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歷史 >戰史風雲 >

曹叡 諸葛亮最大對手

曹叡 諸葛亮最大對手

“北定中原,還於舊都”,這是諸葛亮平生的理想。所謂“還於舊都”,就是要幹掉曹魏,回到洛陽重建大漢江山。如此,坐鎮洛陽的魏明帝曹,自然是他最大的對手。

曹叡 諸葛亮最大對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死,常使人嘆息感慨。曹是個什麼樣的人物,他在當年的三國相爭中,起到了什麼作用?他被尊為魏明帝,這個“明”字,絕非毫無來由。諸葛亮六次北伐,竭盡心智,卻難遂心願,與他關係很大。

舉重若輕退孫權

與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司馬懿比起來,曹叡簡直是籍籍無名。其實在那個時代,曹叡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司馬懿的領導,他後來被尊為魏明帝,這個“明”字,那可不是白給的。

曹叡的遺傳基因好得沒話說,他是曹丕和超級大美女甄氏的兒子。據說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句子,描繪的就是甄氏。曹叡的後天教育也好得沒話說,他“數歲而有岐嶷之姿(言外表峻茂而內心聰慧)”,曹操十分喜歡他,說“我基於爾三世矣”,覺得自己的江山至少可以傳三代了,常帶他在身邊,“每朝宴會同,與侍中近臣並列帷幄”。可以說,他是在朝堂之上長大的,“好學多識,特留意於法理”。

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曹叡成為魏國皇帝。這年他剛23歲,相當於現在大學畢業生的年紀,他卻已是魏國最高領導人。

曹叡一上崗,就面臨麻煩局面。在諸葛亮的運作下,因關羽結仇的吳蜀兩國,通過和親已結為盟國,對魏國形成左右夾擊之勢。趁著魏國老皇帝剛死、新皇帝年少,他們先後對中原用兵。

先動手的是吳國。孫權親領大軍北伐,圍攻江夏郡(當時吳國、魏國各有江夏郡,魏江夏郡治在今湖北安陸西北),太守文聘堅守城池。朝中大臣紛紛主張發兵援救,而23歲的曹叡顯示了他過人的洞察力:孫權的優勢在於水戰,如今棄船上岸,不過是趁人不備佔便宜;前方將士守城力戰,已形成對峙,堅城之下,他是不敢久留的。

果然,此前派去慰軍的侍御史荀禹,快走到江夏的時候,徵召各縣民兵,連同他所帶的小部隊,總共步騎1000多人,晚上在山上散開了,大家一起點燃火把,高高舉起。孫權看到漫山遍野的火把,竟然嚇得匆匆退兵。

這是曹叡第一次謀斷大事,對手是老辣的孫權,他表現得如此淡定、如此舉重若輕,天下大勢瞭然於心,令大臣們刮目相看。

很顯然,這個年輕人號準了孫權的脈:他不會帶著水軍長期在陸地作戰,折了老本可就保不住江東了。吳國佔有地利,憑藉水上防禦體系,即便曹操也拿孫權無可奈何;但如果離開了水上作戰體系,前來進攻實力雄厚、人才濟濟的中原,孫權不會有多大作為。倒是蜀國的諸葛亮,對魏國是更大的威脅。

蜀國一向不以割據一方為滿足,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為他提出的戰略,即是佔據荊州、益州,積蓄實力,“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這個巨集大的戰略,令劉備無比振奮,“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但劉備十分堅決,他對自己的好兄弟說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後來劉備果然如願得到荊州、益州,但當諸葛亮準備對中原用兵之時,荊州已被孫權奪走,諸葛亮設計的左勾拳加右直拳,遺憾地只剩下左勾拳,儘管如此,這一拳的力道也不容小覷。

果決明斷戰諸葛

公元227年,蜀國國家富足、軍隊整肅,諸葛亮上《出師表》,決定“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目標直指東漢舊都洛陽。這是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這次魏國、蜀國的大戰,魏國方面的主帥,即是魏明帝曹叡本人。諸葛亮出兵之初,進展十分順利,他先揚言兵出斜谷,派趙雲、鄧芝為疑兵,吸引了曹真的魏軍主力,自己則率軍兵出岐山,魏國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向他投降。一時間魏國大為震動,“朝臣未知計之所出”,而曹叡仍鎮定自若:諸葛亮本來擁有山川險阻,現在主動攻打我們,等於中了我們誘敵深入之計。那三郡已成諸葛亮的包袱,讓他知進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矣。”

於是曹叡在洛陽點起五萬步騎,前往長安鎮守。他命令曹真進攻趙雲,張郃進攻街亭的馬謖,結果馬謖大敗,諸葛亮不得不退兵,三郡迅速被魏國平定。

此後諸葛亮數度北伐,雙方互有勝負,蜀軍取得了一些戰果,但北定中原的願望卻無法實現。

公元234年,蜀國、吳國一起向魏國發動進攻,曹叡坐鎮洛陽,調兵遣將,面對諸葛亮、孫權的夾攻,絲毫不落下風。

這年二月,諸葛亮兵出斜谷,曹叡命司馬懿率軍與蜀軍對陣,他命司馬懿堅守不戰,“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這年諸葛亮已54歲,自感時日無多,傾力而來,求戰心切,曹叡如此謀劃,再次顯示了他過人的洞察力。諸葛亮為求一戰,用上了激將法,他頻頻派人下戰書,並給司馬懿送來“三點式”等女子服飾,諷刺他不像個爺們。這下魏軍炸了窩,都覺得奇恥大辱無法忍受,紛紛請戰。老奸巨猾的司馬懿抵不住壓力,作勢上書請戰,曹叡當即派使者前來,勒令司馬懿及部下不得出戰。雙方僵持渭水之濱,諸葛亮進退維谷。

這年五月,孫權大舉北征,派陸遜、孫韶各率萬人沿淮、沔北上,自己親率大軍圍攻合肥。其時孫權勢大,魏徵東將軍滿寵建議撤出合肥,堅守壽春,曹叡拒絕了:“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縱權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諸將堅守,吾將自往徵之,比至,恐權走也。”

果然,曹叡親率大軍東征,距合肥還有幾百裡時,久攻不下的孫權聞訊撤軍。陸遜、孫韶也迅速撤退。

此時,司馬懿與諸葛亮仍在關中相持,大臣們都認為應該前往支援。曹叡說,孫權退走,“亮膽破,大將軍以制之,吾無憂矣”。遂前往壽春,封賞有功將領。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退走。這一戰,司馬懿當然居功甚偉,但他老闆曹叡用人和戰略的明斷,卻也十分重要。

兩線作戰,面對爺爺的老對手孫權、諸葛亮,曹叡以其剛毅、明斷和果決,絲毫不落下風,他“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之大略”。他的表現,充分印證了曹操當年的眼力。

從蜀國方面講,諸葛亮北伐失利無疑是十分遺憾的事。陳壽原是蜀國人,對諸葛亮充滿敬仰之情,論及北伐失利,陳壽從蜀國內外兩方面進行了探討。

就蜀國內部講,諸葛亮的“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他具有管仲、蕭何般的治國才能,但統軍打仗,並不是他最擅長的,蕭何推薦了韓信,而當時的蜀國卻沒有韓信這樣的將才,“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

就蜀國外部講,魏國佔據中原,軍事、經濟實力雄厚,魏明帝選賢任能,魏軍將帥人才濟濟,使諸葛亮“所與對敵,或值人傑”,“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陳壽之論,十分客觀。

作為那個時代最為重要的人物之一,諸葛亮的死不僅深刻影響蜀國,也影響著魏國。他死之後,魏明帝大大鬆了一口氣,開始大興土木,一道詔令,讓洛陽變成了一個大工地。他動用三四萬工人,建造巨大、豪華的宮殿,美麗、別緻的園林,馬鈞所造水轉百戲更是巧奪天工……

當時的人不明白,現在的人也不明白,天下未定,魏明帝為何就如此大興土木?在戰爭期間表現得沉毅明斷的人,稍微安定一下,怎麼就如此貪圖享受?他的作為,豈不辜負了一個“明”字?

標籤: 曹叡 諸葛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lishi/zhanshi/omol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