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母嬰 >寶寶食譜 >

小兒餵養別總“一鍋燉”

小兒餵養別總“一鍋燉”

媽媽們一聊起“育兒經”,寶寶的吃飯問題就會成為熱門話題。為何寶寶愛挑食、偏食,老人不滿屋子追著餵飯就不肯吃?吃得多卻依然瘦?吃飯時必須玩iPad?各種食材“一鍋燉”能滿足兩歲寶寶的胃口嗎?……上述問題的答案都可歸結為長期餵養策略失當。高階營養師和嬰幼兒護理專家建議,好的飲食習慣要從六個月新增輔食時開始培養,對不同階段的寶寶要根據營養的需要和身心的發育進行飲食習慣的糾偏和調整。

小兒餵養別總“一鍋燉”

充足合理的營養是寶寶生長髮育的物質基礎,但現在約40%的3~7歲兒童存在各種各樣的進食問題,挑食、偏食、拒食、進食困難都很常見。 有的孩子一頓飯要吃一兩個小時,飯菜涼了反覆加熱,營養損失不說,孩子的腸胃一直處於連續“開工”狀態,也影響對營養的消化和吸收。其實這些問題都與從小餵養策略不正確有關,比如許多孩子愛邊吃邊玩,分析之後發現,孩子對飯菜有偏好,遇到不愛吃的飯菜就不願意張口。長輩為了哄孩子張口,表演唱歌、跳舞,使盡渾身解數,還會允許孩子邊玩玩具邊接受餵食。起初這招會奏效,但這會讓孩子將‘吃飯’和‘玩’建立起聯絡,形成條件反射,或者習慣了被動進食,久而久之,不玩就沒有食慾,不喂就不肯吃。

近年來有些理論建議讓孩子“在遊戲中樂於吃飯”,比如對不愛吃的蔬菜水果擬人化,讓孩子給蔬菜水果“排排坐、比大小”,勝者先吃。秦秀群並不贊成此舉,建議家長要讓孩子明確“吃飯是吃飯,玩是玩”的概念,要讓孩子有一定儀式感,比如吃飯就要坐在自己的小餐椅上,不能到處跑。如果超時則將飯菜收起,哪怕孩子喊“餓”,中間也不安排加餐,一直等到下一頓正餐。這樣,孩子就能建立起“定時吃飯”的概念。

案例1:十個月大男嬰愛挑食

專家:變換烹調方式 勾起孩子食慾

十個月大的蛋蛋明顯比其他孩子瘦,已經處於中度體重不足。排除遺傳和疾病因素後,營養師得知蛋蛋每天吃得太少了。他一天要喝六次配方奶,大約700毫升,再加3勺米粉,5勺罐裝牛肉醬,半根香蕉。媽媽反映,蛋蛋六個月大時首次新增輔食,表現得很挑食,肉泥、胡蘿蔔泥、菜泥都不愛,所以這幾個月來輔食一直不敢多加。

點評:初次接觸飯菜的寶寶味覺就像一張白紙,並不像大人那樣表現出對食物口味的強烈偏好,抗拒往往是出於對陌生食物的不習慣。

如果寶寶初次接觸一種食物時表現得比較抗拒,媽媽可以考慮改變食物的烹調方法。比如有些孩子不愛吃肉,可能是因為媽媽天天將生肉末放在粥裡煮,孩子吃煩了,那麼可以試試先做成肉餅蒸熟,再搗爛成肉泥,這樣可以保留肉的芳香味。

新增輔食也有技巧。有些寶寶抗拒吃輔食,可能和新增得太急有關。有些媽媽今天加一種,明天加一種,孩子不愛吃,或者因不適應拉了肚子,則馬上換其他品種,這是不對的。每增加一種輔食要給孩子5~7天的適應期。對於疑似不耐受的事物,要有一個“迴避-再激發”的過程。

6~12個月餵養方案:一歲以內的寶寶要以奶類為主,飯菜為輔。輔食也忌諱品種單一,建議每天四至六種(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品種數量),能保證有肉、有蔬菜、有水果。

案例2:一歲女嬰只肯喝母乳

專家:輔食新增別太晚 一歲後飯菜為主

一歲四個月大的樂樂(化名)還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接受飯菜,只肯頓頓喝母乳,飯菜嘗幾口就作罷。見她連續三個月不長體重,爸爸媽媽急了,向兒童營養門診求助。原來,媽媽擔心輔食吸收率不如母乳高,怕樂樂吃輔食容易過敏,到八個月大才正式給她新增輔食。

點評:家長經常出現兩個錯誤的極端:要麼寶寶三四個月不到,還沒開始大量流口水(表明具備了消化澱粉酶的能力),便早早喝湯吃飯,要麼七八個月還沒嘗過輔食。

衛生部新的嬰兒餵養原則主張“出生六個月以內純母乳餵養,六個月後可新增輔食”。新增輔食的時機不要太早,也不能太晚。六個月後,孩子體內儲存的鐵元素明顯不足,需要通過輔食得到補充。同時,孩子的咀嚼能力如得不到鍛鍊,也會影響出牙的進度。有些家長以為十個月大的寶寶還沒長牙,就不能吃稀軟飯,其實此時孩子已經具備消化稀軟飯的能力,進食還有促進乳牙萌出的作用。

一歲餵養方案:寶寶進餐以飯菜為主,並繼續保證母乳或牛奶的攝入。一歲寶寶每天所需能量約為1100~1200熱卡,奶類提供的能量為每100毫升67熱卡,一般一天喝400~500毫升即可,其餘熱量由飯菜供應。

標籤: 一鍋燉 餵養 小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muying/shipu/v4z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