侵略勢力的方針。

揭祕漢朝抵禦匈奴的前方基地有哪些?

公元前105年,匈奴烏維單于死了,他的兒子兒單于繼位,因懼怕漢兵的襲擊,便把他的人畜往西北方向遷徙。從此,他的部屬與漢朝對應的邊郡也改變了,左部直對雲中,右部直對酒泉、敦煌,單于的隊伍則直對五原至雞鹿塞一帶。針對這一變化,漢朝加強經營五原和朔方地區,把它建設成為抗禦匈奴的前方基地。主要措施有:

(一)增修沿邊長城和城障,不斷派遺大軍駐防,計先後派遣了拔胡將軍郭昌,促野候趙破奴屯朔方以東地區防禦匈奴,命光祿助徐自為築五原塞外列城,從光祿塞開始,向西北一直修築到盧朐。工程竣工後,命遊擊將軍韓說將兵屯守這些列城。還命強弩將軍路博德將數萬人修居延塞(今額濟納旗所在地)。在河西走廊,從永居(今甘肅水登境)西至敦煌,修起了長城,教煌以西至鹽澤(羅布淖爾)也修築了亭隧,對其它舊有長城,也進行大規模的修繕。

(二)移民屯田實邊。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山東水災,武帝就遷徙貧民於函谷關以西,及朔方以南的秦中七十餘萬口,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上郡、朔方、西河、河西設田官,命邊塞士兵六十萬人屯田戍邊。天漢元年(前100年)秋天,又遣發請戍屯五原,屯田戍邊,都由官家供給牛犁谷種,在朔方等地開鑿渠道,引水灌溉,修集的達到幾萬人,可見當時水利工程的規模是相當巨集偉的。因此,從五原到朔方,再西至令居一帶,據史書記載,農田毗連,水渠交錯。毫無疑問,這一帶已建設成為支援大軍戍守、出征的主要基地。

(三)斬斷匈奴的左右臂。漢朝在東線方面,征服朝鮮、烏桓,把烏桓的人民徙居於河北北部、內蒙昭烏達盟一帶,命令他們偵察匈奴的動靜。在西線方面,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以公主下嫁給烏孫王,又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西伐大宛,並三十六國。又在河西走廊設定了四郡,隔絕了匈奴與羌族的聯絡。

經過這一系列軍事、政治、邊防和經濟上的措施,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奴隸主的威脅,匈奴單于曾多次表示願意恢復和親,但是漢武帝不肯答應,要求匈奴歸降,結果,在一段時期內雙方繼續處於敵對狀態。在漢武帝后期,五次派兵出征,多數都是從五原、朔方、居延出發,太八年級年(前103年),趙破奴率二萬騎出朔方北二千多裡,結果全軍覆沒。天漢二年(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二萬騎出酒泉,李陵將步卒五千人出居延,進攻匈奴,李陵兵敗投降。徵和三年(前90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七萬騎出五原,還有兩路軍隊出西河(可能是雞鹿塞)、酒泉等地,深入漠北追擊匈奴,結果又大敗,李廣利投降。

武帝后期出兵漠北,窮追匈奴,為什麼往往勞而無功,甚至喪師折將呢?主要原因是,匈奴感到自己力量再不能夠與漢朝相抗衡,便遠徙西北,避開了漢軍的軍鋒。當漢軍長途跋涉,疲勞不堪後,便抓住有利時機,集中力量,攻擊漢軍的一路。所以,漢軍五次出征,不是見不到敵人,就是其一路軍隊被消滅掉。

武帝末年,他開始認識到,由於頻繁用兵,士兵、軍馬傷亡很大。致使人民勞役過重,財竭民窮,天下虛耗,百姓流離,各池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所以不得不停止對匈奴的用兵。

到了昭帝、宣帝時代,漢朝汲取了武帝后期用兵的經驗教訓,採取了戰略防禦的方針,不再派兵出擊,只是多次發大軍屯住緣邊九都,而又主要是加強五原至居延一線。邊郡長城亭障城堡並列,烽火侯望精明。所以,這一時期匈奴寇盜邊境愈來愈少,虜獲也愈來愈少,有時反而遭受重大損失。他們象驚弓之鳥一樣。譬如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虛間權渠單于準備與漢和親,左大且(音沮)渠(匈奴官名)不同意,主張先發兵到邊境上去察看一下。他自報奮勇與呼盧王各帶一萬騎兵向南出發。走到路上。有三人跑到漢朝去報告訊息,左大且渠便趕快把兵撤了回去。在這一時期,匈奴單于積極主張與漢和好,很少犯邊,不敢派人到南邊放牧。他們懼怕漢兵的襲擊,派騎兵駐受降城防守,還在吾餘水上築橋,以便在漢軍襲擊時遁逃。

這時,匈奴也更虛弱了,甚至西域諸國和丁零、烏桓等民族,也出兵攻擊匈奴,匈奴許多部落的貴族,因統治階級內部鬥爭的發展,不斷率部降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mmgd3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