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生活科普幫 >

人群 >名人養生 >

陳潮祖80不衰祕訣

陳潮祖80不衰祕訣

陳潮祖是一位非常有名的中醫大師,他年過80卻依然身強體健,但他曾經有也過一段弱不禁風的時期!那麼他為什麼現在越活越健康呢?陳潮祖80不衰祕訣是什麼?

陳潮祖80不衰祕訣

專家簡介:

陳潮祖,著名方劑學專家、教授,全國首批500名老中醫之一。他在臨床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辨證、遣方、用藥經驗。學術上強調理論與實踐並重,全面繼承,大膽創新,數十年如一日,精研理論,著力筆耕,代表作有《中醫治法與方劑》。

他是中醫方劑學的大家;

他是一位在夏天也穿棉襖的老人;

他因多年陽虛的糾纏,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

他年過八旬,至今尚健。

陳潮祖的陽虛來源於年輕時一次變故。60年代初,陳老正值壯年。但那個年代吃飯要糧票,陳老是個孝子,僅有的糧票自己還不夠餬口,但還是減省下來給自己的家人。那個時候只有冰棍是不需要糧票的,陳老上完課後實在餓的不行,陳老就只有買冰棍吃,一口氣就吃掉十多根。沒想到一時貪飽卻嚴重傷害了脾胃,傷了陽氣。他從此變得特別怕冷,哪怕大熱天也只能穿著棉襖禦寒。因此,陳潮祖的養生理念從年強時候就開始養成了。

“中醫調理,飲食清淡;快樂閱讀,治學不倦;不求名利,只求安心。並不高深,這就是我八十不衰的祕訣。其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養生同樣如此。”陳潮祖如是說。

祕訣一:中醫調理,飲食清淡

做為一名醫生,陳老在調理方面自然更加得法,針對自己陽氣虛的特點,陳老選擇了人蔘來補養自己的陽氣。人蔘也分很多種,其中紅參對於補陽氣來說效果很好,尤其是像陳老這樣陽氣傷的這麼重的人,就更需要啦。每天熬點紅蔘湯,把紅參嚼著吃,不吃生冷寒冷的東西。

陳老飯量一直不錯,但以吃飽為止,沒有特殊嗜好,也不挑食,喜吃蔬菜,很少吃肉。“我即使吃肉,量和次數都很少,吃多了有時候反而影響睡眠。做法也都相當清淡,我是好清燉不好紅燒。”最近幾年,年齡更大了,因此食量有所節制,每餐二兩,晚餐吃得少些,一日三餐之外,從不吃零食。由於怕冷,陳老40餘年都不吃水果。

日常生活儘量有規律,堅持做到早睡早起,做做適當的比較舒緩的運動,比如經常步行。經年積累,陳老的身體自然硬朗了許多。

祕訣二:快樂閱讀,治學不倦

讀書治學是陳潮祖每天的工作,更是多年來離不開的生活習慣。陳老說,心有所想,事有所成本身是健康的一種支柱。對他而言,讀書治學就是最大的精神寄託。

在陳潮祖的書桌上,擺放著一本厚厚的《中醫治法與方劑》,這是陳老畢生的心血。從70年代開始出版,40年過去,今年今已經再版到第五版,深深影響了一大批後來的學醫者。他一看起醫書就愛不釋手,一講起中醫就滔滔不絕,陳老說,這源於對中醫的信仰。因為早年母親宿疾久困,經常和醫生打交道,長期耳濡目染後漸漸的有所感觸,於是跟隨故鄉名醫學習中醫。因此,從一開始陳老就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而從醫。後來從教治學,中醫便成為了他一輩子的事業。

除了醫學專業書籍,陳老對一些“閒書”也是頗會享受。就在他的著作的旁邊,擺放著一堆不太整齊的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老式的繁體字版本,陳舊卻擋不住散發出古董一般的魅力。筆者實在好奇,小心翼翼地翻看了幾頁,發現很多地方竟然還有陳老的閱讀批註。在《笑傲江湖》一段中間,他寫道:“看來‘婆婆’還是輕易不要惹的”——看來,沉浸書中的陳老真的很快樂。

其他的時間陳老依舊離不開醫學,偶爾還會上門診,還帶著研究生,早已經桃李滿天下的陳老依然樂此不疲地向年輕人傳授中醫知識。他喜歡跟年輕人一起,因為這樣自己的心態也是年輕的,頭腦不老。

祕訣三:不求名利,只求安心

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了養生重在養心。但具體這顆心如何養很難解釋,因人而異。恰好對陽虛患者而言,對心態的要求特別高,中醫認為要儘量安靜臥養,不動怒,不焦急煩躁,保持平常心,長久治療。這就好比砍倒一棵樹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但是要讓這棵樹長大長壯,卻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溫和的性格,良好的心態幫了陳老大忙。

“我在平時遇有不順心之事時,看看書,散散步,心情就比較舒暢了。早年世道艱難,生活貧困,但只要心安,也並不感到多大痛苦,今天也並沒有多大抱怨。”陳老這樣說到,“凡事都得自己掌握一個度,不要追求非分名利,就像我寫書、行醫,都不是為了錢,是因為我信它、愛它;還有不要嫉妒別人,動氣則傷身!經常生氣的人肯定活不長嘛!”

當然,就像蘇東坡說的:安心是藥更無方。陳老說,要真正學會養心,飲食好辦,心態很難。多讀書,多旅遊都是開闊視野也心胸的好辦法,寬厚待人,多給別人一點愛心和空間,很多事都能一笑而過。不痴心妄想,不熱衷名利,心情舒暢,便能健康長壽。

知識連結:

陽虛,中醫認為,就是陽氣不足或功能衰退的證候。陽氣猶如自然界的太陽,陽氣不足,則內環境就會處於一種“寒冷”狀態。

主要症狀表現:

1、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這是陽虛最主要的症狀。陽氣猶如自然界的太陽,陽氣不足,則內環境就會處於一種“寒冷”狀態。

2、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古人對此現象的產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食物的消化就好比要把生米煮成熟飯,胃就好比是煮飯的鍋子,而陽氣就好比是煮飯用的火,沒有“火”,米就無法煮成“飯”。所以當陽氣不足時,則進入胃中的食物也就無法很好地“腐熟”(消化),而直接從腸道排出。

3、精神不振,陽氣不足,細胞的生命活動衰退,所以表現為萎靡懶動。

《中醫治法與方劑》:

該書是成都中醫藥大學陳潮祖教授傾力50年完成的專著,自1975年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以來,歷經30餘年,總印數達40餘萬冊,深受讀者喜愛,成為幾代中醫學者必備參考書之一。

該書在導論中展現了陳潮祖教授晚年所撰中醫學術感悟文章,明確了中醫學術界部分晦而不明、爭論不休的問題,剖析了中醫學理的特色。上篇為總論,介紹了中醫病機、治法、方劑三方面的有關知識,是中醫臨床實踐的基礎。下篇為各論,以五臟為核心分成五大系統,從每一系統的疾病入手,探討中醫理法方藥結合的實際應用方法。

該書立論新穎,條理井然,理法周詳,方藥實用,並附驗案,處處體現著陳教授師古而不泥古、銳意進取、大膽創新的學術風格,給人以深深的啟示,廣泛適用於各層次中醫臨床工作者、教師、學生參考使用。

陳潮祖看中西醫學差異:

經過44年反覆思考,從中得出以下結論:在器質病變與急性熱病方面,中醫不如西醫,特別是在器質病變方面,中醫望塵莫及;但在功能疾病與病毒疾病方面,中醫仍然暫居優勢,西方醫藥不能取代中醫中藥。

中醫理論體系,是在幾千年實踐中昇華出來的理論,可以指導實踐;是醫理與哲理結合形成的學理,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是用望、聞、問、切四診所獲證象進行理性思維,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此及彼,進行分析歸納,得出來的病機結論,據以施治。

西方醫學雖然經歷了漫長歲月。約在三百年前,仍然處於落後狀態。兩百年前,中醫已用人痘接種,預防天花;但是美國一位總統卻因身患天花,使用放血療法而死,證明西醫當時對於傳染病的認識還一無所知。直到顯微鏡問世以後,西醫憑藉這一科技成就,觀察到了空氣中存在著眾多致病生物和人體各部細微結構之後,才在病因學與器質病變方面超過了中醫。

西醫是以儀器檢查為其依據,闡述病理,較為直觀,易於掌握;中醫是憑邏輯推理,易學難精,較難掌握。

結語:想做好養生卻不知道怎麼做的你,不妨試試名人養生祕方哦~這可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千萬不要丟棄喲~(文章原載於《養生雜誌》,作者:何詠志,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標籤: 陳潮 不衰 祕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shkpb.com/renqun/mingren/dll7w3.html